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世纪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在秉承亚里士多德和波埃修等人相关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存在论为核心的形而上学学说。阿奎那首先界定了"存在"的含义及其在对存在者的认识中所具有的首要的和基础性的地位;进而对"存在"和"本质"做出了明确的区分,认为它们是构成不同存在者的基本原则,是区分存在者(实体)三种基本类型——复合实体、受造的理智实体和第一存在——所赖以展开的基础。阿奎那的形而上学存在论虽然在中世纪的语境中具有明显的神学意蕴,但他关于存在与本质真实区分的观点、关于存在先于本质的看法,则对以往的形而上学认识模式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变革作用,并对随后的形而上学存在论思想形成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技术对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问题突显出来。由于胡塞尔首先针对科学危机带来的困境而提出生活世界概念及相关问题,致使人们将"生活世界"概念赋予过多的人文主义色彩。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中分析了三种无聊情绪及其时间根据,并探讨了世界和有限性问题。这些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一方面使我们得以反观《存在与时间》中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上手状态与现成在手状态的关系,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探究真正的"生活"世界之不同层面或维度的关系及其统一,在"人文"和"科学"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笛卡尔对"自我"和"思想"的诸种样式的理解和解释,是以"身心区分"的主张为前提的,而这一思想前提也使得笛卡尔的"自我"理论建构和他对"思想"的诸种样式之理论解释,内在地蕴含着两个不同的维度和视角,即灵魂维度和身体维度、第一人称的视角和第三人称的视角。笛卡尔的相关理论建构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合理地解释两个不同的维度或视角之间的关系,而从当代西方心灵哲学"意识"解释的视域反观笛卡尔的相关思想,可以说,他把"意识"的两个不同面相和研究"意识"的两种不同视角的差异错误地归结为两种实体的区分及其差异。  相似文献   

4.
马里翁认为在笛卡尔的哲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本体—神学—论思想,一种以自我为基础(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cogito,ergo sum"),一种以上帝为核心(其基本的表达式是"ego sum,ego existo"),前者是一种并不完备的形而上学,后者则展现了笛卡尔的一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但是,关于笛卡尔的这种成熟的形而上学思想及其体系,马里翁在其《笛卡尔哲学问题:方法与形而上学》和《笛卡尔哲学问题II:自我和上帝》中分别给出了两种并不相同的解释,本文认为我们可以大体上认可马里翁的第一种解释,同时应该对他的第二种解释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5.
从"人之存在"问题入手,梅洛-庞蒂以"身体"为基础先后提出了承续性与差异性并存的两个概念,即"在此"和"与在"。所谓"在此"即"存在于此",是指"身体自身"通过建构"意向弧"与世界发生基础性关联,并因此将主体的生存论境域显现为"在世存在"的结构性存在样态。所谓"与在"即"相与诸物而存在",是指"我"在自恋的视看活动中将自身把握为与诸物同质的"肉身存在者",并因此逆向确证自身的生成性存在样态。从"在此"到"与在",梅洛-庞蒂逐渐走出了意识现象学的理论困境,并试图在"能见-可见"的知觉结构中勾勒出基于"肉身"概念的存在论图景,从而在现象学与存在论之间寻找可能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人工制品是现象学分析的重要对象。本文通过考察伊德关于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四类关系的阐释以及海德格尔的用具分析,表明两者各有其优势和不足。伊德既超越了海德格尔又遗忘了海德格尔——伊德没有充分关注作为用具的人工制品之存在结构中的"指向性"以及人工制品上手与在手之间的"转化"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海德格尔所强调的"打交道"这个动态过程。在此基础上,通过整合海德格尔与伊德的洞见,提出了一个对人工制品进行现象学分析的新思路,构造了一个使用者-人工制品-世界之间关系的状态空间,从而将伊德的四类关系作为其中的四个特例。最后,揭示了人工制品现象学分析与创新设计实践之间的可能关联。  相似文献   

