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悌香 《天风》2010,(4):10-13
近三十年来,不管信徒增加多少,不少教会基本上采取比较传统的以“讲台为主、探望为辅”牧养模式,对这种方式有人戏称为“图养”。探望固然重要,但众多信徒仅靠一两个教牧同工岂不是“蜻蜒点水”?故目下一些信徒抱怨教会没有“家”之温暖感,教会的凝聚力随之下降。不时发现有信徒走失或离开,少数的甚至被异端邪教所引诱而误入歧途。为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和改进教会的牧养模式。本期我们讨论的话题是“丰富教会牧养事工”,相信会对有负担的同工同道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2.
岳清华 《天风》2018,(9):16-18
基督教牧养中国化是基督教中国化的具体实践,教会牧养是关乎信徒信仰与生活的大事,也是使教会有好的社会见证的重要途径。如何在教会牧养中实践中国化?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同工谈谈对此话题的看法(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  相似文献   

3.
陈志华 《天风》2022,(3):13-15
编者按:牧养是教会事工的核心组成部分,对基督教中国化的探索,最终必须落实到教会牧养中去。在后疫情时期,教会牧养如何把握时代处境、找准信徒需求,使基督教中国化走深走实?各地教会又有什么经验、成果与大家分享?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同工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4.
知然 《天风》2022,(6):64-64
[问]前不久,我们教会的负责同工邀请我参加探访事工服侍,我很愿意参与,但不太清楚教会为什么需要探访事工?请给予解答为盼. 梁晓玉姊妹 [答]梁姊妹,你好!作为信徒,在被教会牧养关怀的同时,也愿意力所能及地关怀他人,这是值得鼓励的.探访关怀事工是教会的基础性事工之一,有时也被称为探望事工;集体聚会礼拜是信徒来到教会接受真道的装备,而探访关怀则是教会进到信徒实际生活中的供应.如此双向的聚散过程,可使得"各房靠他联络得合式,渐渐成为主的圣殿.  相似文献   

5.
我是爸爸     
耿卫忠 《天风》2009,(7):10-11
作为一名教牧同工,在生活中扮演着多种角色。在教会是牧师、长老、传道或是堂会的负责人,在家是儿女、父母、兄弟或姐妹。在教会要牧养好信徒,在家同样也要牧养好自己的家人。教会圣工重要,家庭责任也不能忽视。其实我们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是圣工的一部分,是另一种形式的证道。在一次讲道之后,与几位同工和信徒交流了我的育女心经。他们很感兴趣,愿意我能有更多的分享。以下是我身为人父的心路历程,与大家一起分享,共沐主恩。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教会的快速发展,一些教会的信徒人数增长很快,按照传统的牧养方式,有时就会有信徒感到教会不够温暖。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我们在做好日常牧养工作的同时,更注重牧养的精细化。精细化,就是精益求精,细致入微,追求更好。教会的牧养方式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不应固步自封,长久不变。现在教会里的信徒结构多样,不能仅用一种方式去牧养所有的信徒,平时要注意观察,深入思考,要对信徒的不同情况加以区分,分群牧养。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大量迁移至城市;城市教会逐渐成为教牧事工发展的重心.繁重的牧养任务,迫使同工们思考,如何才能提升牧养品质呢? 一、讲台的转型:逐步从教导转向启发 中国教会的传统牧养模式是以主日讲台的教导为中心,主日讲道也以"浇灌"式为主,周间的青年聚会和查经聚会也是以信徒领受为主,从形式上讲是增加了不同的聚会形式,但从实际的内容来说,不过是加添了一次讲道而已.当下城市教会有越来越多的信徒希望讲台有更加生动活泼的内容,信息更加贴近生活,不但告诉大家是什么,也要让大家明白怎么做.即"属天的信息"也要"接地气".  相似文献   

8.
张复民 《天风》2014,(6):22-24
<正>三、借着教会牧养系统来建造生命每个教会都有牧养的系统与结构,一位传道人不容易照顾到每一个信徒和同工,他只能直接建造最核心的同工,像耶稣只能常与十二门徒同在,这提醒我们,牧者是有限制的,不可能直接照顾过多的人。摩西也曾从早忙到晚却果效不佳,而叶忒罗的献策产生了很大的果效(参出18:13-27)。要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赵红梅 《天风》2012,(9):7-8
有人说,教会就像一个大家庭。这句话显示出很多层面的含义,其中也暗示了在教会中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大家在基督教会大家庭中互称为弟兄姊妹,和睦同居。就当前中国教会处境而言,大多数教会都有老年信徒,甚至在有的教会中,老年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做好老年信徒的牧养,发挥老年信徒的优势,使教会做出更美的见证,是每个教会领袖及教牧同工都需要面对的问题。有些  相似文献   

10.
《天风》2020,(6)
正编者按:在众多融媒体传播方式中,公众号因其制作简单、接收便捷而普及率非常高,且深受欢迎。在媒体多元发展的时代,教会也正在积极探索公众号事工,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更好地牧养信徒、引导信徒,促进中国教会健康发展。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牧者同工,为教会公众号事工的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教会得着青年人,就得着了教会的未来。怎样牧养好青年一代信徒,是我们教牧同工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教会中的年青一代多数是复堂之后才信主,他们没有宗教背景,没有家庭信仰的传统,未信主之前,对基督教是一片空白。因此有人说这是“无根的一代”。他们  相似文献   

