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一般地说,道家文化属非伦理型的,儒家文化是伦理型的,它们分别以道、仁(礼)为核心和价值源头。究其因,在于道家和儒家创立时其道德发生论的根本不同。一夏、商、周三代以天为宗,殷周之际的“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始对统治者提出道德要求。首先探究道德来源的,则是春秋末期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名),“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确立适的本原意味和至上地位。以道观人,老予肯定人作为社会主体相对于…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融道于儒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在其形成和发展中,对道家思想始终关照有加。考察和认识道家思想对冯友兰人生论的影响和作用,对于全面分析和把握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及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和人生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以道释儒的现实人生论冯友兰早期哲学活动的代表作就是《人生哲学》,该书提出“一个新人生论”,论述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看法,表现出以道释儒的特征。冯友兰认为,道家哲学属于“报道”之哲学,即主张除去人为,返于天然。值得注意的是,冯友兰认为,道家并不反对现代之世界,道家哲学也并不主张真正的清静无…  相似文献   

3.
宋玉顺 《管子学刊》2009,(4):117-120
唐太宗李世民究竟怎样实现"贞观之治",史学家早有详尽论证。本文所要论及的是唐太宗及其辅臣在贞观之治中,对齐文化的借鉴和运用。本文分"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君身自正,善始慎终"、"探讨兵法强军安边"等四个方面来探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助于认识齐文化的历史影响及作用,而且有利于使其更好地为当代现实服务。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庄子、《列子》为核心,从形而上的角度对魏晋以前道家学派的梦论与生死论展开研究。作者认为梦论、生死论是构成原始道家根本道论的两大基石。通过从哲学的高度沉思梦、生死两种基本的生命现象,原始道家思想家将其玄冥难测、不可言谈的道贯通于现实的人生界。这就使得道家的道论拥有一种人文关怀。作者还以为从形而上的视角对梦进行沉思、述说并将其与道论、生死论贯通,乃系道家学派的首创,由此梦的研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对齐桓公、管仲的评价,是两宋时期疑孟派与尊孟派论辩的重要论题。"如其仁"与"假仁以霸"、"君君、臣臣"与"君不君、臣不臣"、"正而不谲"与"谲而不正"是疑孟派与尊孟派争论的焦点。疑孟派站在质疑孟子学说的立场,肯定管仲"如其仁",肯定齐桓公尊王攘夷对维护周礼的积极意义及齐桓公"正而不谲";尊孟派则站在尊崇孟子学说的立场,批判了桓管"假仁以霸"、"谲而不正"。桓管的霸业,在疑孟派与尊孟派激辩的历史背景下,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管子》中多次论述了"谨慎",告诫人们:"昔者圣王本厚民生,审知祸福之所生,是故慎小事微,违非索辩以根之";"君之所慎者四: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饬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其思想对现代有启迪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多病则与学道者宜,多难则与学禅者宜",苏辙却因有"喜汝因病悟,或免终身著"的示疾而病的禅学思想。"示疾而病"的苏辙以维摩自喻,在深层意义上,是他借维摩诘而表现其忧以天下、以乐天下的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8.
蔡莹莹 《管子学刊》2012,(1):115-122
本文介绍著名西方汉学家葛瑞汉的墨子研究,主要以"墨子十论"为讨论重点。本文第一部分简介葛瑞汉之学术研究概况;本文第二部分分别讨论葛氏提出"墨分为三"与十论篇次关系之理论,共有:其一,《非攻上》归属问题与《天志》诸篇关系;其二,《非命》诸篇之错简问题;其三,导致三派分歧的主题研究三大主题,逐一述评葛氏之研究成果,并参照相关文献,检讨其得失所在;本文第三部分则略论葛氏提出的墨家分派及其"十论"研究的效用与限制;最后则说明中、西学界治学方法、风格之异同,而吾人若能两者并参,截长补短,则必能双赢。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道家对领导职责论的贡献最大。道家乃君人南尊之术。道家主张,君主应该“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思想应用到领导职责问题上,就是“俭”,尽量不要做事,不要有作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也就是说,不要做下属份内的事情,这样,方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一思想对于领导者正确认识自己的职责,具有很重要的价值。道理很简单,明确地认识自己不应该做什么,就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遗憾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是片面的,沉溺在“无为而无不为”的幻想之中。他们未能清  相似文献   

10.
“道”是道家道教理论最高、最中心的范畴,几乎每一个道家道教学者都不能不对此有所论述,形成自己的道论。故道论在道家道教理论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衡量道家道教学者思想特色的重要标尺。葛洪作为东晋著名学者、道教理论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其生卒年、家世的考证以及其思想特征的研究,都卓有成果。在这些成果中,关于葛洪道论的研究也异彩纷呈,但细究起来,由于缺乏与其他诸家道论的比较,不仅看不出葛洪道论的继承发展,甚至看不清其自身相关概念的理论差别,这不能不说是一大薄弱环节。在葛洪的道论中,基本的重要的概念有三个,即“…  相似文献   

