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具身认知为人们解读“权力”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但以往多数研究强调语言层面上权力的概念表征,较少关注权力的社会具身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权力具身认知研究的文献,从情境、文化因素、个体因素等方面分析权力具身效应的影响因素,并揭示身体经验影响权力认知和行为的心理机制和过程——模态启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从社会具身效应的作用机制、多重心理机制、权力具身效应的神经机制、应用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有关成人社会权力认知的研究已有大量的成果及理论, 但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近期才受到关注。社会权力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权力经常体现在社会支配及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从很早开始, 儿童就能基于不同的线索来判断社会权力, 儿童基于这些线索的认知发展有进化上的适应意义。儿童对社会权力获得方式的认知会随年龄增长而发生变化, 年幼儿童更认可基于支配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 而年长儿童更认可基于声望的社会权力获得方式。儿童的社会权力认知会影响选择性信任、资源分配及亲社会行为。未来研究需要考虑影响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以及儿童社会权力对社会行为影响的过程机制, 并考虑文化因素和早期互动经验对儿童社会权力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段锦云  黄彩云 《心理学报》2013,45(2):217-230
基于权力的情境聚焦理论, 研究从权力认知的视角探讨了在中国背景下, 政府组织中员工个人权力感知与他/她对上级的进谏行为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苏南等地区政府组织的306名机关工作人员及其直接上级配对成组取样, 采用层级回归等数据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发现, 员工的个人权力感知与其进谏行为之间成正相关, 并且这种关系是以认知灵活性和心理可得性为中介起作用的。个人权力感知与中介变量之间的关系又受到员工的权力距离倾向的正向调节影响, 即权力距离倾向越大, 这种正向关系越强。文章还讨论了所得结果的意义及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4.
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是指亲密关系中的一方改变另一方的思想、情感和/或行为以使其与自己的偏爱相符合的能力或潜能,以及抵抗另一方施加影响企图的能力或潜能。二元权力——社会影响模型和权力的关系阶段模型是关于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的最新理论进展。研究者通常使用自评法、观察编码法和实验操纵法对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进行测量。亲密关系中的权力能够对认知、情绪情感、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性行为产生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注意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待亲密关系中的权力,并探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与一般权力的关系、亲密程度对亲密关系中权力效应的影响、以及关系阶段对亲密关系中权力影响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年  李岩梅  梁竹苑 《心理科学》2014,37(4):1008-1015
权力指控制有价值资源及他人行为结果的相对能力。心理学研究发现,权力不仅是等级制度的核心概念,一种结构变量、社会关系的基础属性,还是一种心理属性,即知觉到自己有能力影响他人的一种心理状态。这一发现促使研究者愈发关注权力效应背后的心理机制。本文在分别综述了权力效应三种心理机制(趋近系统激活、心理距离增加、诱发控制错觉)的基础上,详细分析总结了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与拥有权力的人(以下简称掌权者)的认知、动机、情绪乃至判断、决策、行为间的关系,并尝试阐述了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与促进集体利益繁荣这一权力产生初衷之间的关系。最后,根据研究现状,就权力各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心理机制如何运作、文化与心理机制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谭洁  郑全全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11):1782-1788
权力在心理学中被定义为一种对他人施加影响的能力。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 个体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 个体权力感的高低对个体的目标追求的认知过程和行为结果都会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加工方面, 高权力者的信息加工抽象程度更高, 注意保持和分配能力也更好; 在行为结果上, 高权力者能更果断地设定目标、目标追求的行动力也更强。在权力和目标追求关系中, 预期自我调节的倾向类型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员工建言日益成为组织创新和变革的推动力,在学术界它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以往研究多从社会交换的视角来探索建言的发生机制,而从社会认知的视角的研究则较为缺乏,本研究将弥补该不足.采用问卷调查法,从苏南地区企业单位选取368份有效配对样本,研究探索了员工的工作投入对其建言行为的影响机制,及认知灵活性和权力动机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工作投入对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言效能感在其中起着中介作用;认知灵活性正向调节工作投入与建言效能感之间的关系,权力动机负向调节建言效能感对工作投入和建言行为的中介作用.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存在的局限,并对建言行为的未来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情绪理解是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按Tager-Flusber和Sullivan提出的心理理论两成分模型,它属于心理理论的社会知觉成分,先于社会认知成分出现;但是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社会知觉成分与社会认知成分越来越难以分离。情绪理解可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简单情绪的理解;和愿望、信念有关的情绪理解;复杂情绪的理解;情绪调节。该文综述了近20年来心理理论中有关儿童情绪理解的研究,对该领域的研究在方法上和内容上提出了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权力和地位对自利行为的影响不同。权力能够降低认知性观点采择水平,进而使个体更加关注自身利益;地位能够提升认知性观点采择水平,进而使个体推测他人思想与感受,考虑他人利益。然而,权力和地位通过认知性观点采择对自利行为的影响可能受到情境性质的调节。今后的研究应该对这些关系和解释进行验证,探索共情性关心的中介作用,以及权力和地位影响认知性观点采择的调节变量;探究权力和地位拥有者对群体内、外他人的自利行为差异;探讨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对自利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凡  郑鸽  赵玉芳 《心理科学》2018,(4):890-896
摘 要 采用实验法探讨权力对压力应对行为的影响以及认知评估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实验一通过回忆法操纵权力,测量被试在压力情境下的认知评估和行为倾向。结果发现,权力水平影响压力下的生理反应,高权力者产生挑战,低权力者产生威胁;认知评估在权力和压力应对行为倾向间起中介作用。实验二进一步探究了权力对压力应对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评估中介权力和压力应对行为倾向,且不同权力水平者的压力应对行为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权力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 一直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 实证研究成果丰硕, 理论构建也日益完善。首先, 权力从结构变量发展为心理变量, 有外显、内隐之分, 控制感是其核心要素。其次,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具代表性的3个权力理论为“接近-抑制理论”、“情境聚焦理论”和“社会距离理论”, 它们的理论基础各异, 关注的现象却存在交集。最后, 未来的权力研究可以从以下3个方向改进:(1)关注文化、动机、自我卷入等因素; (2)区别社会权力和个人权力; (3)融合各领域观点; (4)丰富研究方法, 以促进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归因对理解和预测环境有着重要作用。归因的两阶段过程理论认为,自动化加工会衍生内归因,进一步的控制化加工才会导致外归因。社会权力会提升自动化加工倾向,因此,社会权力可能会提升基本归因错误的发生。通过四个研究,对此进行验证。研究1-3通过问卷测量,以特质性权力感作为社会权力的指标,其中研究1通过情境判断测验对基本归因错误进行测量,研究2-3采用自陈量表对基本归因错误进行测量,并对社会经济地位进行了控制。研究4则采用启动的方法启动临时性社会权力,探求社会权力与基本归因错误之间的因果关系。四个研究均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高社会权力个体更倾向于内归因。  相似文献   

