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画界通常认为,只有中国绘画讲究虚实相生,西方绘画中缺乏对这一美学原则的认识和应用。从中西方绘画的技巧层面和语义层面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比较,表明“虚实”这一审美概念并非中国绘画的专利,而是东西方绘画所共享的美学原则。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美学与绘画艺术的内在品质,而“物我两分”代表了以理性、思辨为特点的西方美学与绘画艺术,由此可见,中西方在认识论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分。但值得注意的是,中西方的绘画理念不是绝对对立的,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通过分析“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的文化内涵,对中西方绘画理念的异同进行辨别,并在前人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天人合一”与“物我两分”两种思想的现代价值,以期为现代绘画实践贡献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李想 《美与时代》2023,(7):15-17
汉末魏晋时期,绘画功能论发生了由重视绘画的“教化”功能向重视其“畅神”功能的演变,这一演变与汉末魏晋时期的政治、文化、哲学思想息息相关。分析汉末魏晋时期哲学思想的演变,并探讨绘画功能论的演变对中国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对中国画美学思想和哲学内涵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小”隐喻是空间隐喻的一种.本研究设置了两项绘画主题, “警察抓小偷”和“园长和老师”,考察了5-7岁儿童在两项绘画任务中对“社会地位”这一抽象概念的“大/小”隐喻表征.结果发现:(1)儿童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画得较大,将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物画得较小,表明5-7岁儿童的概念体系中已经建立了社会地位的“大/小”隐喻;(2)不同绘画主题下,儿童绘画中的“高社会地位”与“低社会地位”人物大小差异的年龄变化趋势不同, “警察抓小偷”主题绘画中,随着年龄的增长, “警察”和“小偷”二者的大小差异逐渐缩小,但“园长和老师”主题绘画中却未发现这种差异,这一结果表明儿童的社会地位概念隐喻系统还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中国绘画艺术中的中国画和油画,虽然分别来自两种不同文化和审美观,但在长期的碰撞、融合中,逐渐成为近亲,并驾齐驱的两个画种,从而在中国画坛占着主导地位。本文简要概述了这两个画种的区别,并从创新的本原分析探讨中国绘画艺术创新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绘画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不同,形成各具特色的两大审美体系:西方绘画以再现、摹仿、写实取胜.中国绘画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两者都对人类艺术贡献巨大.  相似文献   

7.
根据儿童绘画发展理论,通过对160名3.2~14岁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自由画”、“绘人”和“家庭成员画”的赋值编码以及与普通儿童绘画的对比,从量与质的角度,分析和探索了绘画在区分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功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波洛克的《薰衣草》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代表作,它以无计划的、随机的色点构成画面。波洛克自己这样描述自己的画:“在地板上我觉得更自然一些。我觉得更接近,更能成为绘画的一部分,因为这种方法使我可以绕着走,从四周工作,直接地进入绘画之中。”“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的世界——换句话说——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内在的力量。”绘画的过程和画家本人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自我的表现通过绘画的过程一点一滴地凝固在绘画斑驳绚烂的画面上。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传统中个人中心主义的强烈意识,也就是个人的自主意识、…  相似文献   

9.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与西方民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诞生出不同的艺术体系。中西绘画风格与技艺的结合使得中西两种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相互借鉴,并在各自适合的土壤上蓬勃发展,绚丽绽放。文章以中西方文化发展为基础,对中国绘画艺术未来的发展作出尝试性探究。通过本次的研究,在以后的教学中,将中西古典绘画美学研究和时代发展结合在一起,使之后的教学能够适应时代,不断促使绘画美学得到新的认知,使中西方艺术观念相互渗透,实现深入的融会贯通,从而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  相似文献   

10.
巴尔蒂斯(Balthus,1908--2001),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国画家,出生于一个波兰的艺术家庭。作为20世纪仍保持欧洲风景画、静物画、主题画和肖像画传统的具象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其作品的风格把东方和西方的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一套绘画风格体系。  相似文献   

