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论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2.
陈锋 《学海》2004,(4):64-68
逻辑学思想在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理论整体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本文概括了狄尔泰逻辑学思想发展的过程 ,然后从形式逻辑与方法论的层面完整地揭示了其主要观点与贡献  相似文献   

3.
《精神科学导论》是狄尔泰最有代表性的系统著作。作为该书的英文版译者和编者,本文作者全面勾勒了这部著作的总体结构,深入分析了狄尔泰的科学观念,描述了他关于精神科学系统的总体构想,以及他与康德、黑格尔、密尔、孔德等人的思想关系。最后,本文用相当大的篇幅考察和说明了狄尔泰主要哲学概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
狄尔泰: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 ( Wilhelm Dilthey,1 833— 1 91 1 )是“1 9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 (参见里克曼 ,第 4页 ) ,被人称为“人文科学领域里的牛顿” (参见《瑞士大学学报》第 36卷 ,第 2 33页 )。但是 ,由于狄尔泰本人思想的复杂性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 ,人们很难把握狄尔泰的思想 ,于是有些人就简单地把狄尔泰说成是一个过渡型的哲学家。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狄尔泰的精神科学的思想 ,指出狄尔泰思想的独特意义 ,探讨处在形而上学与非形而上学之间的狄尔泰对现代西方哲学的贡献 ,并由此使我们关注和把握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脉络。一…  相似文献   

5.
其广义的概念是指关于人的本性(本质)的学说;其狭义的概念是指廿世纪上半叶西欧哲学界中特别盛行于德国的一个流派,该派别发源于唯心的“生的哲学”观念(韦·狄尔泰)和埃德蒙特·胡塞尔等人的现象学,它通过对各种不同的学科(生物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的资料的运用和解释,力图重新创立一种关于人的完整概  相似文献   

6.
狄尔泰与现代解释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地坤 《哲学动态》2006,5(3):16-23
在西方解释学的发展过程中,狄尔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充分认识到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在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且把解释学由单纯的文本研究扩展到对现实世界中的人(Mensch)的研究,创造了所谓“生命解释学”(d ie Hermeneutik des Lebens)。狄尔泰因此不仅赋予了解释学以方法论的意义,而且还承认解释学就是哲学的过程,从而使解释学具有了认识论的意义。正是在狄尔泰的努力下,解释学才由传统解释学进展到当代的伽达默尔的所谓哲学解释学。一作为施莱尔马赫的再传弟子,狄尔泰的哲学生涯开始于施莱尔马赫研究。还是在读书期间,他撰写…  相似文献   

7.
外刊学论     
伯恩斯:狄尔泰的历史哲学(Burnes,R.,“Dilthey’s Philosophy on History”,Philosophies ofHistory:From Enlightenment to Postmodernity,Blackwell,Chap-ter.VI,2000)狄尔泰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概从1880年到该世纪末,第二阶段则一直延续至其去世之前。发生在第一阶段的主要事件是1883年《人文科学导论》第一卷的出版。这本书原计划是要写两卷,狄尔泰在这里试图提供一个对“历史理性的批评”,即提出“一个人文科学研究的经验主义基础,……以展开人类对自身、社会以及历史的认识能力的理论批评。”但是,这些问题在第…  相似文献   

8.
准确理解狄尔泰"体验"概念意味着站在其生命哲学的立场思考哲学问题。"体验"概念表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的丰富性。在近现代德国哲学的框架内,通过考察体验分别与"内知觉"及"意识事实"二者之间的关联,辨析此二者本身的特定含义,澄清狄尔泰提出的"现象性原理",体验概念与现象学的关系将得到揭示。  相似文献   

9.
威廉·狄尔泰(1833—1911),德国哲学家。在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中,可以找到康德、黑格尔、谢林和施赖伊马赫的唯心主义和浪漫主义哲学以及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影响。他对哲学最独特的贡献是他对社会科学或人类研究、特别是对历史的认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郁欣 《世界哲学》2017,(1):76-82
探究自然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基本出发点。跟随狄尔泰,施泰因明确区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且竭力为精神科学找寻基础。而在追问精神科学的基础究竟何在这一问题上,施泰因受到现象学家胡塞尔和舍勒的决定性影响而偏离了狄尔泰。在施泰因那里,同感,不仅具有自然的面向,而且还具有精神的面向;同感现象学,在宽泛的意义上,不仅可以服务于自然科学,而且最终也为精神科学提供基础。这一点恰恰构成了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从西方概念史的角度介绍了古希腊词hermeneutike(德文Hermeneutik,诠释学)与Interpretation(解释)的同义关系,进而又从Interpretation(解释)在西方近代时期所发展出来的两种涵义,即Erkl?rung(说明)和Auslegung(阐释)中简洁地指出了近代诠释学与当代诠释学的本质差异,从而详尽辨析了Auslegung(阐释)这一狄尔泰、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关于Hermeneutik(诠释学)的最关键概念是当代哲学诠释学的本质和功能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究自然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思想背景和基本出发点。跟随狄尔泰,施泰因明确区分自然科学与精神科学,并且竭力为精神科学找寻基础。而在追问精神科学的基础究竟何在这一问题上,施泰因受到现象学家胡塞尔和舍勒的决定性影响而偏离了狄尔泰。在施泰因那里,同感,不仅具有自然的面向,而且还具有精神的面向;同感现象学,在宽泛的意义上,不仅可以服务于自然科学,而且最终也为精神科学提供基础。这一点恰恰构成了施泰因同感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旨趣。  相似文献   

