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近年来,面孔研究已渗透进领导力研究领域,并掀起了一股领导者面孔特征的研究热潮。目前,可操作化的领导者面孔特征主要包括:面孔年龄、面孔宽高比和面孔特质,这些面孔特征不仅会影响下属的态度和行为,还能提供客观的组织绩效信息。认知心理学的内隐领导理论、原型匹配理论和进化心理学的优良基因理论、本能释放理论是上述机制的重要依据。未来研究可探讨华人领导者的娃娃脸效应及权变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将拼嵌技术(chimera technique)和融合技术(Morph tech—nique)结合起来,制作新形式的面孔刺激,将“刺激”和“位置”分离并分别操纵,检验了左右半脸及其位置对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刺激”和“位置”都会影响面孔吸引力;(2)“刺激”的影响是直接的,具体表现为右半脸不论呈现在面孔的左侧还是右侧,其吸引力总是高于左半脸的吸引力;(3)“位置”的影响模式较为复杂,具体表现为左右半脸在原始位置呈现时(右丰脸呈现在右侧,左半脸呈现在左侧),其吸引力总是高于镜像位置。  相似文献   

3.
二次大战之后,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在广泛领域中进行了许多重要研究。其中有重大影响的课题有:儿童教养技巧与父母——儿童间的相互作用,早期经验对人类和动物行为的影响,儿童智商与遗传因素,印刻与关键期,婴儿的实验研究,知觉与语言的发展,知觉学习,人格与性别角色的个体差异的发展,老年心理,垂死和死亡过程等。上述研究课题使美国的发展心理学发生了重大转折。在心理发展观上,从预构论、预定论和经验论转向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在理论倾向上,从行为主义倾向转向认知倾向;在研究方法上,从描述性常规研究转向实验研究;在研究领域上,从单纯的儿童发展研究拓宽到生命全程发展研究。本文拟围绕这些课题和转折对战后美国发展心理学作一简要述评。  相似文献   

4.
面孔吸引力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华维  俞琴燕  陈浩 《心理科学》2007,30(4):906-908,905
面孔吸引力研究是目前西方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文化心理学研究者们所共同关注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众多研究表明,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和性别二态性是影响面孔吸引力的三个主要生物学因素。这些发现得益于各种面孔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其中包括多次曝光摄影技术、漫画和反漫画技术、Morph技术、“凯米拉”合成法以及面部特征测量法等。  相似文献   

5.
国外关于阅读理解监控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十几年来,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阅读心理学的深入和元认知研究的兴起,阅读理解监控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成为阅读认知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目前,国外心理学家在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有益的研究方法,积累了不少成果和经验,取得了许多有意义的结论和颇有成效的实验效果。本文主要对阅读理解监控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及有关结论作一简要综述,以供有关研究者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现代认知心理学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认知心理学思潮起于五十年代中期,六十年代之后迅速发展,因U.奈索(U.Neisser)1967年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而得名。到了八十年代,它已成为当前西方心理学界盛行的一个新流派,基本上取代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而在西方心理学领域居主导地位,心理学中的许多研究领域如发展心理学、心理语言学、心理药物学、社会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等等,都已变成了认知心理学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韩磊  马娟  焦亭  高峰强  郭永玉  王鹏 《心理学报》2010,42(2):271-278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使用GO/Nogo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本研究发现,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识别面孔时,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识别面孔时,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8.
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面孔加工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是,是否存在功能和神经机制上独立的面孔加工模块以及面孔加工系统的组织形式。使用电生理、脑成像以及对脑损伤病人进行神经心理学检查等手段,研究者已经找到选择性地对面孔反应的脑区,即梭状回面孔区(FFA)。文章从面孔加工系统的特异性与多成分性以及面孔识别模型等方面,系统回顾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文章最后还简单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识脸错觉是在人际间同步多感觉刺激下将他人面孔感知为自我面孔的一种主观体验。继Tsakiris报告了识脸错觉现象之后,研究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不同的被试,重点对被试的主观体验、行为反应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得到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年龄、性别及内部敏感性是影响识脸错觉强度的重要因素,右侧颞顶联合区、顶内沟和枕下回的神经活动与被试主观报告的错觉体验强度相关。未来识脸错觉研究应侧重于研究策略的多样化并为生物特征识别中新模态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同步多感觉刺激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对自我新面孔认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对背景中的本异族面孔的加工特点。研究采用2(组别)×2(面孔种族)×3(背景)的混合设计,让16名16-25岁的ASD患者和17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正常人完成变化检测任务,并记录他们的眼动。结果显示:与正常人相比,ASD患者的面孔辨别力更低;他们的眼动呈现更多的面孔-背景眼跳和更多的上下半脸眼跳;两组被试的上下半脸眼跳的次数受到面孔种族以及面孔和背景是否一致的影响。结论:在行为指标上,正常人出现了本族效应,而ASD患者没有出现本族效应;在眼动上,ASD患者呈现与正常人相似的面孔注视时间,但比正常人呈现更多的眼跳。面孔的背景影响了面孔辨别力以及上下半脸眼跳轨迹。  相似文献   

