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身体拥有感错觉以多通道的感官整合为基础, 包括视觉-触觉、视觉-本体感觉、触觉-本体感觉、视觉-内感受的整合等。来自实验室急性痛以及慢性痛的大量结果表明拥有感错觉可产生镇痛作用。身体部位尺寸大小、肢体透明度等相关影响因素也逐渐得到揭示。拥有感错觉影响疼痛的机制与身体表征的改变有关, 该过程可能涉及“身体网络”与“疼痛网络”间的连接, 其中后顶叶皮层可能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应更为深入地探索拥有感错觉范式以考察不同因素对疼痛的影响; 在现有多感官整合的范式中重视内感受的作用; 考察拥有感错觉改变疼痛的认知神经机制; 区分急、慢性痛条件下以及不同慢性痛类型中拥有感错觉对疼痛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2.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健康个体将非肉体的假手视为自己真实身体的一部分的体验, 这种错觉可以通过同时轻刷被试面前可见的橡胶手及其不可见的真手而产生.橡胶手错觉已成为一种研究身体拥有感的重要范式, 其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自下而上的认知匹配”与“自上而下的认知匹配”两种加工方式.前者涉及视觉与触觉刺激的同步性; 而后者涉及被试心中预存的身体意象与身体图式(包括真假手之间模态特征,位置空间的相似性).综合上述证据, 身体模型假说与个人边缘空间理论进一步为拥有感产生的复杂机制提供了整合两种加工方式的解释.橡胶手错觉范式已经被用于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等特殊被试病理分析,错觉产生和心理特质之间的关系, 以及神经外科和术后恢复上.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加重视范式本身的拓展, 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来提高身体模态的仿真效果, 利用橡胶手拥有感的易感性作为筛选与预测身体意象障碍疾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运动橡胶手错觉范式,操纵了“控制”和“社会效价”两个变量,通过行为实验探讨了控制和社会效价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结果发现,与“被动控制”条件相比,“主动控制”条件产生了更强的拥有感; 与“不利”条件相比,“有利”条件产生了更强的拥有感。且“控制”和“社会效价”的交互作用显著:无论哪种控制条件,有利条件下的拥有感都显著高于不利条件下的拥有感; 无论哪种效价条件,主动控制条件下的拥有感均显著高于被动控制条件下的拥有感。该结果表明,控制和社会效价是产生身体拥有感的条件。研究结果为提高假肢佩戴者对假肢的心理接纳程度提供了有益的训练途径。  相似文献   

4.
刘志华 《心理科学》2014,37(4):816-822
通过操纵客体呈现的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来考察视觉特征捆绑是基于相同空间位置线索还是基于时间邻近线索。在两个实验中,给被试在固定的注视点位置(固定呈现条件)或在注视点上/下位置(变换呈现条件)快速地系列呈现刺激,记录靶子前后各两个时间位置(-2、-1、+1、+2)的错觉性结合(IC)率。结果发现,在固定呈现条件下,IC更多地出现在-1和+1的时间位置上;而在变换呈现条件下,错觉性结合更多地出现在-2和+2时间位置上。为了进一步排除特定实验范式的影响,在实验3中,我们采用特征分离范式,使被分离的刺激特征同时呈现在相同(相同位置同步)或不同(不同位置同步)的空间位置上。结果表明,这两种条件下的IC率无显著差异,这说明错觉性结合不受时间同步模式的影响。综上所述,来自三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时间范围内的特征捆绑机制是按空间位置,而不是按时间邻近,线索进行的:若特征的空间位置相同,时间邻近的特征才被捆绑起来;若空间位置不同,即使时间邻近的特征也不能被捆绑到一起。  相似文献   

5.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2):305-315
身体自我表征中的身体拥有感(即我的身体属于我的感受)问题一直是自我意识研究的核心话题。大量的已有研究表明, 身体拥有感的体验涉及不同感官信号的整合, 当前大多数研究只重视视觉、触觉等外感受的作用, 一方面忽视了内感受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缺乏对两类感受整合的关注。橡胶手错觉实验和身体障碍患者身上所表现出的外感受和内感受对身体拥有感的影响支持了身体拥有感的可塑性假设, 自由能量原理认为身体拥有感形成的基础是大脑不断评估更新可能性表征来维持稳定。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改善内感受的测量和刺激呈现方法, 探索影响内感受的高阶认知因素以及关注某些神经症患者的内感受等方面寻求突破。  相似文献   

6.