11.
影响绘画题材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共同影响宋代院体绘画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发展的因素大致有哲学思潮、观察方式等。宋代院体绘画题材相对全面,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题材发展则不均衡;尤其是人物画题材在各自体系的地位不同。了解历史上东西方绘画题材演变的过程及原因,利于指导当前画坛的发展,使各画种艺术得到共同发展,不致偏废。  相似文献   

12.
李红  高雪梅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2,25(2):234-235,230
1927年Luquet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阐释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方式:幼儿的绘画因“理智的写实性”画所知的多,到8、9岁因“视觉的写实性”开始画所见。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儿童绘画的“知”“见”矛盾,从此引发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何家英在中国的画坛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何家英的作品中,他所描绘女性形象的居多,他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既体现着隋唐时期的绘画风格,又有对古代技法的超越和创新,这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突出的人物个性和先进的时代性,又不失中国画的韵味。何家英还吸取西方绘画的素描技法运用于中国画中,使其作品别具一格。他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描绘细腻,技法娴熟,气韵生动,充分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艺术观念的影响,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文章从哲学观与绘画空间表现特点将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力图发现中西方艺术创造的规律,为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艺术创作的创新性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董颖 《美与时代》2014,(2):30-31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与中国文学绘画同宗同源,一脉相承,对其影响至深的首推中国的文学。中国园林设计思维与西方比较有较大的差异,西方强调理性分析,分析空间的功能、性质、和形态。而中国园林创作的基本理法和设计思维则是遵循着由一部《诗经》确立的“赋、比、兴”的文艺思维体系,并具有着其环境空间艺术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传统绘画中,工笔花鸟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极为璀璨的明珠。“新”工笔花鸟画画家在保留传统花鸟画特色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工笔花鸟画的表现力。阐述“新”工笔花鸟画发展的概况,分析“新”工笔花鸟画的审美理念,探讨“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特点,并结合部分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画家的作品,深入研究“新”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技法,及其在绘画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希望能够促进当代“新”工笔花鸟画的研究与学习。  相似文献   

17.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画中重要的画体,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发出璀璨光彩,也有衰弱的阶段。在进取求知的发展中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引入了西方科学的绘画体系,并吸收了东洋绘画艺术的色彩和造型元素,开辟了工笔画创作的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在研习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汲取了民间艺术,创新了色料工艺,出现了一批题材丰富、手法新颖和风格多样的优秀作品,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多元化发展成为正在进行时。  相似文献   

18.
宋代的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绘画都代表了当时东西方写实的最高峰,作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物,这两种写实有许多异同之处。宋代绘画的写实是从理学思想及其绘画对前人继承性的方面来分析,古典主义绘画的写实则是从西方传统的哲学思想及笛卡尔的唯理主义思想来分析。文章试图从二者的社会背景、官方体制、感性与理性思维方式及空间意识的表现形式方面来比较宋代绘画与西方古典主义的写实精神。  相似文献   

19.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里的一种绘画方式,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装饰意蕴。工笔花鸟画无论在造型还是在绘画色彩、表现形式与绘画方法中都体现出了高度的样式化与程式化。这和强调绘画理性的主观归纳及其规律性的装饰性绘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对传统绘画功能与形式中的装饰性因素做简单分析,旨在厘清装饰性因素对传统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艺术思潮与绘画手法的涌入极大丰富了中国画的题材与形式,影响了中国画的思维模式和精神理念,这些革新直接反馈在画面当中,体现在对不同构成元素的学习和发展当中。在新时代、新背景的要求下,中国画不仅应当传承传统精神文化精髓,还应当根据时代的需求和艺术审美的需要发生新的变化。西方绘画艺术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能够极大拓展中国画的表现维度,丰富其对不同题材的表达和呈现。只有勇于创新、勇于学习,才能够使中国画一直走在世界绘画艺术的前端,使中国文化永远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