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独处之曼妙     
正日子有时清闲而安逸,有时忙碌而充实。然而,无论是怎样的日子,我总偏爱清静。清静的时光就像一壶酒——一壶陈年的老酒。我喜欢泡在这壶"老酒"里,做最真实的自己。通往清静的最佳路径是什么呢?尘世纷繁喧嚣。依我看,通往清静的最佳路径莫过于独处。从表面上看,一个人独处的样子似乎有些孤独,甚至有些凄  相似文献   

2.
廖名春 《孔子研究》2019,(3):152-158
《论语·宪问》篇使者所谓"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既非谦辞,说蘧伯玉"想減少过错却还没能做到";也非其对蘧伯玉的非议,言其过多而无能。而是说蘧伯玉"喜欢舍弃他的过错",在喜欢改过,勇于改过上,无人能及。"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亦非谦辞,孔子是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三件事"我无能焉",即没有人比得上我。  相似文献   

3.
《墨子·鲁问篇》载:“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可?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誉)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蛊,非爱之也。吾愿主君之合其志功而观焉。”(鲁国的君问墨子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喜欢读书,一个喜欢把自己的钱财分给别人。你看哪一个可以为太子?墨子说:这也很难确定,他们也许是为了赏赐和名誉而这样做  相似文献   

4.
留白养心     
正早些年,是不懂留白的。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喜欢将画面铺陈得很满,喜欢将时间排得分秒不差,喜欢时刻扮演着"冲锋者"的姿态。慢慢地,开始喜欢一些美术和书法作品。渐渐地,我从书画上,读出了水墨留白。那些作品中,虚虚实实的笔触间,无画处自有一番山明水阔,烟波浩渺,竟然有些"此处无声胜有声"的  相似文献   

5.
正最近,李静所在的项目组刚做完一个项目,因为新项目还没谈下来,整个办公室都赋闲了,李静偷偷溜出去,找姐姐李仪逛街。李静见到姐姐就开始吐槽:"我们前段时间,一周加班4天。现在就闲得慌,一天到晚什么工作都没有。"身居管理职位的李仪说:"越清闲越要有危机意识,晴天里才好修屋顶。"李静似懂非懂,李仪补充说:"现在你们办公室里一片祥和,是大好晴天,可是如果哪一天公司出了状况要下雨呢?肯定是备  相似文献   

6.
一中华文化的过去真相我生平治学,比较喜欢摆具体事实,而不太喜欢作抽象与玄虚的泛说。我说的文化,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论语·为政》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相因是守旧,有所损益是改良。三代相因守旧是主要的,三代损益改良是次  相似文献   

7.
清浅的快乐     
正以塞亚·伯林,英国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活到88岁才十分不情愿地离开这个世界。有人曾问伯林:"你为什么可以活得如此安详愉快?"伯林回答:"我的愉快来自浅薄,人们不晓得我总是生活在表层。"我喜欢伯林俯下身子说这句话时的自得和狡黠,这让我想起了"清浅"一词。"清"是心底无私、安之若素,"浅"是胸无城府、素面朝天。为人处世,虽也讲究变通之道,但老于江湖者,  相似文献   

8.
正尊贵的《古兰经》说:"你们应当吃,应当喝,但不要过分,真主确是不喜欢过分者的。"(7:31)这段经文为穆斯林指出了物质财富享受的三原则:一是可以享用;二是不要过分;三是过分者将受谴责。勤俭朴素是伊斯兰教信仰要求,是伊斯兰教提倡的美德,是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具体表现之一。穆斯林应该谨遵经训教导,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优良的传统,做厉行节约的穆斯林。  相似文献   

9.
正"一般人好吃,但大多数食不知味,要能粗辨味者,始可言吃。但真正能入味之人,又不在乎吃了。像那些大和尚,一杯水也能喝出许多道理来。"说者是《第九味》中的主人翁曾先生。怎样才能一杯水也能喝出许多道理来?"自出机杼,得于心而忘于形。"这个"形"是指技巧之类。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食之道,一般都是形而下的技。唯有中国的智者喜欢琢磨形而上的  相似文献   

10.
正做人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曾国藩说:"做人要收敛。"做人的最高境界是:苦而不言,喜而不语。苦而不言不是要你打断牙和血吞,什么亏都吃下去,而是少抱怨,学会吃一点无伤大雅的亏。少抱怨是因为没有人喜欢听你的抱怨。面对苦难时,很少有人真的想要了解你的苦难,苦而不言才是我们最好的选择。"八百里分麾下炙"的辛弃疾,20岁便出入行伍,曾在万军  相似文献   

11.
早在准备和写作《博士论文》期间,马克思就已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解释了"思维和存在关系",这一解释的起源可追溯到德国唯心主义:即在模态理论框架内,将"思维与存在统一"区分为"存在统一于思维"与"思维统一于存在",并凸显"思维统一于存在"中"存在"与他者、社会的关联。但德国唯心主义主张"必然性",即"思维统一于存在"是无条件的:他者、社会的存在最终还是由个体自我的思维规定的,而思维是无条件的。与之相反,马克思则坚持"偶然性",即"思维统一于存在"是有条件的:他者、社会的存在与自我的存在相关,而与思维不同,存在始终是有条件的。  相似文献   

