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南阳发现明代伊斯兰文物吴东阁南阳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号称“汉画像石故乡”,也是全国汉代画像石发掘、珍藏、陈展最多的地区。最近又在南阳府衙旧址附近,发现明代回族珍贵文物两件:一是鎏金铜炉,高10.5厘米,口直径15.3厘米,重2.3公斤,周围铸有伊...  相似文献   

2.
海宁东汉画像石墓中共刻有画像石五十五幅,涉及到宗教信仰的画像石图式有两类:祥瑞神兽、乐舞百戏。文章在结合前人考辨的基础上,分析相关史料,总结画像石中所体现的上古神仙信仰传承和道教神仙体系萌芽。  相似文献   

3.
正碑刻与碑文《高良太清观碑》是存于石碑王庄西坑塘北岸碑楼中的一通元代碑刻。石碑王庄属于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位于牡丹区的东部、定陶区的北部,距牡丹区、定陶区均30公里。《高良太清观碑》坐东朝西,通高363厘米,其中碑首高95厘米,宽95厘米,厚33厘米;碑身高195厘米,宽95厘米,厚29厘米;碑的龟趺座长230厘米,宽100厘米,高63厘米。碑  相似文献   

4.
早期道教教义的传播与汉画像石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地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5.
青铜钺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11,(1):130-F0004
青铜钺,商晚期。钺长327厘米。刃宽34.5厘米,肩宽23.3厘米。1966年山东益都苏埠屯一号商代墓出土,现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钺形体巨大,造型奇特,厚重精美。以透雕和浮雕的艺术手法表现人物张口呲牙、双目圆睁、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8.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9.
南阳画像石艺术是汉代画像石艺术中的一枝奇葩,其中神仙祥瑞题材占有很大比重,具有代表性意义,并反映了时代特色。本文通过对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以及南阳画像石的艺术渊源的分析,来研究神仙祥瑞题材图像的艺术特点和社会历史意义。对于秦朝侍死如侍生的观念的继承,汉朝谶纬迷信的流行和君权神授思想的建立,楚文化的影响,这三个原因造成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中存在着一个人神共舞、如梦似幻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画像石作为汉代最具时代特征、最丰富、最重要的艺术形式,在造型、构图、工艺制作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其装饰性也对后世的装饰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边饰纹样作为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凸显主题图案,还有增强画像石艺术的整体性、装饰性、庄重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所藏《舍利塔下铭》石刻,青石质,长、宽83厘米,厚18厘米,保存完好。铭面以阴线分为横、竖各13行的方格网,上刻字径2寸的阴文隶书12行,满行12字,正文共计107字,孟弼书丹。僧、官结衔题名以小字附属正文之后。  相似文献   

13.
肖形印是一种集书画篆刻意韵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形式。与其同时代的金石器物图像,尤其是画像石(砖)有共同的艺术特征,饱满质朴、简练生动。将肖形印与汉画像石(砖)结合,找到肖形印创作在题材、技法、装饰纹样、构图方式等方面对汉画像石(砖)的借鉴之处和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南阳两汉画像石是我国古代艺术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汉代艺术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南阳两汉画像石艺术虽然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的文化形式.但它以其独特的造型方式、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比较完美地反映了我国两汉时期的时代艺术精神和美学精神,不愧为我国两汉画像石艺术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临淄出土重要文物——齐国故城发现燕昭王剑张龙海张爱云1997年7月,农民韩如水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齐国故城东南龙贯村东淄河滩内挖沙时发现一支青铜剑,通长59厘米,身长49.5厘米,把长9.5厘米。平脊,斜从,扁茎,薄格。在剑脊近格处有铭文。经孙...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造型艺术特点、创作思路与创作意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观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汉画像石艺术中所独具的民间美术特性。  相似文献   

17.
一九八七年春出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磁村一春秋晚期墓(编号 M1)中。该素面鬲为夹砂红陶,素面,方唇,侈口,束颈,鼓腹,缓平弧形矮裆,微显浅袋足,略有乳突状足尖。口径一十四点五厘米、外腹径一十七点二厘米、高一十六厘米。它与潍坊寒亭乐都古城采集的素面鬲形制相同,其时代应为春秋晚期。  相似文献   

18.
王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4-204
本文介绍了铺首衔环的由来,形象象征,在青铜器、陶器、漆器上的形象特征及功能用途,从而把生活中的铺首衔环与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联系到一起,通过铺首衔环的形象特点即在汉画像石上的由来与表现,以及铺首衔环与门环之间的联系,了解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不同形象,不同造型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古连今,使我们对历史的铺首衔环与今日的门环相比较。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9.
汉画像是一种视觉艺术,本文试从美术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本体性的研究,通过对汉画像石形式语言的探究,引出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并思考了汉画像石对现当代中国造型艺术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环纽青铜敦     
环纽青铜敦吕玉珍环纽青铜敦,是从山东省淄博市磁村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这个墓地在临淄齐国故城以西约50公里的地方。这个敦出土在11号墓中,方唇,侈口束颈,有盖,通高14.4厘米,腹径32厘米、腹深9厘米。腹部微向外鼓,平底无足。腹部有两个对称的圆环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