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冯契 (1915— 1995 ) ,是 2 0世纪时代风云的见证人 ,他的广义认识论哲学体系是对近代中国现实与哲学问题的一份答卷 ,笔者欲从述评冯契的哲学思想研究为起点 ,逐步进入先生广阔的思维天地。一、冯契的哲学史方法论冯契的哲学研究是从哲学史开始的 ,“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  相似文献   

2.
对于中国近代伪哲学变革,近代的几位主要思想家都曾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贡献,但相比之下,严复的贡献更大、更全面。可以这样说,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成就和不足、优点与缺点,都同严复有一定关系。他对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影响是巨大而复杂的。中国近代的哲学变革,是在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中西文化交流融汇,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中国哲学走向近代化,开始创造性转化,明显受了西方哲学的直接影响。而近代“介绍西洋哲学的,要推侯官严复为第一。”(蔡元培;《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这是严复在中国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类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类哲学”研究述评王致钦(首都师范大学政法系100037)一、类哲学的基本内容“类”或作为类的概念由来已久。古希腊,尤其在柏拉图哲学中,就有“种类”、“类的人”,以及“人类”等提法,但它们的本质都是不同意义的思维中的“理念”。到了近代,文艺复兴...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哲学变革,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环节,是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的第一步。近十年来,这一问题正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进程、特点、成就、影响尚有待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中国近代哲学变革的历史背景,对这场变革的某些特色作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的同志在研究中国近代哲学中,提出“进化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对于在哲学史研究中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克服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的一般化,深入探讨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哲学的特点,都是有作用的。  相似文献   

6.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  相似文献   

7.
“哲学”一词对中国学人来说,是舶来之语。哲学这一学科也是在近代中、西学术的冲突与交融中逐渐构建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学人对哲学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外来术语,到理解诠释,再到确立自身的哲学体系的过程。追溯中国学人对哲学的认识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把握中国近代哲学学科的建设思路及其某些特点,对新世纪中国哲学的学科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中西近代哲学的异同 1、总体比较较早对中西近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的首推艾思奇。1933年,他著文以马列主义观点为指导,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考察了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战时期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史。艾文在中西近代哲学比较研究史上具有开创性的重要意义。艾文认为中国近代哲学文化发展具有自己的特征。其一是中国有资本主义的观念形态,而这观念常常是在不成熟的状态之下告终。其二是由于封建势力的残余依然存在,在哲学上表现为封建的哲学传统不断复归,主要表现是东方精神和祀孔读经的呼声又一天一天高起来。其三是文化发展的短促性和繁杂性,短短22年可以看见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的缩影。艾文还将辛亥后各个时期的中国哲学的发展情  相似文献   

9.
西方逻辑东渐与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哲学的变革 ,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变革为逻辑学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批判、变革以及将西方科学思维运用于中国思想领域的研究进行的。进而形成中国近代思维方式的两种形式 ,即“全盘西化”和“中体西用”思维 ,二者各执一端 ,均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都不适合逻辑学的发展 ,逻辑学的发展需要一种中西融通式思维。  相似文献   

10.
吉林大学哲学系吕希晨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已经脱稿,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十讲:一、胡适派的实用主义哲学;二、梁漱溟的“生命派哲学”;三、张君劢的柏格森主义与丁文江的马赫主义;四、戴季陶主义的“民生哲学”;五、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1.
王雅平 《学海》2015,(4):193-196
在中国佛学的研究领域中,禅宗研究向为一大热点,这一状况始自近代,以胡适、汤用彤为代表的诸多学者的研究,筚路蓝缕,开启途径。百年以降,几代学人继往开来,成果累累。本文对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禅宗谱系、思想实质、《坛经》和禅宗语言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作概要性的总结与述评。  相似文献   

12.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22,(3):129-131
<正>陈少明教授在《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1))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做中国哲学”的口号。按其自陈,这个口号首先是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一个反思和吁请,即一方面要有别于只述不作的哲学史论述,这种中国哲学史的论述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以某种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构中国古代思想;另一方面是要“做”出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中国特有的思想经验与思想品格在今天重新生发出其特别的意义,是为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3.
日本,从事印度哲学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97年,至今将近一个世纪了。本文拟就这段历史作简略的回顾。日本过去的印度哲学研究 1892年12月25日,原坦山(1913—1892)在东京大学日本中国文学系首先开了一门“佛典讲座”的课程;日本近代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但是,在真正的近代意义上的印度哲学研究和佛教研究则是在20多年以后开始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哲学转型的几个问题魏义霞一哲学作为一种深层文化,它的流变、沿革有其内在规律。中国近代的哲学转型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1、社会历史契机哲学是对社会存在的理性审视和思辨观照。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急剧变动是哲学转型的前提和动因。中国近代社会的急骤变迁为中国近代哲学的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最为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当首推近代。近代的中国从一个主权完整的独立王国骤变为任人肆意宰割的半殖民地。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使中国社会的性质在近代发…  相似文献   

15.
由罗冠宗、曹圣洁、沈承恩、徐如雷、王毓华、陈忠等几位基督教著名人士撰写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史实述评》一书是近年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一部力作,也代表了中国广大基督教徒对基督教与近代中国关系认识的一个新水平。 (一)该书从多方面介绍了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关系。罗冠宗先生虽自谦该书不是近代中国基督教史,但全书实际上涉及了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以大量的具体事例说明了西方列强利用  相似文献   

16.
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近代哲学史的研究,《哲学研究》编辑部和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近现代哲学史研究室,联合发起和组织“中国近代哲学史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座谈会。会议于1981年8月17至18日在广州举行。参加座谈会的有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暨南大学、广州师范学院、《哲学研究》编辑部等单位的中国近代哲学史研究工作者、中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由于中西哲学的冲撞融合,中国近现代哲学已经不再是中国传统哲学独立发展的结果了,它已经不可避免成为世界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以世界哲学的发展为背景来考察中国近现代哲学,也许可以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 金岳霖就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哲学家,但在以往的金岳霖思想的研究中,这一点往往注重不够。事实上,在中国近现代哲学家中,金岳霖的西学修养是首屈一指的。  相似文献   

18.
张东荪(1886-1973)是20世纪中国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思想家。本世纪20年代后,他积极介绍和研究西方哲学,参加过各种思想论战,著述宏富,为繁荣中国近代哲学作出了贡献。但在后半世纪,他和他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国内学术界虽然肯定了张东荪是“中国近代哲学家”,《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专列条目作了介绍,海内外不时也有评述其哲学思想的论文出现,但这些零星的研究与张东荪曾有过的影响和地位是不相称的。近年来随着学术界研究20世纪中国哲学工作的进展,不少学者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张东苏是2…  相似文献   

19.
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是伴随着近代先进的思想家对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而演进的。中国近代历史哲学变革的进程如下:从鸦片战争到戊戌变法,比较研究的中心是中西政体的优劣问题,从魏源、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到康有为都致力于中西政体之比较,主张从改革上层建筑着手来改造中国;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严复、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鲁迅皆致力于比较中西民族性或一般社会心理状态的异同,主张从改造民族性着手来改造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中西不同的社会经济状态方面,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把中西政治、学术及民族性的差异归结到经济基础的差异,实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革命性变革。中国近代历史哲学的变革史,就是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刘敬东 《现代哲学》2007,1(6):11-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实际进程、总体背景和基本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和研究世界历史时代的哲学变革所应当依据的一个基本的解释框架。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为深入解读、研究中国近代哲学的哲学范式和解释框架,把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过程作为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之哲学回应的一个典型案例,不仅有助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的深化,而且也是深入考察中国近代哲学的一个独特而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