7.
作为京都学派的创始人,西田几多郎的"场所"思想早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就已经形成。而京都学派的其他著名人物如和辻哲郎、九鬼周造或田边元,都与海德格尔思想有所遭遇与碰撞。选取西田来与海德格尔思想进行比较,乃因其"场所"思想的内在理据,以及其"自觉"思想的概念含义,均与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主张有着相通与比较之可能。西田场所论的核心,即场所自觉的思想,可与海德格尔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行比较,海德格尔的作为"世界内存在"的此在之自我解释与西田"以超越自我者作为自我"的自觉构造之间存在着类似性,而海德格尔存在论中的历史自觉与西田哲学中的场所自觉之间也构成了一种互激与互补之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非神学的"神"始终在场,并在"神与物"的不同关联中展现"人与物"的本质区分。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中,神以隐而不显的方式,于其宗教神学的经验性背景及"时间"视域中在场;在其思想转折阶段,其作品直接出现"诸神""神圣者"等名称及关涉神的直接论述,它们以"非神"的方式在与"非物"的关联中在场;当"此是"在其思想晚期返回到"终有一死者"之名时,"人"与"物"在"最后之神"的经过中同归于"是者",这为思想的另一种开端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9.
近代认识论中的"感性确定性"批判及感性世界问题,构成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必要理论前提和思想路径。马克思对感性世界进行了存在论分析,区分出感性世界的不同存在层次,即感性直观、感性对象与感性活动,由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科学实践观的感性世界观。马克思将特定认识论问题转化为社会历史存在论,并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拜物教批判、资本统治批判。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感性世界观深化为一种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物化结构的世界观,从而在理论范式、问题意识和思想视域层面超越了西方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10.
舍勒把"阻力"视为"实在性",认为阻力是意志的体现,是比认知关系更根本的存在关系。海德格尔也从"实在性"问题域入手,批评"阻力思想"虽然突破了传统存在论的限度,但还没有真正思入本源性的"人与存在之关联"。舍勒在回应中批评海氏受限于一种"此在的唯我论",没有真正理解"阻力思想"的丰富可能性。这种争辩实质上是对"如何克服传统存在论"的争辩。但由于相互理解乃至自身理解的困难,这最终只是构成了一次"错位的交锋",对此间情形和缘由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更加真切地观察海氏与舍勒的思想史位置,并由此更为深刻地理解思想对话的困难与出路。  相似文献   

