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倩 《美与时代》2013,(7):75-77
舞台表演是一种需要直面观众的舞台艺术,它的美学特征依托于表演时的舞台空间,这个空间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构成的。而当今的观众审美取向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艺术表现手法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时代的变迁呼吁舞台表演艺术的创新。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互动媒体艺术所具有的特性正是舞台表演艺术现阶段最理想的表现手段,它能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2.
服装表演形式美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对美的感受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生理愉悦,服装表演要达到这种满足感官的效果,取决于它的形式美。一台经过精心设计组织的表演内容,必须而且只能通过形式才能引起人们的视觉反应、情绪变化。艺术离开了形式美,就会失去魅力,就不能引起观众的欣赏兴趣。因此我们要认识服装表演艺术,就应该了解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掌握服装表演的形式美的特征。服装表演是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它虽起源于商品化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时至今日,它已成为体现现代人审美情趣、审美理念的艺术形式。 服装表演是一种审美活动,审美主…  相似文献   

3.
李华雪 《美与时代》2014,(3):137-137
舞台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总是以其光鲜而靓丽的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他们各自的主持风格,受观众的喜爱程度,这些不仅关系到整个节目的完成效果,更重要的是对主持人个人舞台魅力的一种衡量与考察。现代社会,媒体娱乐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探析如何培养一个主持人的舞台魅力,对于主持人综合能力的塑造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动画的根基即为动作,生活中某个动作会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或情感。然而我们看到的银屏中的动画人物,任意一个随意动作,即便是非常帅气的打斗动作,抑或是诙谐幽默的语言动作,一旦单独剥离出来,就不再算是动画艺术了。那么“动作”究竟指的是什么?怎样的动作才能体现动画艺术呢?这就需要我们将戏剧性动作和一般动作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舞台布景艺术为演员建造了真实再现的演出环境,也为观众提供了真实可视的观赏环境,演员与观众产生共鸣,舞台剧才能完美呈现。在舞台布景艺术营造的环境中,演员能够真听、真看、真感受,观众也能产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审美愉悦。舞台布景艺术是演员演出的外观形式,为演出拓展了空间,将剧场内短暂的瞬间变成了永恒的经典,用艺术的手段揭示出剧本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6.
戴跃 《四川心理科学》2014,(15):138-138
作为一名中学英语教师,在教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教师”二字的责任重大。从教以来,我越发意识到教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从而使之更加全面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他们品德和自我修养的能力。而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德育功能,更是我们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它体现了教师的基本素养,也是衡量教师的师德修养高低的一个标准。并且将真正体现教师的“教书和育人”。  相似文献   

7.
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对当代西方哲学有这样一种流行的看法:似乎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是两种彼此不相容的哲学思潮,而且西方哲学家“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属于人本主义,即属于科学主义。这种看法既不确切,也不符合实际。本文将讨论这几个问题:(1)什么是科学主义?(2)什么是人本主义?(3)反人本主义的基本观点;(4)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主线是什么?一、什么是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是一个贬义词,是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scientism),加…  相似文献   

8.
古罗马文明展来到河南应该说是中原文化艺术生活中的一件盛事,但是河南观众的态度却与热情高涨的北京、上海的观众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反差.是我们不热爱艺术?相信中原百姓不会这么回答,因为我们中原有着不容忽视的文化艺术积淀,有些东西是早已植根于骨肉植根于情感中的.不由让人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得人们在思想上渴求却又在现实中如此漠视艺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精神生产问题的研究崔玉香(河北师大政教系05009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生产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和特点?对从事各种精神生产的劳动者所提供的各种精神劳动如何评价?衡量其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应怎样发展精神生产?对于这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  相似文献   

10.
旅途闲话     
甲:有人告诉我香港好几位著名影星、歌星都是居士,这是真的吗?乙:(点头)据我知道是的,这有什么问题呢?甲:(摇头)我不大想得通。乙:你为什么觉得影星、歌星不可能是居士呢?甲:我觉得居士对生活的要求不应该很高,更不会过多地注意外貌的打扮。居士是很严肃的,不应该太活泼,而演艺圈的人总离不开生活中对外貌虚名的追求,这不矛盾吗?乙:居土在人间生活,他们追求佛教的真谛,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生活中有所追求。甲:追求真谛就应该超凡脱俗。佛教讲空,追求时髦,置身于娱乐圈中怎么能看破红尘?乙:释迎佛祖创立佛教是为度众…  相似文献   