11.
面部表情加工是情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不同情绪效价的面孔表情图片为研究材料,以高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的方法,对高中学生的情绪面孔的识别判断进行具体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面孔加工水平对被试进行面孔表情判断无显著影响;两种情绪极性对被试进行面孔表情图片识别有影响;且被试对正性情绪的判断要快于对负性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12.
10~14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10~14岁优差生的认知策略及发展研究何进军,刘华山(广东省江门教育学院教育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研究目的认知策略是当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许多心理学家从此角度解释学会学习的现象。纵观国内外研究,在认知策略的性质、结构、识别与教学...  相似文献   

13.
创造心理学是苏联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工人和科学家,艺术家和领导者,思想战线和教育战线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创造性思维在当代已成为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对象,实质上它是与整个认知过程相关的重要环节之一。苏联研究创造性思维的新趋势包括:研究个体交往和相互作用条件下(合作、冲突、控制)的思维;研究集体气氛下的创造性思维;个体的创造性与集体相互作用的关系;个体之间的协调性与集体创造效率的关系等等。本文着重介绍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索尔索(Robert·L·Solso)所著《认知心理学》一书由西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希庭等人译出,现已列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计划,即将出书。索尔索是美国爱达荷大学教授,曾从事美国IoyoIa认知心理学专题讨论会(1972—1974)的组织工作,并编辑了三卷认知心理学文集,这使他直接接触了该研究领域的许多理论家及大量的研究资料。他所写的《认知心理学》(1979年版)是一部集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之大成的大学教科书,全面地、完整地总结和展示了当代认知心  相似文献   

15.
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鸥  陈红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3):472-479
面孔吸引力是传递社会情感性信息的重要来源。面孔的平均化、对称性、性别二态性特征等因素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近年来, 研究者对面孔吸引力的研究已拓展到动态面孔上, 并采用fMRI技术发现当让被试评价有吸引力的面孔时, 杏仁核、眶额叶、腹侧枕叶等脑区被激活。研究者从进化论取向与认知取向两方面来解释人们为何偏好有吸引力的面孔。以往研究在研究内容、研究材料和研究对象等方面尚存不足, 这正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面孔吸引力是对个体容貌的审美评价。根据进化心理学的观点,面孔吸引力是配偶价值的线索。这一假设是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面孔吸引力研究的前提所在。本文就涉及这一核心假设的研究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影响面孔吸引力的形态特征与配偶价值的关系。这些形态特征包括面孔的性别二态性特征,面孔的波动性不对称特征以及面孔的肥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张雨新   《心理科学进展》1988,6(3):77-82
本文介绍了英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正吸引着研究者注意的几个方向。它们包括,心理学的有用性和洞察性。面孔再认,情绪的认知解释,推理,同一性,以及语言和健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面相与品相     
正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赛,先得把脸罩起来。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羞,不好意思,失态掩饰,抬手遮挡的也都是脸。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  相似文献   

19.
认知心理学兴起于六十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思潮.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为信息加工系统,以信息的获得、贮存、加工和提取来分析和解释人心理活动的观点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心理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发展心理学即在此列,在认知心理学的启发下,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用信息加工的方法来研究认知发展问题.当然,提到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皮亚杰曾在这一领域内所做的大量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0.
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独立加工与交互作用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面孔识别功能模型认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是两条独立的并行路径。以往诸多研究者都认可并遵循二者分离的原则。但近期研究表明,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存在交互作用。首先总结和分析已有的面部表情识别的研究成果,评述神经心理学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论争,然后介绍人脸知觉的分布式神经机制以及相关的实验证据,最后提出面部表情识别与面孔身份识别的多级整合模型,并展望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