身体表征是一种内部结构,它具有追踪身体状态并对其进行编码的功能。这种结构可以对身体进行错误的表征,并可以从身体中分离出来。来自海豹肢症与躯体失认症等方面的病例,证实部分身体畸形与脑损伤患者的身体表征存在分离;来自橡胶手错觉与全身错觉的实验证据,验证了健康个体身体表征分离的事实。基于上述证据,以身体图式和身体意象为二分维度的模型解释了身体表征的分离。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神经心理学实验和虚拟现实技术着手,对身体表征的分离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橡胶手错觉是一种能将非自我的肢体感知为自我的肢体的反应。继发现橡胶手错觉现象后,研究者通过操纵自变量以及观测不同的因变量,得到了大量新的研究结果。橡胶手错觉的出现与强度受到时间、空间和手姿势的影响。橡胶手错觉的产生机制为单纯的多感觉整合或多感觉整合与身体表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研究侧重于被试取样、研究策略以及医学领域中瘫痪患者的认知神经康复和截肢病人的假肢控制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静  李恒威 《心理科学》2016,39(2):299-304
自我识别是人类自我觉知的行为标记。传统方法认为稳定的自我表征是自我识别的基础。随着对橡胶手错觉及一系列自我表征和自我识别错觉的揭示,这一能让人将外部客体感知为自身一部分的错觉研究使得我们能够以多感官整合的方式来研究自我表征和自我识别。拥有感和自主感被认为是我们进行自我识别的两类基本体验,本文对一系列橡胶手错觉范式研究的系统回顾表明,拥有感和自主感会发生改变,这说明人的自我表征是可变的和可塑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注意是否影响停表错觉(chronostasis)。实验一要求被试在注视时或眼跳后,估计处于眼跳目标或其附近位置的刺激的持续时间;实验二要求被试在眼跳条件下辨别眼跳目标或其附近位置的刺激,以考查两种位置的注意水平。结果表明,眼跳目标位置的注意水平高于其附近位置,而两种位置均可产生停表错觉,且两者的错觉量近似相等。从而说明注意并不影响停表错觉,停表错觉的机制可能是眼跳目标及其附近刺激的知觉提前。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经典的声音诱发闪光错觉范式,通过操纵集中和分散的空间注意的方式,考察内源性空间注意和刺激出现视野位置的交互作用对多感觉整合中听觉主导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当空间注意处于分散状态时,下视野的裂变错觉量显著大于上视野,而集中条件下则没有差异。(2)闪光出现的位置是否随机不会影响裂变错觉。研究说明了声音诱发闪光错觉中的裂变错觉只会受到内源性空间注意和视野位置交互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注意在视觉特征捆绑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两项视觉特征捆绑实验,探讨注意的作用及机制。实验1采用双任务范式,考察不同注意分散水平下的错觉性结合(IC)差异。实验2采用空间提示范式,考察集中注意和分散注意条件下的IC差异。两个实验结果都表明,注意在视觉特征捆绑中起重要作用,集中注意能有效地减少IC的出现。同时,注意对特征捆绑的调节作用表现出距离效应,即近距离比远距离的IC错误多,提示注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空间距离信息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以一例典型双侧顶叶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和几何形状为材料,采用形状和颜色特征识别任务,主要考察了顶叶及空间信息是否影响视觉特征捆绑。结果显示,患者在特征捆绑任务上操作成绩较差,错觉性结合错误远远多于特征错误,且正确反应及错觉性结合受刺激间的距离及呈现方式的影响,表现出距离和位置效应。这些结果表明,顶叶在视觉特征捆绑中起重要作用,这种影响作用很可能与空间注意有关。本研究进一步为特征整合理论提供了神经心理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回顾了身体拥有感的错觉研究范式,强调了第一人称视角全身错觉的整体性优势,介绍了该错觉的测量方法、影响因素、以及认知神经机制。文章重点综述了该错觉的应用,指出诱发第一人称视角的全身错觉可以改变人们的身体认知,进而影响相关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以及行为表现。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从扩大被试群体、深入研究认知神经机制,以及拓宽实验范式的应用领域和进行长时的认知干预尝试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4.