11.
芜沐 《天风》2023,(3):34-36
<正>某天,我与一位对教会颇为了解的朋友闲谈,他突然冒出一句话:“你们教会里的某些牧师,可真不像牧师。”说者无心,但是却一下子刺痛了作为牧师的我。于是我赶紧回答:“人看人,看的是外貌,上帝看的是内心。”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内心的底气是有些不足的。果然,这位朋友立刻又补充了一句:“你说的似乎没错,不应该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但是中国古语不也说‘诚于中,形于外’吗?  相似文献   

12.
家具是一种既有实用功能又有文化艺术性的具有双重属性的物质器具,它既包含科学技术的一面,也包含文化艺术的一面,其在功能性、审美性、经济性、创造性、适应性等众多方面都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数学美恰恰为家具的设计提供了一种尺度标准,借助它我们可以衡量和把握家具的形式。数学美的三个特征——简洁性、和谐性、奇异性都应该体现在家具设计中。了解和研究家具设计中的数学美,有利于更好地创造优秀的家具产品。  相似文献   

13.
绘画艺术中窥探视角的呈现,将传统绘画赋予了"沉浸式"体验,是艺术家个人的思维和情感打破程式化束缚的体现,不仅为观众带来新鲜的视觉感受,而且为艺术和人类认知、表达世界提供了新的价值标准。  相似文献   

14.
仁性:价值之根与人的自觉东方朔、新元基本上可以说,心、性、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观念。然而对这些观念所具有的超越而内在、抽象而具体的了解方式却殊不同于西方。从理论上看,人性的伦理价值设定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什么是什么?什么是可欲的?什么是可能的?对此三问...  相似文献   

15.
<正>中学语文教学课程标准认为,语文学科教学应该做到具有审美的、诗意的、趣味的。许多语文老师都以“诗意语文”和“诗意课堂”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教学活动。一、“诗意语文”教学艺术、观念分析诗意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在正确传达文学价值的基础上,对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性和教学审美价值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知识拓展,努力突出不同于我们现实语文作品的艺术审美性和高度。那么王崧舟“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与观念是什么?  相似文献   

16.
梅兰芳的表演艺术以雍容华贵、端庄大方著称,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传统美学原则。毫无疑问,其表演艺术是在民国时期渐渐走向成熟的。梅兰芳表演艺术的魅力在于其创造了一种新的"美",迎合了当时上流社会的审美观。同时,他的表演艺术是在批评中逐渐成熟起来的。他的舞台生涯早期是以演出传统戏为主,而后开始排演时装新戏以及让观众耳目一新的古装新戏。他完成了京剧旦角表演艺术上的革新——在王瑶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花衫行当。从民国建立(1912年)至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这段时期是梅兰芳表演艺术最辉煌的时期。除梅兰芳在当时所拍摄的戏曲电影,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影像资料之外,当时的报刊专著等文献资料,更能为我们还原出梅兰芳表演艺术发展的原貌,以此能对其进行一个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教育先行。教育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就“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对教育有如下定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我们可以进一步的问:促进人的什么样的发展,怎样促进人的发展?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即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好的教育?长期以来,在旧有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学校教育的评价标准只有一个刻度,男Ⅱ就是学生的考试分数。  相似文献   

18.
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到今天,各种新表现、新意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前卫艺术家们开始用另一种标准来衡量艺术,即期望观众看到作品时的“一愣”。然而,艺术不只是追求感觉上的效果,如果仅以“一愣”为标准,其艺术则是肤浅的,观众则会见怪不怪甚至麻木。  相似文献   

19.
万苗苗 《美与时代》2014,(8):104-104
英国著名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名作《威尼斯商人》,能成为戏剧中的经典,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是什么吸引住了不同时代的他们?主要是其成功地运用了平衡思想。  相似文献   

20.
哲学的命运与中国的命运──20年哲学历程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今年是“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讨论20周年,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回顾20年前的历史转折和20年来的艰难发展,从中能够得出什么教益和认识?我以为,坚强、正确的政治领导和正确、坚定的理论指导,对我们来说是至为重要的关键。而这二者的关系,又是密不可分的,正确的思想路线需要坚强的政治作保证,而坚强的政治领导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思想为前提。这就是我们首先应该得出的结论。以往我们的失误固然表现在许多方面,而首要和根本的,应该说是在理论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方面的失误。正因如此,真理标准这个本属哲学理论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