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整和通达是锚定效应心理机制的两种代表性观点,近年来,关于这两种机制的研究不断推进,产生了有限理性观、社会认知理论、双加工理论、态度改变理论等研究视角。从调整或通达单一解释模型发展到对复合机制的检验;从单锚效应机制的阐释发展到对双锚效应心理过程的探讨。未来研究应在选择通达加工过程的思维层面和内涵、不同性质问题下锚定效应机制的差异性、锚定效应内外部影响因素及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2.
锚定判断中的心理刻度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曲琛  周立明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08,40(6):681-692
当前主要有两种理论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和选择通达模型。同样,锚值可能是自发产生的,也可能是外部提供的。本研究用两个ERP实验分别探讨了不同精细程度的心理刻度对自发锚定加工和外部锚定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自发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才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在目标呈现后250~800ms之间,精细心理刻度比粗糙心理刻度诱发一个更大的波形正走向,支持锚定调整启发模型。在外部锚引起的锚定加工中,没有出现心理刻度效应,却出现了一个与通达有关的N300成分,支持选择通达加工模型。总的结果支持了锚定加工的双重属性:锚定判断是主动调整还是选择通达取决于不同的情境  相似文献   

3.
锚定效应的研究范式、理论模型及应用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斌  徐富明  王伟  龚梦园 《应用心理学》2008,14(3):269-275,281
锚定效应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在不确定状态判断过程中,人们会以最初的信息作为参照点来调整对事件的估计,这往往会导致得出错误的判断。本文首先阐述了锚定效应的相关概念及经典研究范式,后者包括语意启动范式、数值启动范式、自发锚与外部锚启动范式等。然后对锚定效应的不充分调整启发模型、锚定调整模型、选择通达模型、双加工模型以及神经心理模型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总结了锚定效应在经济管理等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指出了锚定效应的研究局限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判断与决策中的锚定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versky和Kahneman提出锚定与调整启发式以来,锚定效应在不同领域判断与决策研究中得到广泛验证,提出了不同类型的锚定效应、多种研究范式、心理机制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锚定效应作为有关心理现象的内在作用机制。文章阐述了锚定效应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应深化对锚的种类和形态研究,以丰富的技术手段发展锚定效应神经心理机制研究,系统地进行锚定效应影响因素研究,深入探讨锚定现象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正负面影响以及锚定效应与其他有关心理现象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锚定效应的种类、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锚定效应是指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决策会受到初始无关锚影响致使其随后的数值估计偏向该锚的一种判断偏差现象。不同种类的锚定效应其影响因素和干预措施不同, 如影响传统锚定效应的有锚定信息特征、能力变量、情绪因素及个体差异性等, 基本锚定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知识技能与时间压力, 自发锚定效应则受动机变量、认知因素及内部信念等影响。未来研究可深入挖掘认知加工机制、类比推理过程和开发DDS系统等来帮助减少各种锚定偏差。  相似文献   

6.
文章回顾了锚定效应研究中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相关文献,认为选择易得性模型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同时,通过回顾决策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观点——量子模型,包括从只利用量子论空间性质到使用薛定谔方程的两种表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并通过为锚定效应建立量子模型(个体层面和两人层面),拓展了锚定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潜在锚定效应是指阈限下的启动锚定数字导致的锚定效应现象。本研究通过2个实验探讨了意识锚定加工对潜在锚定加工的影响。实验一考察了意识层面的外在锚对潜在锚定效应产生的影响,实验二则进一步探讨了意识层面的自发锚对潜在锚定效应的影响。实验一发现,在不存在外在锚时高锚与低锚的估计有显著性差异;实验二发现,在不存在自发锚时高锚与低锚的估计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外在锚定加工和自发锚定加工的效应都强于潜在锚定加工。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以及基础锚定效应的理论解释,设计了两个实验。实验一选取高、低、无三种锚值,设置了15ms、45ms、75ms、1000ms四种呈现时间,结果发现只有15ms条件下未出现锚定效应,随着呈现时间增加,锚定效应不断增大,低锚下的锚定效应高于高锚下的锚定效应。实验二设置了语意相同但表述形式不同的两种水平的锚值,结果发现两者引发的锚定效应不同。锚定效应的产生前提是注意,数字启动假说可以更好地解释基础锚定效应。  相似文献   

9.
通过2(外在锚类型:高锚VS低锚)×2(内在锚类型:有VS无)被试间设计,考察不同锚定信息来源:由外部世界提供的外在锚与个体自身内部产生的内在锚信息对锚定效应及其加工机制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内在锚不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的估计值有显著差异,当内在锚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2)当内在锚存在时,外在高低锚组被试的答题反应时有显著差异,内在锚与外在锚一致时反应时比不一致时更快,当内在锚不存在时,此种差异变得不显著。实验结果表明,当锚定调整机制与选择通达机制同时存在时,前者更占优势;锚定信息一致性会影响不同加工机制的启动,一致的信息会激活选择通达机制,不一致的信息则会激活锚定调整机制。  相似文献   

