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古代汉文化遗产中的一块重要印记,它常常以拓片的形式出现,是一部真实反映汉代文化的百科全书。翻阅大量历史书籍资料,就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文化背景进行探究,通过对画像石的成因和基本品貌进行粗浅地分析,抛砖引玉,借此表现南阳汉画像石稚拙雄浑、夸张变形、运动疏简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南阳汉画像石是中国的艺术珍品,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美学价值.南阳汉画像石表现方法直观简要,生动活泼,蕴含浓厚,富于理性.本文从外貌整体、运动扩张、概括归纳、立体重迭、相对自由等五个方面对其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特征作了全面深刻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两汉时期画像石分布相当广泛,覆盖面积占大半个中国。河南省南阳市是全国出土汉画石的重要地区,其中乐舞百戏类是汉画像石中反映人民娱乐文化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鼓吹乐、鼓舞乐、相和歌、丝竹乐等一系列演奏者形象更是反映出乐舞百戏在当时盛行的场景以及当时音乐文化的繁荣。通过对汉画像石中音乐发展的背景以及音乐表现的内容和乐器的分类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探究汉朝时期的音乐特点。  相似文献   

4.
汉画像石、画像砖是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刻高度结合的艺术珍品,从汉画像石、画像砖的造型特点、构图经营和用线方法上,我们能够感受到汉代艺术那种粗犷豪放、不事细节的雄浑之美,和飞扬流动、优雅浪漫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5.
汉画像石是在祠堂、地下墓室等建筑壁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是汉代一种特殊的丧葬艺术。汉画像石题材多样,其中伏羲女娲艺术形象在汉画像石上屡次出现,图像形式丰富,出土地域范围广泛。文章从类型分布、组合方式演变等方面对其进行研究,继而解析"伏羲女娲"形象在汉画像石中广泛出现的原因,以及形象背后隐藏的内涵寓意。  相似文献   

6.
南阳汉画像石艺术与楚文化密不可分,是楚地浪漫主义的表现载体。汉画像石通过其拙朴大气的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出汉代社会生活万象,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生前身后的理解以及对于祥瑞升仙的追求。南阳汉画像石有着深厚的楚文化烙印,这也成为其不同于其它地区汉画像石的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的神秘色彩。  相似文献   

7.
早期道教教义的传播与汉画像石葬俗的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汉画像石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众多研究文章未曾于汉代文化整体结构与特定画像石语境的内在关联上进行通观,不仅使一些问题悬而未决,而且还演绎出新的误会,严重地影响着汉画像石尤其东汉末期画像石这一不言灵石生命活力的解放。若从汉代早期道教文献视角去探询、观照和梳理画像石的宗教内涵和文化价值,以前许多误会及悬置的问题便可得到合理解析。  相似文献   

8.
肖形印是一种集书画篆刻意韵于一身的独特艺术形式。与其同时代的金石器物图像,尤其是画像石(砖)有共同的艺术特征,饱满质朴、简练生动。将肖形印与汉画像石(砖)结合,找到肖形印创作在题材、技法、装饰纹样、构图方式等方面对汉画像石(砖)的借鉴之处和借鉴方法。  相似文献   

9.
汉画像石的构图,影响最大的是它的空间透视法.空间透视即构图视点,无疑与人类对于空间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对汉画像石构图方式的研究可以从画面安排、空间结构两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造型艺术特点、创作思路与创作意识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精神观念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阐释汉画像石艺术中所独具的民间美术特性。  相似文献   

11.
王楠 《四川心理科学》2014,(16):204-204
本文介绍了铺首衔环的由来,形象象征,在青铜器、陶器、漆器上的形象特征及功能用途,从而把生活中的铺首衔环与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联系到一起,通过铺首衔环的形象特点即在汉画像石上的由来与表现,以及铺首衔环与门环之间的联系,了解汉画像石中铺首衔环不同形象,不同造型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古连今,使我们对历史的铺首衔环与今日的门环相比较。追溯历史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2.
在互联网与虚拟现实技术急速发展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保护手段已逐步趋向数字化。徐州汉画像石馆存在信息可视受限等问题,不利于汉画像石文化遗产的传承。可通过发展虚拟场景展示技术,建立虚拟数字化博物馆来促进文化遗产的展陈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南阳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直观地再现了汉代的服饰艺术,动态地展现出汉代服饰艺术和服饰审美的发展过程。通过对南阳汉画像石中人物服饰的艺术风格、造型款式、服饰制度、审美意识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揭示了汉代服饰文化的特点,体现出两汉时期南阳地区高度发达的服饰文化和社会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4.
汉画像石刻以它那深沉雄大、粗犷豪迈的绘画风格,震撼着所有观看它的人们.与同时期的其它画种相比,如帛画、漆画和青铜器上的雕刻,汉画像石刻造型简练,概括力极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发挥着审美效应.它不仅在内容上主题突出、易懂,而且制作形式成功地运用了凸凹不平的点、线、面构成,并和色彩有机组合.这种组合在光线的照耀下,呈现出强烈的立体感和明暗调子.可以说,汉画像石刻以它特有的表现语言,进行完美的视觉构成表达.  相似文献   

15.
汉画像石、画像砖其画面表现渊源于纯朴自然的汉文化及社会面貌,根据建筑构件石材、砖材表面的体量多变特点,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画面表现,体现出了汉画像石、画像砖的独特的艺术表现特征及艺术精神,为今后的艺术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相似文献   

16.
孙文青,(1896—1986)著名文博学家,河南社旗县人,解放前曾任南阳县教育司长、县志馆副馆长;解放后先后任河南省文管会副主任、省博物馆馆长、省文史馆馆员。一生致力于汉画像石的收藏和研究,出版《南阳汉画像石汇存》1-5卷,研究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17.
汉画像石作为中国璀璨文明的瑰宝,为我们了解汉代历史提供了史料,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观察全国各地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发现其中不同阶级的人,所穿的服饰也不相同。正所谓"见其服而知贵贱,望其章而知势"。其中,人物造型中关于服饰的塑造,更是惟妙惟肖,不同阶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服饰装扮以及图案装饰也不尽相同。其中关于图案的意义,以及装饰手法和装饰理念的渗透,值得现代人研究琢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汉画像石中则是象征性符号,它具有象征和隐喻的内容,反映的是世俗阶层的心声,通过羽化升仙的艺术模式,展现出汉代"人生幸福"的文化模式。它对我们今天的审美,仍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春秋晚期孔子问礼老子之典故在《礼记》、《水经注》和《史记》等文献中都有记载。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以山东嘉祥等地区出土最多。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有着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鲜明的人物造型等艺术特点。不同的人物排列场景和人物造型艺术特点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主导因素是汉代民间石刻艺人们的艺术创造思维方式和人们的审美趣味等。山东汉画像石《孔子见老子》图像的主题思想是宣扬孔子谦虚好学等儒家思想美德。  相似文献   

20.
文永杰 《美与时代》2006,(11):56-57
汉画在中国美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汉画像石中那原始、幽默、奇崛而别致的构图,简括而气韵生动,平面而极具三维空间感的制作……都若不经心而又表现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