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80年代以来,苏联文化学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不仅表现在苏联学者对文化问题探讨的广度和深发方面,而且内容和方法也是前所未有的。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苏联文化学的分期尚没有一个苏联文化研究的分期问题公认的看法。目前有人将其对文化问题的研究分为粗放  相似文献   

2.
陈会昌  张东 《心理学报》1988,21(4):95-103
本文概要介绍了6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1.自我意识的实质、地位和发展因素;2.自我意识的结构;3.自我意识的发生;4.对西方自我意识研究的态度。作者认为,苏联心理学对自我意识的研究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传统;苏联对自我意识的研究70年代以后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但仍有很多问题没解决;苏联心理学者近期十分注意西方学者对自我意识的研究,但在研究的广度、实验技术和已积累的资料等方面,距西方仍有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3.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一批年轻的苏联哲学家热衷于逻辑认识论、科学方法论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唯科学主义倾向。弘扬理性是欧洲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共同道路,但在苏联,唯科学主义倾向的出现有独特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形成宗教哲学、宇宙主义、马克思主义三个哲学派别,共同之处是重视集体轻视个人。以此为基础在30年代形成苏联哲学。不能简单否定苏联哲学。苏联哲学有三个阶段:一、20年代,这时哲学尚有独立研究的部分可能;二、30、40年代,哲学彻底意识形态化,扼杀一切创造性;三、50—80年代,出现60年代人~①哲学家,他们彻底抛弃30、40年代的苏联哲学。50—80年代苏联哲学具有启蒙性质,座右铭是"人可以也应该靠自己的头脑生活"。其背景是苏联社会正努力从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的价值,具有人道主义性质。带有人的面孔的社会主义是60年代人哲学家的理想,而且对他们来说,人的面孔比社会主义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掀起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政治波普。该艺术形式采用西方波普的艺术语言,结合人们熟知的政治形象或商业代表,来表达幽默、荒诞或嘲讽之意,具有强烈的文化批判精神。当时,苏联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及政治波普,对中国政治波普的构建与发展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在20世纪年初代苏联解体后,国际艺术市场不再对苏联的"当代艺术"重视,苏联政治波普很快便失去了价值,从1994年起,中国"当代艺术"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国际舞台上,于是,国际艺术市场便将视角转向中国的"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5.
1987年4月14日——16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编辑部召开了题为《哲学与生活》的讨论会。这次会议旨在讨论苏联哲学的现状,分析影响哲学发展的消极因素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而找出解决问题,推动哲学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提出哲学改革、提高哲学水平的具体措施。与会者认为,苏联哲学界的主要问题是哲学脱离生活,多年来,缺乏有重大价值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近10—15年来,哲学解释学(释义学)在西方风靡一时,在西方哲学和社会各流派中,它几乎成了压倒一切的、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种情况引起苏联哲学界的密切关注。近年来哲学解释学已经成为苏联哲学界研究和批判的重点对象之一,而解释学的一个重要范畴“理解’则已成为苏联哲学界进行正面探讨的理论课题。苏联哲学界对解释学、哲学解释学和“理解”问题的关注起始于70年代初。到了70年代中期,一些主要哲学刊物发表这方面的文章逐渐多起来,有关的专著也陆续出版。80年代以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出发对“理解”的哲学理论问题进行正面、专题研究的著作已经出版了7—8本之多。  相似文献   

7.
苏联心理学界大致在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才开始从事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学者们首先研究的问题是管理心理学的对象、范围、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联系问题。 1973年在苏联“心理学问题”杂志第四期上,刊登了苏联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鲁巴兴的文章,题目是“技术进步与管理心理学问题”。该文论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1、管理活动的一般特征;2、自动控制系统条件下管理活动的特征;3、管理的社会心理问题;4、管理的教育心理问题。文章的重点在第二个问题。该文一开始列举了  相似文献   

8.
一般苏联心理学家都认为,苏联心理学是在同关于“心理、意识”的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的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在三十年代初,苏联心理学对“心理、意识”既要克服唯心论的理解,又要克服种种机械唯物论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谢·列·鲁宾斯坦(1889—1960)在其《马克思著作中的心理学问题》(1934)一文中首先十分明确地  相似文献   

9.
全球学与当代俄国哲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具有全球规模和意义的问题开始进入学术界的视野,当时在欧洲和美国都成立了针对全球问题以及人类未来的研究机构。20世纪70年代,苏联学术界也开始研究全球问题。最早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已经基本上走出了苏联30年代(斯大林教科书)的模式,一个具有当代高度和中国特色的、作为邓小平理论的组成部分和哲学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正在酝酿和形成之中。这个估计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两点:(一)对苏联30年代(...  相似文献   

