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城金陵(南京)位于长江与大运河的交叉点上,与大运河穿城而过的扬州城仅一江之隔,交通十分便利。隋唐时期,“金陵”古城已是长江下游最重要、最繁华的大城市,也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早有“国都”历史的城市。中唐以后,陆上“丝绸之路”时断时续,加上运作周期和货运量的限制,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海外贸易的需要,这为海上运输通道的开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于是,海上“丝绸之路”开始成为阿拉伯地区与中国贸易的主要途径,这已被宋代及明代中期之前的那段历史所证明;这段辉煌的历史同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流的历史密不可分,是作为外…  相似文献   

2.
南京地铁文化空间具有人文性、艺术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和时代感。地铁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公众的审美需求,也体现了南京的历史、南京的地域文化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载体传播现代城市魅力、体现城市文明。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带来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当前越来越多的民族地区也意识到了新媒体在传播与传承民族文化方面的重要性,也开始利用新媒体来传播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结合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新媒体应用与民族文化传播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地在新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工作上存在的问题,并就促进连南新媒体文化传播事业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前言基督教传入南京始于1860年,1910年金陵神学院成立,成为南京基督教历史的亮点。此后成立的金陵大学和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15年),使南京基督教重视教育成为一个重点。相比于其他宗教,基督教在南京的历史比较短。但基督教中国化在南京却显得特别突出,关键在于有金陵协和神学院及其院长丁光训主教。一、"协和"彰显中国文化的"包容"精神。金陵神学院最初由美国长老会设立,后来卫理公会等其他宗派加入,但没有用"协和"二字。本来,由长老会联合其他宗派设立的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传播媒介发展史上的重大变革,中医药事业在当代的传承与传播也应自觉接受新媒体时代的检验。从中医药新媒体传播现状看,存在信息污染与"把关人"缺失、学界自身"失语危机"、人文文化遮蔽科学文化、传播分化造成数字鸿沟等伦理失范现象。中医药新媒体传播实践应严格遵循医学伦理原则,符合传播伦理规范,在可信性、适用性和适度性原则的指导下,遵从"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从政府、行业、专家和受众四方面多管齐下,积极重构中医药新媒体传播伦理价值与规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明中期以后中国内地伊斯兰教发展的地域分布,以及南京穆斯林所具有的特殊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明代南京兼容并包的开放环境,南京经堂教育为金陵学派的产生所作的人才上的准备等四面阐述了金陵学派产生的原因.指出金陵学派的思想渊源是<古兰经>、"圣训"以及伊斯兰苏菲思想,同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精华.最后谈及金陵学派的贡献及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文地铁"是南京地铁的一项服务品牌,它是基于南京城市文化特质和企业发展理念的一种价值认同与战略选择。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南京地铁官方自媒体建设正在成为其"人文地铁"品牌战略的一部分。文章通过对南京地铁官方自媒体运营现状分析,探讨了自媒体品牌建构中的传播策略,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文地铁"品牌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淄博地名是淄博地域文化的产物,蕴含丰富的自然地理文化与人文历史文化,如地形、地貌、物产、经济、军事历史等。淄博地名文化具有重要的传播价值,可以再现古代淄博地理风貌,引导“生态淄博”观念。在宣传和谐淄博理念、提高文化认同、挖掘旅游文化资源,促进城市形象总体传播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地名文化传播须尊重历史和文化,遵守各项地名管理法规和条例,尊重历史和文化,不能无中生有,肆意捏造,欺骗旅游消费者;传播规范地名形式和地名用字,不随意更改地名。创造良好传播环境,多媒介、全方位地提高地名文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新媒体进行数字化改革成为我国许多博物馆新的发展路径。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既可以达到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和保护文物的效果,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对观众的局限,让观众可以随时随地地参观博物馆,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故宫博物院顺应新媒体时代的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其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新途径之中,缩小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其形象更加亲切和趣味。"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文化传播新路径,为新媒体语境下博物馆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创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博物馆"以物为本"的传播方式已经不被受众所接受,只有顺应时代潮流,将数字媒体技术融于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展示方式的变革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宝库的作用,实现"文化走出去"的愿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界人士逐渐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和发展路径重视起来。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书法艺术的传承对于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而且由于人们的审美观念不同、社会的大环境不同,书法的传播形式也随之各有不同,书法艺术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而通过教学和宣传平台促进我国书法艺术的传播,是书法界相关人员目前重要的任务。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书法艺术的传播及发展进行研究,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为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顺利传播,有必要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渊源和发展状况进行简单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国书法艺术的当代传播与发展路径。对当前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现状、书法艺术传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对线下传播、互联网书法平台传播等途径的探讨,促使书法艺术更好地继承和传播下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逐渐回到人们的视野。但是社会、环境以及人文因素的改变使得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了变异,有的甚至处于濒危的边缘状态。对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思考,旨在分析当下社会环境中非遗保护的紧迫性,研究新媒体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发挥的积极作用和存在问题,进而思考当下新媒体传播的路径与方式,从而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探索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春秋左氏传》“矢石”义考辨陈建梁“矢石”本为古代一种普遍使用之武器,考古发掘时有出土,古汉语中亦常见其词。然而对于“石”字之解释,汉人经训与唐人《正义》则有颇大之分歧,本文则尝试从探究“矢”类之性质及古语词之历史及文化发展,以检讨汉唐人训释此词之依...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意蕴深刻、内容丰富、源远流长等特点。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商业、媒体对西方节日的关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日渐式微。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困境也日益凸显,但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契机,新媒体下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困境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4.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的旷世奇才,他性格率真豪放,不拘一格,不仅文化修养深厚,诗词书画无一不通,还乐观豁达,幽默诙谐,即使在困境里也表现出积极强韧生命力。眉山是“三苏”故里,素有“千载诗书城,人文第一州”之称。城市中有苏洵、苏母、苏轼、苏辙为主题的四大公园,以及东坡城市湿地公园和东坡竹园。通过将东坡的多元文化与城市公园景观紧密融合,利用互动式景观设计,使人们参与东坡文化的学习和传播,让眉山人以东坡为傲,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市民心中。  相似文献   