12.
事实证明,一个兴旺的教会,必定有一个(或几个)好的牧养人。好的教牧同工一定能办好教会。一个建得很好的教堂,若是没有好的牧养人,没有讲台的供应,往往是一个荒凉的教会。用信徒自己的话说:“到那干什么,得不到一点啥”。 牧养工作不仅仅是讲台工作,讲台工作也可以说是集体布道,如主耶稣在山上给众人讲八福,彼得传道使几千人归主等。他们还有更多的个人谈道,如主耶稣与尼哥底母谈道。一个好的教牧同工  相似文献   

13.
翁溯利 《天风》2016,(8):14-15
正教牧人员传给世人的应为真理之"道",授予信徒的当是侍主之"业"。现今有很多教会尤其是基层教会,存在"信徒多,工人少"的牧养窘境;笔者认为现今教会可以借鉴使徒教会的牧养理念,抓好四件事:第一件事:教风的控管使徒时代的教会在犹大地全面发展时,信徒越发增添(参徒5:12-16),教会免不了会有某些不良风气,此时教会的掌  相似文献   

14.
单渭祥 《天风》2010,(9):62-62
感谢教会元首耶稣基督的恩典,把中国教会带进了一个复兴的春天。教堂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将得救人数天天加给我们。然而,中国教会复堂之后普遍存在、也是至今依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羊多牧少”,尽管这些年来各地教会培养了大批青年走上了侍奉岗位,但与与日俱增的信徒人数相比,教牧同工的数目仍旧赶不上教会的实际需要,加之在位同工也缺乏相应的训练,面对社会问题以及教会内部变得更加多元化需要时,牧养工作更加显得有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15.
读者信箱     
《天风》1996,(7):38-38
天风编辑同工: 自从实行堂点发证以来,我县已有20多处聚会点发到证,这些聚会点都分散在贫穷落后的农村。教会多数还没有房子,都是借用信徒的住宅。屋里呆不下,多数都在院内听道。夏天挨热、冬天挨冻、雨天就挨淋,有的教会连个板凳也没有。教牧人员大量缺乏,有一部分信徒已被异端掳去。县教会也未曾派人下来管理牧养,  相似文献   

16.
任聪 《天风》2016,(8):13-14
正教会的牧养必须顾及不同年龄阶段的信徒,针对他们独特的背景与需要,给予适切的牧养。我们会为教会信徒人数的增长而向上帝感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当信徒人数增长后,教会也会出现牧养工作不力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冷静分析原因,并思考如何改善。在此,笔者将通过三点和大家分享交流。  相似文献   

17.
杨永纯 《天风》2022,(3):15-17
当下,基督教在中国化道路上不断努力探索,各教会如火如荼地在建筑设计、文化建设、管理模式、信徒牧养等方面进行深入推进中国化的尝试.牧养是教会事工的核心组成部分,如何在牧养上让弟兄姊妹更深入地理解、接受和认同中国化,是推进基督教中国化工作十分关键的一环.而如何通过日常的牧养工作探索中国化道路,笔者所侍奉的广州基督教锡安堂在全体教牧同工、堂委执事、广大信徒的支持下,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于此斗胆分享,乃为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天风》2011,(2)
编者按对自杀的信徒,教会是否可以为他举行丧事礼拜这个问题在牧养中常会遇到,但各地教会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有的教会还因此起了纷争。这次我们请三位同工各自谈了看法,虽然结论不一,但都平心静气地说出了理由。事实上由于各人处境不一、情况各异,对这个问题也就没有统一的答案,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妥善处理。既要表明基督教反对自杀的立场,也要顾及到遭丧家人的内心感受;既要坚持圣经的原则,也不能失却爱心的见证。但有一点必须注意的是,教会应当未雨绸缪,在平时牧养上多给信徒清楚的教导和时常的心灵关顾,避免悲剧发生。  相似文献   

19.
岳清华 《天风》2016,(10):14-15
正教会的牧养工作可以善用网络资源,力求做到多元化的牧养、有效性的牧养。信徒多、工人少是目前中国教会极其普遍的情况,"牧养不力"、"教会供应不足"是大多数教会存在的问题。网络的普及本是好事一桩,却因为被滥用或误用而偏离它本应有的实质和功用。如何善用网络资源以丰富教会供应,笔者认为有三条途径可行。一、通过网络培养义工要改变牧养不力和讲台的供  相似文献   

20.
张远来 《天风》2015,(3):16-17
<正>堂委应该成为牧者的左右手,以圣经的真理为根基,顺服上帝所设立的教会权柄,顺服教牧带领,执行教牧团队的决定,协助教会做好牧养工作。以"堂委"的形式管理教会是中国教会本色化的一种表现。教会传统和当代世界其他教会都鲜有这种教会管理模式。它贴近中国教会处境。实际上,我们不难发现,教会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往往不是来自平信徒,而是来自那些在教会中兼任某些侍奉职位的同工、义工,或者说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堂委。把不正确的人放在了不正确的位置,矛盾就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