12.
宋晓静 《美与时代》2007,1(1):57-59
但凡中国人都喜欢多福多寿、平平安安、吉星高照、五福临门,因此无论大事小事都会祈求"一帆风顺".中国人崇尚道德,凭借良心办事,讲究心安理得,"吃亏者常在"、"吃亏是福",所以也就有"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的俗话.  相似文献   

13.
正星期天,你享受着难得的清闲,打算看会儿书,听点儿音乐。你拿出新买的碟,正在拆包装,手机铃声响,你看着屏幕上跳跃的名字,根本不想接,可铃声不依不饶,你叹口气,接了。明明厌烦,接通的刹那,你却解释:"对不起,我刚在洗手间。"电话那头哭声频传,你头皮发麻,朋友梁需要安慰——她经  相似文献   

14.
慢饮茶     
正生活中,我崇尚慢饮茶。我觉得,慢,不仅是一种喝茶的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慢饮茶,得风雅。茶乃风雅之物。喝茶也叫品茶,一个"品"字,揭示了喝茶的本性。一口茶分三次咽,慢慢地啜一口,啜一口,啜一口……理想中的饮茶,当如知堂老人所言的那样:"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清闲,可抵十年的尘  相似文献   

15.
正"求人不如求己"源于《论语·卫灵公》中孔子之言:"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可见这是孔子用以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之一。何谓"求诸己"呢?宋儒多将其解释为"反求诸己"。它又来自《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说:射箭的时候,先要求自己心平体正,认为一切妥当才发射。发射出去而打不中目标,也不应该埋怨胜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熊芳芳 《天风》2008,(2):43-43
懒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种,到收割的时候,他必讨饭而无所得。——箴20:4我们往往喜欢在看得见希望的情况下动手做事,因为只有在看得见希望的情况下我们才充满信心,觉得目标离我们并不遥远。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做事的前提条件是"看得见"希望,而不是"有"希望。前者仅着眼于周围的环境、外界的一切客观条件,后者却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热切的盼望、一种坚定的信心。前者是属肉体的眼光,后者是属灵的眼光。  相似文献   

17.
正对《周易·师·彖》"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的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此句之关键在一"毒"字。王弼注云:"毒犹役也。"孔颖达疏曰:"‘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占又何咎矣’者,毒犹役也,若用此诸德使役天下之众,人必从之以得其吉,又何无功而咎责乎?"1朱熹曰:"毒,害也。师旅之兴,不无害于天下,然以其有是才德,是以民悦而从之也。"2高亨先生更是博引清代训诂学家的说法,释之曰:《彖传》:"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王引之曰:"《广雅》:‘毒,安也。’毒天下者,安天下也。《孟子·梁惠王》篇:‘……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是其义。……《老子》曰:‘亭之毒之。’亦谓平之安之也。"俞樾曰:"《尚书·微子》篇:‘天毒降灾,荒殷邦。’《史记·宋世家》毒作笃。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文化性格使然,在大与小之间,国人每每喜欢"大"而不喜欢"小".经济腾飞称"大国崛起",领导批示叫"大笔一挥",完成任务是"大功告成",人出名了也是"大红大紫".可是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文化血液里是否堆积了过多的"大"的观念——似乎"大"就是重要和时尚,从大片到大典,从大腕到大亨,无一不是好大、喜大、炫大.在这崇"大"观念的作用下,不少人认为:建筑要有大手笔,典礼要有大排场,至于做人,那就要有"大爷"那样的范儿……其实,疯狂追"大"的背后是人心私欲的膨胀以及资源极度的浪费.  相似文献   

19.
巧与拙     
正人之常情,大约都是爱巧而厌拙。我们都不喜欢"笨嘴拙舌"的人,我们都喜欢"心灵手巧"的人。王熙凤之所以能在贾府奠定大管家的地位,与她的一张巧嘴,显然是分不开的。老太太就喜欢凤姐这张巧嘴,所以凤姐也就可以恃宠而骄。说到《红楼梦》,人们还不得不佩服晴雯那双巧手,她于病中缝补那件俄罗斯产的孔雀裘,竟补旧如新,几乎天衣无缝,可真算是巧夺天工,实在了得。  相似文献   

20.
耐烦     
正起初,我以为"耐烦"只属于我们豫东中原的,是方言乡语。奶奶喜欢菊花,喜欢田里的庄稼,喜欢喝粥,喜欢穿旧式的棉布斜襟的衣裳,喜欢我们这些孩子的热闹。可是,她不说喜欢,她总是笑眯眯的,一脸慈爱地说,我耐烦菊花,耐烦……母亲也是这样说,我的那些亲戚邻居们都是这样说。他们对喜欢的植物,可口的食物,欢喜的物什,喜欢的人事,说"耐烦什么什么,耐烦谁谁"。讲起不喜欢的,也要用耐烦,"不耐烦什么什么,不耐烦谁谁"。仿佛"耐烦"就与田里的庄稼泥土一样,是属于他们的质朴和亲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