15.
<正>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佛教的宏誓悲愿,发起创办金陵刻经处,倾力刻印和潜心研习佛教经典,开掘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谓功德无量。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隆重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大德、传承精神遗产、探究佛教义理、弘扬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  相似文献   

16.
王荣伟 《天风》2006,(23):22-23
进入11月的华夏大地,依然春意盎然,气候宜人。六朝古都南京迎来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往届的毕业生,莘莘学子们回母校来看一看、走一走……关心金陵母校的发展,献上对母校新校区建设的真挚爱心。2006年11月1日-2日,金陵协和神学院组织“看金陵、回母校”活动。来自祖国各地教会约50位校友代表参加了活动,搭建了一座关心金陵、支持金陵,为新校区建设作贡献的平台。新校区建设筹款委员会主任丁光训主教及委员会全体成员与来自全国两会及  相似文献   

17.
持顺  桑吉 《法音》2014,(6):66-67
正本刊讯5月28日上午,历时一个月的金陵礼佛文化月在南京毗卢寺圆满闭幕。在成功举办三届的基础上,第四届金陵礼佛文化月成功举办了灵谷寺开山1500周年庆典、灵谷寺传静法师晋院升座法会、南朝佛教与金陵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南京国际佛事文化用品展览会,并邀请了8位法师在栖霞寺佛学讲堂讲经开示,在云谷书画院举行了供佛书画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先哲王岱舆,原名涯,别号“真回老人”,为明清之际回族伊斯兰经学大家。所撰《正教真诠》、《清真大学》等名著,开创“以儒诠经”的一代文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传播伊斯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哲晚年定居北京,归真之后,由其在金陵的弟子伍连城等整理其师生前与人答辩的文字记录稿,进行参订,编辑为《希真正  相似文献   

19.
复兴取向规约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方向、路径与样式,构成中华民族再度兴盛的灵魂。相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重回世界前列。绝对意义上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品质重达时代高度。后者构成中华民族当代复兴更深刻的涵义。文明是人的生命活动及其结果(尤其是积极成果)的总体,本质上为人“文化”的结果与条件,具有“文化而明”的深层意涵。当代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皆要求中华民族开拓一种在根本上超越作为物性文明之资本文明的崭新文明。从文明视角看,中华民族当代复兴的取向就在于创造更有益于中华儿女生存发展,更有助于社会成员美好生活的新文明,并持之以恒地发展与升华之;在于开创当代历史可能范围内最有益于人之存在及其升华的文明形态。中华新文明不仅是人的文明,而且是“文化”的人的文明,需要“文化”的人与之相辅相成,创造进而升华文明,从而“配享”文明。  相似文献   

20.
马恩列斯毛邓等哲学思想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陈立新//浙江学刊,2005.6马克思恩格斯的“现实性”思想及其意义/杨思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6从意识形态到历史科学———穿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叙事”难题/胡大平//南京社会科学,2005.12科学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科学化问题/吴建国//南京社会科学,2005.1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思想研究/苏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哲学理论从形上之思到生存智慧———现代性状况与哲学存在的合法性根基/卞绍斌,刘宇兰//天津社会科学,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