11.
当先秦诸子大都以人的理解为中心去看待人与自然万物的存在方式,认为万物只是相对于人来说才具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时,庄子站在古典存在论的立场上提出了含有生态审美智慧的“万物一齐”观,即“休乎天钧”的生态和谐理念、“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的生态价值观念、“万物与我为一”的生态共生气象。其“万物一齐”的生态审美观所蕴涵的万物平等共生、放弃自我中心、无用之用等观念有助于当代的生态伦理和生态实践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何杨 《逻辑学研究》2010,(1):114-124
本文根据公孙龙的正名理论解读《白马论》,认为"白马非马"的真正含义是"白马之名全异于马之名",也即"白马之实全异于马之实";并表明无须修改通行《道藏》本的论证顺序,文意原本通畅。  相似文献   

13.
张勇 《管子学刊》2009,(3):80-83
唐代,《老子》、《庄子》、《列子》、《文子》、《亢仓子》五部道家著作被诏封为道教“真经”,享受很高的地位。柳宗元站在儒家立场之上本着“经世”的原则对这五部“真经”作了理性地考证与评价,从中可以较为清楚地看到他对道家、道教的理解与态度。  相似文献   

14.
曾参思想以道德规范为主,核心是孝,实质是重视伦理,重视做人的责任。他认为人生责任多,处处时时有责任,责任是相互的;人的责任有先后、高低之分,家庭责任是首要的、基本的,社会行政责任是次要的。人们在尽到家庭责任以后,应自觉主动地承担并终生坚持不懈地履行对他人以至于天下人的责任;人们为尽到人生责任,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并提出了“省身”、“战战”、“慎独”等修身方法。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医学道德观认为:“医乃仁术”、“生命至贵”等就是“‘大医精诚”。医者要做到“大医精诚”,就要避免《疏五过论》中医者的五种过错,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生命。所以,医生要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充分了解患者的病情;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处理患者;不能急功近利,追求名誉,应常怀仁爱之心建立和谐的医惠关系。医生处理患者的态度及自身的道德修养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这种理念应该成为医生终生追求的目标,这样才能顺应新医改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齐鲁饮食文化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定文化形态的饮食观念,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起着促进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作用。齐鲁饮食习俗中“上顺天道、适时进食”的自然生态观,“长幼有序、进食有礼”的礼俗观,“敬天爱人”和谐观,“孝敬父母、以和为贵”伦理观,“以大惟美”待客观,是齐鲁饮食文化形态的主要特征,是儒学思想实现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的具体体现。新的历史时期,齐鲁饮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加强自身发展与对外交流,去粗存精引领社会饮食文化健康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幸福感是文化定位的,因此幸福感的研究必须本土化.佛教是影响中国人最重要的三种文化传统之一,正确理解佛教独特的对于幸福感的理解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幸福感研究的本土化进程.笔者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梳理,重点阐述了佛教对幸福的认识是“苦乐圆融”.佛教“苦乐圆融观”主要从“苦受”和“乐受”两方面入手,其核心是“苦受”,关键在“圆融”.最后,通过与西方幸福感研究的比较,加深对佛教“苦乐圆融观”的理解.佛教幸福感的研究作为一个新思路,不但丰富了幸福感的研究,也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人格理想典型的“圣人”具有导向作用,《管子》塑造圣人品格,当然也是为了给人们确立人生目标。故而,学习圣人也就包括学习养生在内。在《管子·白心》篇中有一个养生的重要命题,叫做“执仪服象,敬迎来者”,这不仅是就如何“成圣”说的,而且对于一般人的生活而言也具有养生的借鉴价值。根据圣人理想人格的修养标准,《管子》不仅将治国与养生结合起来,而且具体探究如何“理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对一元价值谓词“好”、“坏”和二元价值谓词“更好”之间的关系出发,首先回顾了偏好逻辑中用二元价值谓词定义一元谓词的各种方案。然后,文章介绍了vanBenthem利用语境从一元谓词定义二元谓词的工作。文章着重分析了在这一背景下语境的概念和性质,并提出了两种逻辑的方法刻画语境。本文重点给出了语境的模态语言、语义模型,并对涉及语境变化的三条有效规则进行了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20.
《孙膑兵法》的流传、失传及研究价值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孙膑兵法》的流传情况、分析其失传原因,认为《孙膑兵法》的根本价值在于对《孙子兵法》的诠释,同时,对佚而复出的古书源流研究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