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关于气韵     
彭锦辉 《美与时代》2014,(4):121-121
谢赫六法中首法即是“气韵生动”,“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价值尺度,“气韵”成为中国绘画的本体元素。气韵是中国画中极其重要的审美范畴,也是中国画审美特性和审美标准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为我们提示着一种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文化现象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人类文明的一种物化过程,它把人类所取得的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成就凝结在人造的环境中,成为文明的外化。城市环境美的创造是技术美、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有机统一,而技术美在人与环境的审美关系中,更直接地关系到美的本质。 技术美学研究物质生产和文化生活中的美,它把美学的研究从以艺术为中心,转向了现实生活,探求“人——环境”之间更为普遍的审美关系。它不仅从艺术与其反映的社会生活关系中寻求美的规律,而且从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即物质产品的  相似文献   

3.
花鼓灯主要播布在道家思想十分活跃的淮河中、上游地区。它的文化传承场既受到道家思想理论的长期影响与滋养,也保留着淮畔民众对道家思想践行者如大禹“疏川导滞”顺应水性治国理事的集体记忆和历史记忆,呈现出鲜明的道质道性特征。同时,作为这一特定文化传承场滋生、发展、成熟的汉民族歌舞艺术,花鼓灯以歌舞语汇的原生特点、望风采柳的抒情方式和自然天成的艺术之美等等充分凸显了本真和谐的道家审美文化特质。花鼓灯所弘扬的道家思想文化对消解当今“人类中心主义”主客体二元对立窘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始人类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孕育了艺术,并逐渐形成了实用性、功利性、美感性的艺术审美形态。文章试图对原始艺术的审美形态与绘画审美功能的关联性、其价值取向在当下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当下艺术界的一些审美乱象起到一定的警醒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体系的艺术特色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除了我们通常所关注的视觉形态,对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方式也是其重要的艺术特征。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审美方式之一,便是“读”。这种品读式的审美,不仅贯穿于园林的宏观和具体等多个层面,更是中国多种传统文化艺术形态的重要审美方式。  相似文献   

6.
陶锋 《哲学研究》2023,(3):56-67+127
反思人工智能技术在文艺生产领域的本质和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主体”问题,澄清人工智能威胁论的思想根源。首先,从人工智能文艺的生产者来看,人工智能符合现代“代理”的特性,可以与人类共同构成艺术中的“行动者网络”。人工智能的出现成了挑战传统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中心思想的技术契机。其次,从人工智能文艺生产方式来看,艺术进入到了人工智能模拟时代,人工智能加速了文化工业的智能化发展,“真假”判断是人工智能艺术的基本判断。人工智能使得某些艺术门类而非人类艺术被终结,我们应该珍惜艺术生产的非资本化形态。最后,人工智能文艺生产体现了技术对艺术的整合,应该将人工智能严格限制在生产领域,警惕资本对技术与机器的控制,防止人工智能技术的滥用和过度自律,用审美理性来引导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审美与教化     
本文通过复活教化概念探讨了审美和艺术的教育潜能,为此提出一种既强调教化的社会特性又强调艺术作品和其他审美表达的作用的解释。教化是一个对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关系对见识的产生与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艺术作品被描述为形象,它们在表达、传播和商讨文化价值观中起着中介和参照点的作用。在对这一论点的展开中,作者将康德关于审美判断的分析与其关于启蒙的论述结合起来解读,突显了审美判断的社会和政治特性。洪堡关于教化的审美和社会维度的讨论提供了另一个起点。作者用两个当代艺术过程的例子来表明艺术在我们时代的教育和政治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篆刻艺术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朵奇葩,它伴随书法史的发展而演绎成长。篆刻艺术的发端其实应当早于书法艺术,也反映人类早期探索自然奥妙的智慧所在。篆刻艺术的风格与书法艺术同宗同源,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内涵指向所规定的。篆刻艺术的审美理想总体来说可以概括为两种,即雄浑与秀雅,这不仅是中国地域文化所决定的,也是中国审美风格所决定的。传统篆刻艺术成为历代篆刻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范本与圭臬,同时传统也在历代的传承中被定义与扩展。当下乃至未来篆刻艺术的发展与审美理想的确立,依然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但结合时代性,反映时代生活,讴歌劳动人民,体现人类精神文明成为不可动摇的核心主题。文章通过陈述、议论与演绎的方法来具体展开,尊重篆刻艺术自身的规律,对篆刻艺术的审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黔东南苗绣艺术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门类,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优秀的民间艺术。黔东南苗绣所表现出的孩童般的天真和纯朴的美正是一种"自在之美"。以真为美,追求真实是黔东南苗绣作品所具有的品格。混沌思维的群体创作意念表达是黔东南苗绣图案造型的重要特征,是原始意念下的感知造型,它存在于民间艺术之中并具有原始艺术的特性。在这样的艺术形式中渗透着黔东南苗绣创作者特殊的审美立场,学习并研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遗产,是会对我们当今文化艺术的创新有所促进的。  相似文献   

