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改革的大潮,开放的大潮,商品经济的大潮,不仅震动着当代中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而且也冲击着人们的道德生活与传统的伦理价值观念。面对着这巨大的冲击,有的人为之兴奋,有的人为之担忧,而更多的人则陷入深深的困惑。  相似文献   

2.
朗诵是声音和思想的结合,能在陶冶人们情操的同时起到文化传承的作用。当下网络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出现了很多的新媒体形式,新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而发展起来的,由原来的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到现在的网络媒体形式的出现,将传媒行业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这样一个互联网发展的时代背景基础上,我们应该利用好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便利,采取先进方法,通过朗诵的方式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潜移默化地让他们从内心接受,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促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全世界。  相似文献   

3.
日常消费文化以人的生活领域为背景,由人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取向、消费内容、消费行为、消费结果所构成。它伴随着人类技术革命的进程经历了由自在到自觉、由自发到理性的阶段,以及由日常消费世界与非日常消费世界之间的模糊混沌状态发展到与非日常消费世界的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极大地影响着生活领域,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日常消费文化,而且给形成于工业经济环境下的日常消费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对这一问题进行哲学思考,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发展的历史责任。一、依附于日常消费世界的消费文化传统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4.
任政 《美与时代》2021,(2):88-89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艺术现象。而今,这种艺术形式以其多样化的方式及灵活可变的效果在商业活动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在苏州这样传统与现代并存的城市中,新媒体艺术正逐步切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这在苏州的各类商业街或者商业中心体现得尤为明显。新媒体作为新的形式,不仅能够创造出时尚的视觉形象,也成为了一种开拓苏州古城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手段。研究当代苏州新媒体艺术在广告中的实际应用,以多元的艺术形式开阔大众视野,在提高传达信息效率、增强感官效果的同时,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让新媒体广告艺术融入我们的现代生活,在不断创新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作为载体促使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电影、广告等领域以其不同以往的形式和手段,改变着人们对于相关艺术形式的认知和感受,通过新媒体这一物质载体,创造性地思维方式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从思维到现实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的出现,为纪录片带来了巨大的传播平台,也为其市场化开辟了新的途径。。正如麦克卢汉所说:“新媒介出现的最大意义在于它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颠覆着社会的沟通和交流的模式。”新媒体的应用,使用户接触纪录片的渠道和观看习惯等都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基于当前的新媒体环境,重点探讨纪录片创作格局的变化,并以“用户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纪录片创作模式为例,介绍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局部到整体来思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未来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经历着一个由"向后看"到"关注当下"的转变,而民俗的概念也逐渐由"传统落后的"转向"生活世界"。民俗学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村,也包括城市,且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主流。民俗学研究不再是对民俗资料的研究,而是通过民俗实践去感受和理解人的生存状态、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论。民俗学的担当就是利用自己关注传统、立足现在的优势,去理解人们的生存变化及状态,且在尊重地方人生活的基础上为明天的美好生活进行有意识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变革,政府机构、传统媒体、明星、平民等纷纷入主网络,网络空间空前活跃。而且,在繁多的社会公共事件中,网络愈发起到"发声筒"和"助推器"的作用。普通民众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将会发出越来越强劲的声音,夹杂着各种利益群体声音的网络空间冲击着禁锢已久的话语权格局促进着新的话语权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西方工业社会的发展引起高尖端科学技术的出现,一系列科学技术成果侵入人的道德活动领域,引起了人们传统生活上的一些变化,如生命科学中试管婴儿、体外授精技术的出现,影响了人们在生育道德和婚姻家庭道德等方面道德观念的变化。科技成果直接冲击了西方传统的社会结构,也冲击了传统的伦理学研究,从而出现了伦理学研究科技化的趋向。  相似文献   