13.
理解(Verstehen)与解释(Auslegung)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独特的认知方式。根据狄尔泰的看法,理解是一个“从外部给予的符号中认识一种内在物的过程”,更确切地说,是一个“从精神生命的既定感性表现中,认识这种生命本身的过程。”解释则是“对于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生命表现所做的艺术性的理解。”(《狄尔泰全集》第5卷,德文版,第332页)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始终要处理各种各样的“文本”(Text),用外语写  相似文献   

14.
历史意识问题,即如何对待精神科学的历史。具备历史意识需要关注精神科学发展过程中对反身性的运用、对他者的关注,同时摒弃自然科学模式在精神科学中的运用。在本演讲中,伽达默尔论述了狄尔泰生命哲学寻求精神科学基础的得与失,强调了海德格尔关于理解的形而上学意义的重要价值,并在二者的基础上发展了精神科学的历史,推进了对历史意识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奥古斯特.伯艾克(August Bckh,1785-1867)是少数几个能够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相提并论的近代诠释学家之一。伯艾克以其《语文科学的百科全书和方法论》一书中坚守和拓展着西方诠释学发展的语文学方法论路向,奠定了自己在西方近代诠释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江怡 《哲学动态》2006,(1):19-22
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训诂”被看做后人继承前人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由于历代统治者出于自身需要而提供大力支持,“训诂学”在中国文化史上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之一,尽管近代以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日渐衰落。在西方思想史上,解释学也是一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早在中世纪就有了关于圣经典籍的解释学,到了近代有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解释学,到了现代又有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我们今天把训诂学与解释学放到一起讨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哲学解释学的深刻影响,促使我们对自己文化解释的反思。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训诂与解释有着…  相似文献   

17.
解释学的挑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如果解释学的问题果真是根据一些局部性科学,特别如神学、法学,后来还有历史学提出过,那么是德国浪漫主义首先意识到,用狄尔泰的术语,理解与诠释不仅在用文字限定的一生经历的各种证明中起作用,而且主要涉及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和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一点在词汇派生中也可观察到,如理解一词正是如此。因为理解也有对某事表现出  相似文献   

18.
<人文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形成>(1910)与<(形成)续篇研究计划>(又名<历史理性批判草稿>)是威廉·狄尔泰的哲学名著,也是解释学历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该书的英文版导言,本文集中讨论了其中的几个重要而又颇具争议的问题:生活知识与科学认知,历史及其生产系统,人文科学的范畴,说明、表现和推理性再现,以及基本理解与高级理解的关系等.最后,本文阐述了上述两作的写作史,探讨了它们与狄尔泰其他主要著作的理论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以生命把握生命——狄尔泰哲学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以某种恰当的方式来把握作为活生生之流的生命,狄尔泰先后提出了描述心理学和解释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对于后来及同时代的一些哲学家,尤其是生命哲学家和以胡塞尔、海德格尔为代表的现象学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为西方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他的方法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缺陷.这表现在:首先,他对生命哲学的理解最终还是以生物学和生理学为基础的描述心理学;其次,他对概念性表达的倚重,使他脱离了他自己所发现的历史性生命体验自身的表达;另外,他以一种"后退运动"为前提,故而他只能在记忆中反思地理解已是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流,并将这一僵死的结果客体化.虽然,这些缺陷自20世纪初就一直遭到了很多哲学家的批评,但是,如果站在我们今天的立场上来重新审视狄尔泰对生命哲学的贡献与缺失,就会发现其仍然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拜物教的理论与关于异化的理论拜物教论和异化论在二十世纪的激进思想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许多场合(不是所有场合),这些理论都立足于一个似乎不言而喻的前提:扬弃了拜物教,也就扬弃了异化。对于拜物教和异化,有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