11.
苏联哲学界将苏联七十年的哲学发展史分为三个时期:(一)十月革命胜利至三十年代;(二)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三)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这种分期法,主要是考虑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状况:第一个时期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和过渡时期;第二个时期为确立社会主义时期;第三个时期为发达社会主义时期。下面仅就苏联哲学发展的第三个时期对社会主  相似文献   

12.
在苏联,由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科学和道德的作用、科技革命进步与道德进步的关系等问题成为需要研究和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苏联伦理学界从5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科学与道德的相互关系问题,1959年、1963年至1964年《共青团真理报》先后两次举行全苏学术讨论会,讨论了科学与道德、知识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从70年代开始,伦理学界十分重视科技革命与道德关系的研究,研究范围也有所扩大,涉及到生态学与伦  相似文献   

13.
张世英   《心理科学进展》1983,1(2):10-15
苏联心理科学,从十月革命以来,就被列入新的社会制度的结构中去了。苏联心理科学在苏联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大的意义。从革命后的最初年代开始,苏联心理科学就开展了新的社会主义个性类型的研究。同样重要的是,苏联心理学是在新的社会关系逢勃发展的条件下形成起来的。苏联心理学的观点,在推翻过去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供养着唯心主义心理学的  相似文献   

14.
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苏联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始于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其发展虽迟于西方一些国家,但基础并不薄弱,它有良好的研究传统,有对语言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还有自己的语言学理论,即功能理论和其他理论。六十年代后半期以来苏联连续出版了一些颇有影响的著作。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理论和实验结果。1966年苏联科学院语言学研究所在莫斯科举行了首次跨学科的专题讨论会,介绍苏联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成果。在这次讨论会上报告的将近30篇论文反映了苏联心  相似文献   

15.
第一部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规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学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特征;这个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一,从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到五十年代后半期,这时,社会主义在苏联完全并彻底取胜,并且,作为世界社会主义体系现时代的主导力量而牢固地确定下来;二,从五十年代后半期起——这是社会主义在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时  相似文献   

16.
陈沛霖 《心理学报》1983,16(4):102-106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朱智贤教授等翻译的苏联А.В.彼得罗夫斯基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1976年增订第二版),为我国广大的心理学工作者了解苏联心理学从50年代到70年代的变化和发展,提供了一本比较系统的重要资料。这是一件大为有益的事。 苏联70年代的这本师范学院用的《普心》教材,与苏联50年代由А.А.斯米尔诺夫等主编的《普心》教材(1957年由朱智贤教授等译成中文出版,下简称为《斯书》)比较起来,给人的突出印象是教科书的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对这种变化作些评论,至于这本书翻译上的优缺点,本文不作专门讨论了。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我曾在苏联列宁格勒学习了五年。1985年9月至1986年9月,我有幸第二次去苏联学习。在这一年里,我不仅见到了五十年代的苏联老师和同学,还新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利用各种可能条件,较广泛地接触了苏联心理学同行,了解苏联各个领域的情况。通过一年的学习、访问,我对苏联心理学的现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文仅就苏联心理学近廿多年来的进展感受较深的几点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愿与同行们讨论。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什么     
60年代的苏联伦理学者们都把施士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伦理学原理》中的道德定义作为经典定义,认为道德“通常是指人们的行为的原则或规范(规则)的总和,这些原则或规范调整人们彼此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社会,对一定阶级、祖国、家庭等的关系,并且受到个人信念、传统、教育,整个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力量的支持。”到了70年代,由于苏联学者把价值哲学方法应用于伦理学,对道德的本质,道德的范围,道德的特征、功能和结构等问题的研究深入了,道德定义的表述发生了变化。在1976年季塔连科主编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中,把道德界定为…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坚持和倡导什么样的价值导向?自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成为中国社会的争论焦点:20世纪80年代初期关于“人性”与“人道主义”的哲学大讨论、80年代中后期的“新启蒙运动”、90年代的“自由主义”与“个人主义”热,无不与价值导向问题有关。无数次大小激烈的思想争论,一方面反映了思想界、学术界在价值导向问题上的混乱和争斗,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价值观念上的迷茫和困惑。毫无疑问,不形成合理的、统一的、有说服力的价值导向,就难以提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思想保证。最近,由《求…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易平  龚成 《学海》2003,34(2):92-96
尽管苏联解体已逾十年,但研究斯大林模式,特别是认清它的弊端,仍有很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斯大林模式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问题的理论探索不相一致,从长远看阻碍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