10.
《传统人与现代人》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一套最新的人学丛书。它的新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丛书从哲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引申到现实社会问题,对于处在传统与现代转化中的人们的诸多困惑,作出了新的回答。由张立文撰写的《新人学导论——中国传统人学的省察》一书,系统地评议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卡西尔、从孔孟至王夫之关于人的规定,作出了“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动物”的新结论,并全面论述了人学结构,说明了人面临着第三次发现。在社会大变革中,怎样才能发现自己的价值?走上成功之路?这是当今一些青年面临的困惑。韩钟文撰写的《人生成功的道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家精神探索的艰难历程》一书围绕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11.
“衣食足知荣辱”与“饱暖思淫欲”张钰改革开放,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民族传统的思想观念以极大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一些人对道德修养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产生了动摇。有的人认为,“衣食足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挑选了儒释道三教与民俗的关联这一视角去观察中国文化。从这一视角虽看到中国文化的若干侧面,但却是与中国一般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关联最为密切的侧面。中国人的一生,一年四季都在与这些侧面发生着联系,使得一些基本的素质稳固下来,变为人的行为习惯,也往往由此养成一些思维定势,一代一代相传,又完成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的传递。那么,从这一视角观察问题,中国人国民性的养成,中国文化传统的绵绵不绝,也都可以由之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3.
传统玩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表现的是民众的习俗和戏曲、传说、信仰、民间文学等内容。它的材料、造型、色彩和结构的随意、主观,使之具有原始文化和乡土艺术的特点,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并为我们的现代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传统玩具造型、材料、工艺等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应当吸取其传统审美特点,把它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并且把它传承下去。但民间玩具的再创造不能以丧失文化内涵为代价,民间玩具中所蕴涵的中国文化精神是引起购买者共鸣的卖点,丧失了文化内涵,也就丧失了卖点。许多民间玩具诞生于民俗事像之中,与民间习俗、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这主要表现在婚丧礼俗、寿日贺喜、岁时习俗、祈福供品等上面,在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有着复杂的互补性。传统玩具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启迪,促进了物质生活的再创造,美化和充实了生活,同时也给人以慰藉和温馨;有的给人精神上的寄托、拜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4.
哈拿的家     
李云根 《天风》2007,(16):14-15
正如耶稣所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经文:撒上1:1—28家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单位,教会也是由许多的家庭成员所组成的。家庭是与社会上每个人关系最密切,也是深深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及工作的。家庭的幸福与否对我们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文化的三大走向邴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文化领域正发生着三个重大变革:(l)从区域文化到全球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生长的农业文化,有其很强的封闭性和地域性,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封闭的区域文化转向开放的区域文化,进而由区域文化转向全球文化。这是中国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的标志,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改造和重塑的必由之路。(2)从乡村文化到都市文化。中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过程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与城市化的密切关系。随着城市的崛起,都市文化逐渐取代了乡村文化的传统优势。都市文化的崛起也是市场经济发达、社会现代化程度提高的重要标志。(3)从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对峙走向大众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一种排斥民俗文化的精英文化,但目前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消费品而存在,也要考虑到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能融合精英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大众文化。大众文化节奏强、变化快、流行广,因而既普及又富有前导性。(孔摘自《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5期)邴正:市场经济冲击下中国文化的三大走向@邴正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在这些变化的背后起操纵作用的却是人们的意识观念。这一综合观念的改变是由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的,其中心理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变化着的现象当中,人们更注意生活质量、学习工作效率、娱乐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久居繁华都市,每天面对钢筋水泥,使用着时代的科技产物,人类随之变得盲目,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交流少之又少,加快的生活节奏也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值得庆幸的是部分人类的觉悟,他们要求水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他们向往自然,渴望自然惬意的生活状态。而我们的树栖生活正是打造这种自然主义风格,让人们从机械紧凑的科技生活中解脱出来,释放自己,亭受自然惬意的时光。  相似文献   

18.
某日,我惊奇地听到广西人民广播电台《科学与生活》报道:根据科学家的研究发现,植物也象人一样,有各种感情、感觉,能感受到欢乐、恐惧和痛苦等。从而指出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一俗语的弊端。这一报道,再一次证明了科学对各种传统观点的冲击力量。然而,人们竟没有发觉,这句被广泛流传和运用的俗语,从问世那天开始就是不能成立的。在语言这面镜子前,它的确是美的,并在作家和一般人的笔下或口中频频地施展它的魅力。而在逻  相似文献   

19.
当今时代,人们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播媒介架构而成的宏大世界景观之中.在这里,人们既能享受到无孔不入的传播网络为生活提供的诸多便利,也能感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导引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所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20.
正新媒体是采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进行信息传递与接收的信息交流平台,相对传统媒体有着即时性、开放性、个性化、技术上的数字化、传播上的互动性等特点,从表现形态上可以分为网络媒体形态、移动通信媒体形态和自媒体形态等。其中网络媒体又包括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网络电视电影等。移动通信媒体主要可以分为短信、彩信、手机期刊、手机图书等。自媒体形态主要分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我国迅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