10.
雕塑艺术起源古老,雕塑内所隐含的文化价值是连接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内涵的桥梁。人类的文化活动对雕塑的内容和形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反之,人类对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塑造也是通过雕塑的形式与内容来实现的,即雕塑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取向。通过实践,以小见大来透析雕塑艺术对人类地域文化价值的隐性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刘福智 《美与时代》2006,1(1):22-25
艺术和科学各有其个性,又有着共性。“鉴赏美学”课程则是从审美的角度探讨艺术和科学,展示人类两大文化领域的共同美。这是一门崭新的美学课程,也是一门崭新的美育和素质教育课程。不过,它既不属于探讨美的原理和规律美学,也不属于诸如技术美学、工程美学、建筑美学之类的实用美学,可将其定位于对艺术美与科学美进行比较和鉴赏的一种推陈出新的美学学科。  相似文献   

12.
油画艺术审美功能就在于弘扬自然、社会、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中美的本质。油画艺术美的评价与标准是油画艺术作品艺术的价值体现。"按美的法则塑造自然物象,使其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是油画造型艺术创造美的座右铭。冷军的油画作品中,正是以体感美、质感美、空间美、技法美、构成美等油画艺术审美标准,诠释着作为油画艺术审美功能的优秀价值,为中国油画宝库增添了不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3.
高波  侯方峰 《孔子研究》2023,(2):118-125+159-160
孔子乐论中“尽善尽美”这一命题涉及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乐”“美”“善”等概念与艺术、审美、道德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所以“尽善尽美”有特殊的美学含义。通过对“乐”的艺术效果及艺术规则的分析可知,它是兼具道德和审美两种属性的特殊艺术现象,因而在乐论范围内“美”和“善”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价值,而是能够相互转化、融合,最终实现美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水墨元素的审美特质及其在插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水墨画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质,深刻影响着现代艺术。插画将水墨元素融入其中,既丰富了插画的艺术表现手法,也促进了中国传统水墨艺术的发展。人类对审美的需要,促进了现代文化、传统审美观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有史以来,朴素美一直是中国画艺术的重要审美方式之一,这种审美方式的产生除了与绘画艺术自身的形式有关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影响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赵盟 《美与时代》2014,(8):73-74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文化不仅体现在建筑选址和空间布局上,同时也体现在建筑装饰装修审美和民俗民风等方面。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民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同民族在不同时代和不同环境中生存、发展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经济、文化、生活、伦理、习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学、美学等观念和现实状况”。通过阐述中国传统建筑审美行为和文化渊源,分析湖南传统民居在体现古代“天人合一”的基本哲学思想、装饰艺术式样结合当地的气候特点和民俗传统、体现生活情趣等方面的装饰审美文化内涵。指出传统民居的建筑装饰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反映了人们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行为是人类社会最本质的特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受到该民族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经济发展和长期流行的价值观念所支配,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的体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西部民族文化发展至今,已经积累和延续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及传统艺术观念。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化的境遇里, 人们正在经历“当代审美泛化” (参见Welsch) 的质变, 它包涵双向运动的过程: 一方面是“生活的艺术化”, 特别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孳生和蔓延; 另一方面则是“艺术的生活化”, 当代艺术摘掉了头上的“光晕” (Aura), 逐渐向日常生活靠近, 即“审美日常生活化”。与此同时, 美学也在面临当代文化与前卫艺术的双重挑战。美与日常生活关联的问题, 被再度凸显了出来。一、美与当代文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 (Featherstone,p. 65-72), 就是直接将审美的态度引进现实生活, 大众的日常生活被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9.
传统书法艺术广泛运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其不同凡响的文化内涵和魅力,乃是一种创新。书法艺术创作是以审美为出发点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它直接和间接地表现了书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传统书法艺术元素正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图形、文字是平面设计中重要的视觉元素,起着装饰与传递信息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