10.
最近研究者发现,人们对决策任务的加工随表述的语言形式(母语/外语)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出现外语效应,并基于双加工模型提出了直觉(即情绪)加工被弱化和审慎(即认知)加工被增强两种理论解释,且均获得部分研究结果的支持。本文概述了外语效应及其心理机制的主要研究文献,并指出由于既往研究范式无法分离情绪与认知加工两个子过程的效力,未来研究应利用加工分离程序以及负性情绪与认知加工阻断技术,深入考察外语对直觉加工和审慎加工的影响,以阐明外语效应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前,关于自尊与认知相互作用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讨上。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的探索为自尊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该文以认知加工过程为脉络,重点介绍自尊的注意、记忆、解释加工偏向研究的实验范式和研究结果,并对其进行评价,以期为后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工作记忆负载对位置干扰子激活加工和抑制加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耿丹  金志成 《心理学报》2009,41(4):292-304
针对工作记忆(WM)负载对干扰子加工的影响存在认知控制机制和负载特异机制两种分歧观点的争议及Park等人的负载特异机制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文章尝试采用干扰效应和负启动效应双指标考察了三种不同类型的WM负载对位置干扰子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WM负载对位置干扰子加工的影响存在双重作用机制(认知控制机制和负载特异机制);目标刺激与干扰子刺激的属性一致时,亦可得出负载特异机制观点,且可将WM任务与选择性注意任务之间竞争的资源锁定为知觉处理资源;导致上述两种观点争议的原因是以往研究未将干扰子加工过程分离为激活加工阶段和抑制加工阶段来考察;用双指标分离干扰子加工阶段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不但可解决这两种观点的争议且可为两者的统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采用基于锚定效应经典研究范式的自编问卷对12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研究一通过对参与者使用反向思考与类比思考的应对方案前后的数据比较,考察两种思考方法是否能够降低锚定效应的影响。以往同类研究中发现,时间压力作为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会对最终结果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二基于研究一加入时间压力来考察高时间压力是否能够使应对方案失效。结果表明,反向思考和类比思考的应对方案能够降低锚定效应的影响,高时间压力下应对方案依然有效。这一结果启示我们,在决策时,要有批判精神,要三思而行,做一个理智的决策者。  相似文献   

14.
李嘉惠  刘清  蒋多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0):1688-1696
在原选项集中加入一个诱饵选项能够使人们的选择发生改变, 这就是诱饵效应。研究者发现可以通过设置相似诱饵、妥协诱饵、吸引诱饵以及幽灵诱饵等达到诱导决策者选择目标选项的目的。当前, 很多研究探索了诱饵效应的认知加工机制, 有研究者基于启发式加工和分析式加工的视角开展研究, 也有研究者从维度加工和选项加工的视角对此进行探索。诱饵效应的认知加工过程受到年龄、后悔情绪、决策形式以及时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的研究需要构建适用于各类诱饵效应的统一的认知加工机制模型, 探索知觉在诱饵效应形成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探索个体的决策风格对不同类型诱饵效应的影响, 并通过合理利用诱饵效应助推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解释偏向视角探讨共同内群体认同促进民族心理融合的认知加工过程。实验1和实验2设置群体情境(竞争/非竞争),分别考察即时解释偏向(包含自动解释偏向、迭代解释偏向)和延时解释偏向在共同内群体认同与民族心理融合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竞争和非竞争情境下,共同内群体认同能够促进民族心理融合,其促进作用发生在自动积极解释偏向和延时积极解释偏向阶段。研究从认知加工的视角拓展了共同内群体认同模型,并完善了解释偏向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6.
王丽娟  李广政 《心理科学》2014,37(4):998-1001
操作条件下的记忆效果好于语词条件下记忆效果的现象被称为动作记忆SPT效应。以往研究先后提出非策略加工、多通道加工、动作编码及情景整合理论来解释SPT效应,但这些理论解释仍存在矛盾和分歧,并阻碍了当前动作记忆领域的研究进展。为了解决目前的理论困境,本文详细地阐述了各理论的核心内容、发展历程及其存在矛盾和分歧的原因,并提出应以加工过程与加工对象相结合的视角来建立新的理论模型,以进一步促进实证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17.
一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贞  黄希庭  袁宏 《心理学报》2010,42(11):1040-1049
通过两个实验, 对以往研究忽略的一种基于事件进行反应、且具有时间线索的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过程进行考察。结果表明, 这种混合型的前瞻记忆可以通过控制加工或自动加工提取, 还可能两种加工交替存在, 被试在执行过程中, 根据时间信息, 有选择地、动态地将注意资源投入于不同时间段, 现有理论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对多重加工理论进行补充, 使之能够解释这种混合型前瞻记忆的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8.
时序信息的加工:自动还是控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长时记忆的角度出发,以故事的形式为实验材料,对时序信息的加工方式和通道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时序信息的加工存在视听通道效应,通道效应的机制源于记忆,且与加工方式有关。时序信息三个属性的加工方式不同:顺序属性倾向于自动加工;位置属性,就视觉信息来说倾问于自动加工,听觉在有顺序标码情况下倾向于自动加工、而在无顺序标码情况下则是一控制加工过程;间隔特性是一个控制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汉字、拼音、英文Stroop干扰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程  翁旭初 《心理科学》2007,30(2):365-368
本研究通过比较汉字、拼音和英文的Stroop干扰效应,考察文字系统的差异能否影响Stroop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汉字、拼音、英文在Stroop任务中的干扰效应依次降低。组块之间的比较表明随着刺激的重复呈现,汉字、拼音、英文的Stroop干扰效应都逐渐变小且趋于相同。对Stroop效应更加合理的理论解释是整合了文字加工过程的平行分布加工模型。  相似文献   

20.
"测验效应"指提取比同等时间的重复学习,在随后的记忆测验中有更好的成绩。多数理论从提取角度解释该现象。近些年,精细提取理论得到诸多研究支持,但2014年,Karpicke等人提出的情景背景理论,对测验激活语义关联信息的解释提出质疑,认为被试在提取模式中对先前时间背景信息的复原是测验效应形成的关键。本文比较了测验效应研究的最新理论,结合提取加工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从提取模式、提取方向的角度解释了测验效应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