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选取了成都市某中学的306名高中新生,对其进行了历时一个学期共四次的问卷追踪测试。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探究了入学转变期内高中新生焦虑情绪的动态变化轨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在入学的第一个学期内(1)高中新生焦虑情绪呈线性增长;(2)虽然在入学第一周时测得的焦虑初始水平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的焦虑情绪在随后四个月内的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女生;(3)此外,新生的心理素质对其焦虑情绪的初始水平及增长速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具有较高心理素质水平的新生,会表现出较低的焦虑情绪初始水平以及较慢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2.
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全国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抽取了7所高校的1983名新生,进行了历时四个月的四次追踪测试。使用潜变量增长模型建模,分别考察了新生主观社会地位和抑郁的变化轨迹,并就两者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新生入学后四个月内:(1)主观社会地位呈阶段化线性增长,其起始水平和第一阶段的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2)抑郁呈二次方增长,其起始水平和增长速度存在显著个体间差异;(3)入学后主观社会地位的下滑速度能有效预测新生抑郁水平的上升速度。研究基于情绪压制理论,对主观社会地位与抑郁间的变化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山东省济南市、莱州市的935名初二和高一学生为被试, 进行为期一年半的追踪研究, 考察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的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之间的关系, 检验了外向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正向地预测青少年T1和T2时的教育规划以及T1时的职业规划;(2)外向性水平越高, 青少年教育规划和职业规划水平越高, 但是这种预测作用不存在长期性;(3)外向性能够调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教育规划之间关系, 且这种调节作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职业规划之间不存调节作用。这表明, 外向性不仅能够直接保护青少年的未来规划, 而且能够抵抗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未来规划的不良影响, 但是这种压力抵抗效应在不同性别、不同未来规划的领域之中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及家庭因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摘要研究考察2岁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水平及其家庭影响因素。对86名17.5到28.5个月的儿童在画笔和食物为诱惑物的两种延迟满足情境中的行为进行实验室录像观察。同时以问卷法了解其父母教养行为、婚姻质量及亲子关系等家庭因素。结果显示:(1)2岁儿童已经具有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且存在性别差异。(2)家庭教养态度,尤其是母亲的教养态度对儿童自我控制行为有显著预测作用;(3)母亲所体验到的家庭生活的和谐程度能显著地预测儿童延迟性自我控制行为;(4)在控制了性别、婚姻质量及家庭教养态度后,亲子关系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基于社会阶层心理和社会标签理论,考察了大学新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地位、贫困生身份及抑郁情绪间的关系。研究采用问卷法在全国按东部、中部和西部共调查了1042名大一新生。通过差异检验、相关分析和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结果发现:(1)贫困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社会地位均显著低于非贫困生,而在抑郁情绪上贫困生则显著高于非贫困生;(2)大学新生的主观社会地位在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抑郁情绪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贫困生身份对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效应有调节作用。研究结论认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主观社会地位的中介作用和贫困生身份的调节作用对大学新生的抑郁情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考察入学过渡期高中新生主观社会地位(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SSS)的变化轨迹及人格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对546名高一新生进行了历时4个月的4次追踪测试。基于潜变量增长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1)SSS呈阶段化线性增长,且个体间差异显著;(2)人格中的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均能显著预测SSS的初始水平;(3)外倾性、宜人性和神经质对SSS的第一阶段变化速度有显著预测作用。结果表明,SSS会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初步形成,且人格与其变化轨迹有关。  相似文献   

7.
对203名4年级学生进行3年追踪测试(到6年级), 采用多水平分析法考察创造力的发展趋势、性别差异以及教师/同伴支持对创造力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 4~6年级小学生的流畅性呈线性增长趋势, 灵活性和独创性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初始水平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2)女生灵活性和独创性的初始水平高于男生。(3)教师支持正向预测男生灵活性的初始水平, 正向预测流畅性的初始水平和独创性的增长速度。(4)教师支持的发展正向预测流畅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伴随“晚婚与不婚”“低生育率危机”的热议,女性择偶偏好问题受到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实验法,考察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的影响及母亲态度的调节作用。结果:(1)父亲在位会影响女儿择偶偏好,父亲在位水平越高,女儿越偏好与其父亲长相相似个体;(2)母亲态度在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影响中起调节作用。母亲态度越积极,父亲在位对女儿择偶偏好影响的正向预测作用越显著。该研究对指导女性择偶偏好、提高婚育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393名高中生进行10个月的纵向追踪,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与焦虑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青少年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与焦虑水平随着时间推移有增加的趋势;青少年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与焦虑显著正相关;前测焦虑水平能够显著预测后测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程度,而前测智能手机问题性使用程度不能显著预测后测焦虑水平,且这一预测关系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张晓 《心理学报》2011,43(12):1388-1397
对119名幼儿进行历时两年的三次追踪测试, 采用潜变量增长建模, 检验童年早期的社会能力是否呈线性增长, 并考察气质、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与速度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能力在两年中呈线性增长, 起始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2)女孩起始的社会能力水平高于男孩; 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儿童起始的社会能力水平就越高; (3)气质节律性对社会能力增长速度的预测因儿童性别而异:节律性能够负向预测女孩社会能力的增长速度、正向预测男孩社会能力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王玉龙  苏慧娟 《心理科学》2022,45(5):1243-1250
为考察青少年抑郁与自伤的双向关系及亲子沟通的调节效应,采用青少年自我伤害问卷、流动中心用抑郁量表和亲子沟通量表对595名初一学生进行为期10个月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从初一到初二,抑郁呈增长趋势,且性别差异显著,而自伤的增长趋势不明显,但到初二后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差异;抑郁和自伤的同时性相关和继时性相关均显著;前测抑郁对后测自伤有明显的预测作用,但前测自伤对后测抑郁的预测作用不明显;父子沟通和母子沟通在前测抑郁与后测自伤水平之间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采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评估、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公正世界信念量表和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全国三大片区13所中学的1337名青少年(7~12年级)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情感温暖、公正世界信念和问题行为之间两两显著相关,且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显著负向预测问题行为;(2)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问题行为之间起显著的中介作用。具体为三条中介路径:一是父母情感温暖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公正世界信念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父母情感温暖和公正世界信念的链式中介作用。本研究丰富了问题行为领域的研究成果,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问题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运用问卷调查法以339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基于社会计量器理论探讨异性拒绝经历和择偶价值感对大学生择偶行为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1)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男大学生的择偶行为倾向略高于女大学生;(2)异性拒绝经历与择偶价值感、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负相关,择偶价值感与择偶标准、择偶行为倾向呈显著正相关;(3)异性拒绝经历可以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择偶行为,择偶价值感在异性拒绝经历对大学生择偶行为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方式存在性别差异。这一结果表明,择偶价值感是一种重要的缓冲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异性拒绝给大学生择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考查自我相似面孔这一亲缘线索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结果,面孔自我相似水平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对男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显著,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对女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不显著。对上述性别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对"性印刻"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视角。  相似文献   

15.