11.
张柯 《世界哲学》2016,(5):29-38
对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思想,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可能仍未彻底澄清其为何如此重要。海德格尔本人在《宗教现象学导论》中曾罕见地用一章篇幅详细阐释了"形式显示"思想的来龙去脉,这一文本作为所有相关研究的基石理应得到彻底阐明。通过对它的深入分析并结合前后期海氏思想语境,我们将会看到,"形式显示"事实上具有"存在论差异"和"存在与人之关联"的双重意蕴,也正是这两种至关重要的意蕴决定了"形式显示"的那种无与伦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意识到,传统"普全式存在论"的指导原则即"最高普遍性"不适合展开对"存在本身之意义"的追问,因而他以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性"为原则来组建"基础存在论",并将其最终目标界定为"存在本身"如何展开的问题。在原初统一性原则的指导下,基础存在论逐步将多种存在概念的原初统一者确定为绽出的时间性,并由此出发构建了"境域图型"的学说来尝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的方式。借此,基础存在论展示出一种比普全式存在论更名副其实的存在论特征。但原初统一性原则不能恰当地描述境域图型的统一性,这使得基础存在论最终依然无法探讨"存在本身"之展开方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曲立伟 《现代哲学》2016,(2):96-102
印欧语系的系词关联着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经验。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存在"之争仅仅是一个哲学翻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潜藏着古典哲学中的"存在论差异"基本结构。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问题,为我们重新审视在汉语学界盛行已久的是与存在之争提供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在胡塞尔之后,现象学经历了种种分叉式的理论演变,这些演变几乎构成了现象学特有的理论常态。其中法国现象学所进行的理论拓展,特别是以马里翁为代表的"新现象学"尤为突出。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凭借"过剩""过多""充溢"等基本概念,对于"现象"实施了扩展性的"突破"。基于现象的自我被给予性的优先原则,以及现象的膨胀与主体的位移,马里翁出离了胡塞尔的理论性经验并进入了无穷的启示性经验。本文旨在说明,马里翁的"充溢现象"理论不仅扩充了经验,而且对主体固有的位置作出转换。而批评者所指责的"神学转向"不过是其走向可能世界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15.
面对西方近现代的主体瓦解危机,利科坚持主体存在论,秉持批判与新构的态度对各流派进行调和,通过自身性主体、诠释、语言、反思、迂回、他者和中介等核心概念,走上了蕴含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下降”之路的主体求索,完成了对主体哲学的三重超越,其内在的思想逻辑在于:首先对传统和现代的主体概念进行批判,重新构思出自身性主体的在世存在;接着从反思的原则、形式和内容等层面进行革新,视主体形成于与他者的在世交互活动中,须对蕴含在世生存经验的语言进行意义诠释才能通达主体的反思与认识;最后,利科构建了承载意义的语言中介来承担具体且迂回的主体反思任务,逐步抵达主体存在之本体的初衷。这在断裂的存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诠释学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开启了诠释学的第三次转向,使得动荡的主体哲学有了坚实的此在生活世界之根,并为始源性的存在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作为西方现代最有深度也最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家之一的海德格尔,其思想分为两个重要的时期:前期其思想代表作是《存在与时间》,主要以追问"存在"为主;后期思想代表作则是《艺术作品的本源》,通过对艺术本源的追问,从而做出对真理的解答。在探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思想时,首先应该知道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美学将诗论和艺术论置于其存在论视野中,正因为如此其美学思想具有了新的理论维度。所以探讨海德格尔的美学思想,必须要深入理解和探讨存在论、诗论和艺术论。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的对话关乎思想的历史性。无论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思想,还是黑格尔的思辨-辩证的哲学史,都以赫拉克利特为开端性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之间"为对话提供"中介"。黑格尔从辩证法与哲学史的统一出发,把赫拉克利特规定为哲学的开端,但这一"开端"尚未满足哲学的主体性要求。海德格尔则在赫拉克利特的开端性中看到了另一种"尚未",即我们尚未满足开端的要求。两者之间的差异为我们理解哲学史提供了富有张力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从现象学存在论的立场出发,海德格尔对阿奎那关于存在与本质的区分的思想进行了考察和解读。这种考察和解读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的:一是从存在与本质在逻辑学上的概念区分的层面,另一是从存在与本质在本体论上的实际区分的层面。海德格尔的这种解读总体上比较准确和到位,但他同时也未能充分评估阿奎那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显示出他对阿奎那这一思想的认知不足。  相似文献   

19.
马里翁认为,在现象学发展史上出现过两次还原和三条原理,但仍遗留下来大量棘手的问题和内在的困难,为此必须进行第三次现象学还原即"给予性还原"并相应地提出现象学的第四条原理即"还原越多,给予越多"。马里翁的这一思路及其相关论证受到雅尼考、德里达、罗恩斯利、德普拉和贝努瓦等人的质疑和批判。本文认为,对胡塞尔直观概念的准确理解是正确理解各方观点的关键所在。以此为基础,文章一方面对各方的反对意见作了分析和批评,为马里翁的思路进行了辩护,另一方面在指明马里翁第三次还原和第四条原理的突破性意义的同时也对其中所具有的局限性作了深入的揭示。  相似文献   

20.
张志伟 《哲学研究》2022,(2):88-96+129
海德格尔哲学中有没有一种伦理学,构成了学界争论已久的问题。本文主要以《存在与时间》为核心,通过分析此在、他人与常人之间的生存论关系,说明海德格尔关注的焦点不是人与人或者人与社会之间的伦理规范,而是此在与存在之间的存在论关系;海德格尔关于此在之沉沦的分析实际上颠覆了日常生活的伦理规范,凸显了此在作为具有“向来我属性”的“去存在”的在者,归根结底是朝向可能性的存在。因此,海德格尔关于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既不可能为沉沦的常人世界“背书”,也不太可能为现存的伦理学奠基,他所说的“源始的伦理学”不是伦理学而是“基础存在论”。我们可以基于任何一种伦理学的立场评价和批评海德格尔哲学,但是海德格尔哲学本身并不导向一种伦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