13.
权力是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核心,对应于生存需要,与人们的生活品质息息相关。采用心理–生态途径,权力基础理论将其界定为个体依据环境限制与供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并识别出6种基本权力类型,同时阐述了权力动态性如何通过增生性交易导致或加剧社会不平等。该理论试图从人际和群际心理层面探讨权力的起源问题,并将其与一般社会不平等现象建立联系,为权力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This research looked at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he 1986 People Power in the Philippines among Filipino civilians and the military. Using mixed qualitative–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research collected military narratives, ran a survey of civilians and military personnel and reviewed newspaper accounts of People Power anniversary celebrations over 20 years. Civilians saw People Power as a strong and positive power shift, while the military viewed it as an aborted coup led by military officers that was weak and bad. The findings about the social representations of transition are linked to civilian–military social identities after 1986 and illuminate the subjective landscape of State power contests in a new democracy.  相似文献   

15.
摘要:权力对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成为权力领域研究的新焦点。一般认为,权力使得个体减少对他人和环境的依赖,进而引发简单化的信息加工取向,高权力者常因认知懒惰而采用启发式信息加工策略,然而这与现实情境中高权力者面对复杂的决策环境、做出较好的决策结果的情况不符。事实上,权力既可能产生启发式认知也可能产生分析式认知,但都更受情境的影响。文章从双系统模型的视角对信息加工过程中权力效应的研究进行梳理,并探讨了权力引发不同信息加工方式的调节变量。最后,文章从权力对认知影响的内在机制、角色分配、权力动态变化对认知影响等方面,讨论了现有现有研究的不足,并分析探讨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张恩涛  王硕 《心理科学》2020,(2):459-464
采用两个实验探讨了权力和地位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实验1首先通过角色分配法操纵被试的权力感(高vs.低),然后采用信任和非信任博弈任务来测量被试的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但在不信任行为上,二者不存在显著差异。实验2同时操纵被试的权力和地位水平,探索二者对信任和不信任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信任行为上,高权力者比低权力者存在更低的信任水平,与之相反,高地位者比低地位者存在更高的信任水平,并且权力和地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而在不信任行为上,权力和地位的效应均不显著。该研究结果说明,(1)权力负向影响信任行为,而地位正向影响信任行为;(2)权力和地位对信任的影响是独立的。  相似文献   

17.
从方法论上讲,认知研究中的个体主义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倾向于从个体内部寻求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与个体主义取向不同的是,具身认知中的互动观更注重人际和社会互动对于理解他人的重要作用。心理学中的生态学方法最早关注了环境与有机体之间的互动对知觉产生的影响。生成认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互动不仅发生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而且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影响,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不是两个笛卡尔式心灵的对话,交互的主体是身体,是一种“肉身间性”的过程。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强调身心一体论,反对身心二元论,在方法论上表现出反还原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