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圣言     
门徒的责任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了放在斗底或床下吗?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谁若有耳听,听罢!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你们用什么尺度量给人,也要用什么尺度量给你们,且要多加给你们,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夺去。”(谷4:21-25)  相似文献   

2.
马太效应     
陈辉江 《天风》2005,(10):10-11
太25∶14-30引言:“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段经文就是西方著名的格言“马太效应”的来源,它更是主耶稣所定下的一个普遍有效的生命规则。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看到马云的时候,他总是乐乐呵呵,脸上堆满笑容。并不是马云没有烦恼事、痛苦事、不顺心事,马云也是人,也是常人,常人有的喜怒哀乐,马云也有。马云经历过的那些失败,要是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把他压垮了。乐观是马云不流泪的理由,更是他成功的前提。大学毕业后,马云一共找了三十多份工作,都没有被录取。马云和五个同学考警察学校,四个人被录取,就马云没有被录取;二十四个人同时应聘一家快餐公司,二十三个人被录取,还是马云一个人没有被录  相似文献   

4.
《中国天主教》2006,(2):1-1
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了放在斗底或床下吗?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谁若有耳听,听罢!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  相似文献   

5.
成功,是一个诱人的字眼。人的一生,都向往成功,没有谁企盼失败。但现实中却是失败的人多,成功的人少;失败的事多,成功的事少。通往成功的道路,有的人可能并不怎么费劲,有的人却一辈子都可能走不完。有记者披露,他无意中听到  相似文献   

6.
众信徒都是一心一意凡各人所有的,没有人说是自己的,都归公用。宗徒们以大德能,作证主耶稣的复活,在众人前大受爱戴。在他们中,没有一个贫乏的人,因为凡有田地和房屋的,卖了以后,都把卖得的价钱带来,放在宗徒们脚前,照每人所需要的分配。有位若瑟,宗徒称之为巴尔纳伯,解说“安慰之子”,是肋未人,生于塞浦路斯岛,他有田地,卖了以后也把银钱带来,放在宗徒脚前。(宗四:23-37)  相似文献   

7.
应努力向善     
《中国天主教》2007,(3):1-1
“没有人点灯放在窖中,或置于斗下的,而是放在灯台上,让进来的人看见光明。你的眼睛就是身体的灯。几时你的眼睛纯洁,你全身就光明;但如果邪恶,你全身就黑暗。为此,你要小心,不要叫你内里的光成了黑暗。所以,如果你全身光明,丝毫没有黑暗之处,一切必要光明,有如灯光照耀你一样。(路11:33—36)  相似文献   

8.
有一个人觉得每天都生活得不开心,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  相似文献   

9.
人生境界     
正人生在世,有贵贱贫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别。有的人修其一生为钱谋权,用世俗的眼去看待人与事,似乎很成功,但其境界不高;有的人没有家财万贯,也无一官半职,但热衷公益,省吃俭用资助贫困孩子读书,不需宣传,也不图回报。事实证明,人的境界与财富多少没有正比关系,与权势也无必然因果。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概括古今凡成大事者必须要经过三  相似文献   

10.
圣史写吾主耶稣的言行,有相同的,有这位写了,别三位没写的。耶稣因圣神而欢欣说:“父啊!天地的主宰,我们称谢你,因为你将这些事瞒住了智慧及明达的人,而启示了给小孩子。”这句话圣玛窦和圣路加都记载了,可见其重要。我每次读到就十分感动。耶稣的话,许多人听了,有的稍微注意一下,有的丝毫没有注意,甚至一笑置之,有的十分注意。有人仔细研究,对他有信心,成了基督徒。这个现象只要读上面这句话的解释就有了。  相似文献   

11.
警惕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福音》第20章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拥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这种对富有的还要再给,对一无所有的继续剥夺的做法,人们概括地称之为“马太效应”。在学校教育中,马太效应并不  相似文献   

12.
卷首圣言     
《中国天主教》2005,(5):1-1
彼此相爱的命令“这是我的命令:你们该彼此相爱,如同我爱了你们一样。人若为自己的朋友舍掉性命,再没有比这更大的爱情了。你们如果实行我所命令你们的,你们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为仆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称你们为朋友,因为凡由我父听来的一切,我都显示给你们了。不是你们拣选了我,而是我拣选了你们,并派你们去结果实,去结常存的果实;如此,你们因我的名无论向父求什么,他必赐给你们。这就是我命令你们的:你们应该彼此相爱。”(若十五:12-17)  相似文献   