为了考察父母、同伴依恋与希望的纵向关系,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父母、同伴依恋问卷与希望量表,对1283名大一学生进行为期一年共三次的追踪研究。结果发现:(1)三次测量的父母、同伴依恋均与希望存在正相关;(2)交叉滞后模型表明,父母、同伴依恋与希望均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3)基于性别差异的分组模型分析表明,仅同伴依恋与希望的横断关系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相关系数显著大于男生。研究揭示,依恋与希望存在稳定的横向相关关系,并且依恋与希望存在相互预测的纵向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采用整班联系、自愿参加的方式,选取北京市海淀、朝阳、昌平三个区的1350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歧视知觉问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问卷、班级环境气氛量表以及群体态度测验,考察家庭经济环境和学校班级环境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群体态度对它们关系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老师支持和同学支持对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班级内聚力对于个体歧视知觉、满意程度对于群体歧视知觉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2)同学支持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老师支持则对群体歧视知觉的负向预测作用更为重要。(3)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环境因素对其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的作用存在一定差异。在个体歧视知觉方面,同学支持是态度中立组和态度偏城市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班级内聚力则是态度偏流动儿童组的最佳预测因素;在群体歧视知觉方面,老师支持对于群体态度不同组均表现出最为重要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分配择偶币的范式考察资源多寡对大学生择偶线索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1)择偶资源多寡影响大学生的择偶线索偏好,低资源条件下人们更看重忠贞、健康等“必需品”(necessities),高资源条件下则会增加对创造力等“奢侈品”(luxuries)的考虑。2)择偶线索偏好存在性别差异,当自身资源较少时,女性比男性更看重长期伴侣的社会经济地位,而男性比女性更看重伴侣的忠贞;当自身具备高资源时,性别差异不显著。本研究发现择偶线索中的“奢侈品”和国外研究结果类似,而“必需品”和国外研究差异较大。研究结果表明,择偶线索偏好可能受到进化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8.
崔丽霞  史光远  张玉静  于园 《心理学报》2012,44(11):1501-1514
Beck抑郁认知理论认为功能失调性态度和自动思维对抑郁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水平的认知因素在青少年抑郁中起什么样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根据Oei和Kwon (2007)综合认知模型(ICM), 我们假设在青少年负性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状间功能失调性态度是调节变量, 而自动思维是中介变量。研究采用开学初和临近期末间隔近四个月两个时间点的纵向数据搜集方式, 对613名初中生施以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功能失调性态度问卷(DAS)、自动思维问卷(ATQ)以及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然后通过路径分析对模型进行了拟合度和性别差异检验, 结果表明:(1)各变量显著相关(p<0.01), 且各变量间隔四个月两个时间点的分数差异显著(p<0.01); (2)修正后的青少年抑郁综合认知模型较好地拟了数据, 且功能失调性态度与负性生活事件的交互作用对自动思维的影响上女生的路径系数显著大于男生。结论:功能失调性态度在负性生活事件和青少年抑郁症状间起调节作用, 而自动思维从中起到了认知中介的作用, 且该模型性别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9.
徐冉  张宝山  林瑶 《心理学报》2021,53(11):1215-1227
本研究使用问卷法对257名老年人进行了历时1年的3次追踪测试, 采用潜变量增长模型与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了家人情感卷入与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变化趋势, 家人情感卷入发展与老年自我刻板印象发展的关系, 以及家人情感卷入对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时序效应。结果发现:(1)老年人感知到的家人情感卷入在1年内呈线性递减, 而老年自我刻板印象呈线性增长; (2)家人情感卷入的初始水平负向预测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初始水平与增长速率; (3)家人情感卷入的下降速率也显著预测了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增长速率; (4)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进一步支持了老年人家人情感卷入对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总体负向预测作用。本研究为老年刻板印象内化的家庭过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并对减少老年刻板印象内化、改善消极老年自我刻板印象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对个人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Beck抑郁量表-Ⅱ对723名大学牛进行调查,考察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和态度及其与抑郁的关系.结果发现:大学生对个人未来教育、职业和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水平处于中等程度以上,并对未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大学一年级处于对未来发展进行探索和投入的过渡阶段;男大学生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更多、态度更乐观;大学生对未来主要发展任务的积极规划和乐观态度能够负向预测抑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