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香港新界地区的太平清醮庆典仪式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道教教义、仪式理论以及太平清醮仪式的宗教意义等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地位和功能,进而尝试说明不同的宗教信仰为什么可以在中国人的宗教生活中共存共生。作者试图说明,由于道教已经通过其仪法结构将教义和宗教思想传递出来,以道教仪式为基本形式的社区礼俗自然就可以包容其他异质的信仰。  相似文献   

2.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愅)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愅)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3.
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在当代生活中主要具有娱乐性的作用,给人提供审美的享受,而仪式在宗教生活中则具有更加严肃的意义,是保持信仰,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但是两者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有相似性,电影与仪式作为一种体验的过程,充满了各种象征意义,激发人的情感,提供精神的动力与心灵的慰藉;而另一方面两者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电影是以审美性为主导的艺术形式,而仪式则不然.在当代社会电影的票房与口碑常常出现截然相反的情形,因此从电影的社会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去衡量,才能够对票房与口碑的双重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组织可分为传统活跃型、开放变异型、沉寂冬眠型三类.传统活跃型的堂祠仍然比较重视延续三一教教义及仪式的传统.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马来西亚华人的三一教信仰从保守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走向变革,尤其更多呈现出值得我们关注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5.
三一教(又名三教、夏教)是一种产生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宗教,因主张三教合一而得名。三一教的创始人是福建莆田林兆恩(1517——1597年),晚年被其门徒奉为三一教主。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在现存数以百计的三教堂(祠)的正殿中,所供奉的神灵往往不止林兆恩一个人,而是三个人,正中是林兆恩,左边是卓晚春,右边是张三峰。卓晚春、张三峰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能和林兆恩一道受三一教徒的顶礼膜拜?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三一教与道教的关系怎样?本文就这些问题试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民间流传的苯教手抄本文献种类庞杂。《蝙蝠经》是其中以动物命名的一类经书中的一种,具有宗教神话故事和仪式文本的双重特点,它以苯教历史文化人物贡孜神变王和蝙蝠帕旺贡布之间的对话形式完成文本叙事,赋予蝙蝠多种动物的集合特性。蝙蝠在苯教中扮演沟通神人之间的使者和证人的角色,苯教经书和东巴教文献对蝙蝠的叙述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二者宗教文本的比较研究,可以加深苯教与东巴教等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之间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术界对于"萨玛"的来源与内涵尚存在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试图从语义学意义上厘清作为伊斯兰教赞念仪式一种的"萨玛"仪式的来源及其概念内涵,并重点论述其与土耳其苏非毛拉维教团的关系;最后,本文将结合实地考察与文献资料,就毛拉维教团的萨玛仪式过程及其象征意义进行宗教人类学的解读。  相似文献   

8.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亻革)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亻革)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9.
西藏宗教中的"替罪羊"观念及侣贡杰布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林 《宗教学研究》2007,5(4):124-131
本文主要对于流行于西藏民间,而各宗教又都予以吸收的一种类似西方"替罪羊"概念的宗教观念进行系统的讨论,并对与这个观念密切相关的侣贡杰布仪式进行重新考察,认为其虽然生成的时间略晚,但很快就成为藏区的一种具有狂欢节倾向的仪式,显现民间信仰对于系统化宗教拥有较大程度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10.
阿訇一日     
“阿訇”一词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教职称谓,系波斯语音译,旧译为“阿衡”、“阿洪”等,其原意指伊斯兰教的学者、教师,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中,阿訇是对穆斯林中具有伊斯兰教宗教学识的人的通称。在新疆的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中则多称“毛拉”,意思基本与阿訇相同。中国伊斯兰教教育过去以传统的经堂教育为主,因此绝大多数阿訇是经堂教育培养出来的。凡在清真寺里学习多年,宗教学识和道德操守都达到一定水平的人,经举行“穿衣”或“挂帐”仪式(相当于毕业仪式),即可受聘到清真寺里任职,成为阿訇。阿訇的责任主要是在清真寺里…  相似文献   

11.
Law  Andrew 《Philosophical Studies》2021,178(4):1301-1314

There is an old but powerful argument for the claim that exhaustive divine foreknowledge is incompatible with the freedom to do otherwise. A crucial ingredient in this argument is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Past” (FP). A seemingly new response to this argument has emerged, the so-called “dependence response,” which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bandoning FP for an alternative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Fixity of the Independent” (FI). This paper presents three arguments for the claim that FI ought to be preferred to FP.

  相似文献   

12.
13.
Two types of matching designs, static and dynamic, are differentiated. While all matching designs are logically the same in terms of the probability model which determines chance level of performance, an attempt is made to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n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actics, strategies, and actual knowledge ofS and the type of design used which will, in turn, lead to different results even whenS's knowledge is held constant. It is suggested that analogous situations may exis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traditional psychometric model.The work reported in this paper was supported by a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rticipation Grant (NSF-G15797) to the senior author. The authors are indebted to Joel E. Greene for his advice and criticism.  相似文献   

14.
If practical reasoning deserves its name, its form must be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rdinary (theoretical) reasoning. A few have thought that the conclusion of practical reasoning is an action, rather than a mental state. I argue here that if the conclusion is an action, then so too is one of the premises. You might reason your way from doing one thing to doing another: from browsing journal abstracts to reading a particular journal article. I motivate this by sympathetically re-examining Hume's claim that a conclusion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follows only from an argument one of whose premises is likewise about what ought to be done.  相似文献   

15.
16.
17.
城市化与道德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 1 9世纪开始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是和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密不可分的。它带来了社会人际关系的变化和道德嬗变。它使业缘道德取代血缘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中心 ,并通过交换行为和交换价值促进道德发展和更新 ,还进一步确立了竭诚服务的社会理念。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是现代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