13.
陈信 《天风》1998,(12)
在一个主日礼拜后,义工陈弟兄讲道后透露了一个秘密,说:“我已有了老伴……”这在信徒中掀起了风波,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讥笑,有的反对,有的赞同,也有的姊妹结伴赶到陈弟兄家,指着他的脸责问他:“你知道吗,主为什么要把你妻子提前接去?因为神要重用你。”陈弟兄听了这话,心如刀割!与他相处40多年的妻子离世已有3年,3年来,陈弟兄本不想再婚,但自己已是将近古稀之年,虽心扑在教会的事工上,但回家后还得自己料理一切家务。一个人在家  相似文献   

14.
心灵的光     
“没有人点灯放在窖中,或置于斗下的,而是放在灯台上,让进来的人看见光明。你的眼睛就是身体的灯。几时你的眼睛纯洁,你全身就光明;但如果邪恶,你全身就黑暗。为  相似文献   

15.
<正>《约翰福音》5章1节至15节,讲的是一场耶稣与法利赛人的辩论,而事件的导火索是一个病了38年的人在神迹中痊愈。这个病人躺在靠近羊门的池子旁,他希望被放在池子里,因为这样可以得着痊愈。耶稣问他:"你要痊愈吗?"他的回答是消极的,他把未得痊愈的责任推到了别人身上——"没有人把我放在池子里""有别人比我先下去"。  相似文献   

16.
从主体性说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几年,思想理论界对主体性原则发生了一点争论。有的同志说,这个原则非常重要,没有它便没有新的唯物主义;有的同志说,要小心,夸大了主体性原则就有滑向唯心主义的危险。按上述结论看,双方的观点,分歧是很大的。但实际上又没有争论起来。因为,前者说他捍卫的是唯物主义,后者说他反对的是唯心主义。一来一往,说了一些题外话,双方又觉得没有多少分歧了。  相似文献   

17.
工作的人,从劳苦中得到了什么利益:我观察了天主予人类所应从事的事务,得知:天主所行的一切事宜,都很适时,并赐给人认识时事的经历;但人乃不能明了,天主自始至终所做的工作。于是我明了:人类的幸福,只有在此生欢乐享受;但人人有吃有喝,享受自己一切劳苦之所得,也是天主的恩赐。我知道:凡天主所行的事,永恒不变,无一可增,无一可减。天主这样作,是为叫人敬畏他。现今所有的,早已有过;将来所有的,先前已有过;因为天主必追寻已往的事。(训3:9-15)事事有天主安排  相似文献   

18.
尽心服侍主     
靖义成 《天风》2007,(11):12-13
服事神被称为“事奉”,但大部分的人对“事奉”二字抱有误解,他们一听到“事奉”,就会联想到牧师或者在教会参与全职的人,但是,神指出,凡在他家里的每位成员都是他的仆人。所以,作为基督徒每天的生活都是服事主。  相似文献   

19.
钱耀君 《天风》2004,(9):31-31
世界是美好的,因为造物主赐下了美和善。然而,每一天都有人用自己的方法来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人走向毒品,有的人……他们不是因为缺乏吃、穿、住、行,而只是为了一点心灵的空虚,情感的冲击,良心的折磨和精神的压力就轻易把生命丢弃。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生命而美丽,也因为有了生命而有价值。假若空中没有飞鸟的飞翔,地上没有动物的伴随,海里没有鱼类的游动,城乡没有人的居住,路上没有人的来往;这个世界就毫无价值可  相似文献   

20.
D先生性格内向沉稳,科班出身,一毕业就在某局机关工作,二十多年了至今仍然是个副科级科员。而比他后进机关的人有的当了科长,有的当了局长。这倒也无所谓,当官要有当官的料,还得有机遇和环境。说料应该是有的,但机遇和环境不行,祖宗八代是乡下人,没有一个是当官的,所以他也就安心当他的科员了。可最近有一件事让他特别窝火。机关最近盖了一幢宿舍楼,他算来算去自己应分个中套,可是偏偏分了个小套,而且还是靠公路边一楼的一套。他找领导论理,得到的答复是“你年纪大了,一楼是照顾你的。”怎么好事就是照顾不到我,没人要的房子就照顾到我了呢?他越想越是想不通。可找谁去说呢。下班后他跑到大排档,一口气喝了三瓶啤酒,醉熏熏地回到家,脸也不洗和衣倒在床上。老婆见他喝成这样,数落了两句。平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