识脸错觉是在人际间同步多感觉刺激下将他人面孔感知为自我面孔的一种主观体验。继Tsakiris报告了识脸错觉现象之后,研究者通过选取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不同的被试,重点对被试的主观体验、行为反应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并得到了大量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年龄、性别及内部敏感性是影响识脸错觉强度的重要因素,右侧颞顶联合区、顶内沟和枕下回的神经活动与被试主观报告的错觉体验强度相关。未来识脸错觉研究应侧重于研究策略的多样化并为生物特征识别中新模态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此外,同步多感觉刺激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将会对自我新面孔认同训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源性眼跳前的空间注意转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沈模卫  高涛  刘利春  李鹏 《心理学报》2004,36(6):663-670
采用线运动错觉(illusory line motion)测量的单任务范式,以色块为眼跳提示刺激,用三个实验对内源性眼跳前是否存在空间注意转移进行了探讨。实验一要求被试将眼睛跳往提示刺激处,通过对线运动错觉的分析确定该条件下的空间注意转移规律;实验二要求被试在将视线保持在注视点处的条件下判断目标色块是否出现,以探明线运动错觉是否受对目标色块前注意阶段加工的影响;实验三要求被试将眼睛跳往提示刺激的对侧,分析眼跳位置与提示刺激空间方位的一致性对空间注意转移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内源性眼跳前存在注意转移;(2)在视线保持在注视点处的条件下,注意未受对提示刺激前注意加工的引导;(3)眼跳目标位置与提示目标位置的空间一致性对眼跳前空间注意转移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与保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力  朱滢 《心理学报》1998,31(4):374-380
两项实验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产生与保持进行了考察。实验结果表明,关联性记忆错觉接近学过词的回忆水平,但它的产生不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时间变量对关联性记忆错觉的影响不显著。此外,关联性记忆错觉不同于学过的词,在延迟加快时没有系列位置效应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声音诱发闪光错觉效应是典型的视听整合错觉现象, 是指当视觉闪光刺激与间隔100 ms内的听觉声音刺激不等数量呈现时, 被试知觉视觉闪光的数量与听觉声音的数量相等。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被试内差异因素, 也包括视听刺激依赖程度、视听整合的发展和视听刺激知觉敏感性等被试间差异因素。该效应的产生在时程上主要体现在早期加工阶段, 在脑区上主要涉及多处皮层及皮层下相关脑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察注意、奖赏和视听整合方式等认知加工对声音诱发闪光错觉的影响, 同时也应该关注声音诱发闪光错觉对记忆和学习的影响以及结合计算模型和神经科学的手段进一步探讨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两个实验探究肥胖谈论、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自我接纳等因素对大学生身体意象的交互影响。实验1发现肥胖谈论使大学生的身体意象更加消极;女生比男生的身体意象更加消极,且肥胖谈论对女生身体意象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BMI指数高的大学生身体意象更加消极。实验2发现高自我接纳大学生身体意象更积极,且受肥胖谈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小。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意象受生物、心理、社会等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影响,为引导大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发展积极身体意象提供证据与支持。  相似文献   

19.
杨昭宁  王东石  朱婷 《心理科学》2013,36(4):842-847
倾斜恒常性理论是一种新的解释Ponzo错觉的理论,但是似乎存在一些局限。本研究采用调节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四种Ponzo错觉版本在各种条件(视角和水平线段间距)下的错觉量情况,以此来检验倾斜恒常性理论。实验一中,对称Ponzo错觉变异版本在50mm时的错觉量情况和Prinzmetal(2001)的结果相似,但是在85mm和120mm时得到了较多的错觉量,这和倾斜恒常性理论的理论预期不符。实验二对不对称Ponzo错觉的考察得到了和实验一类似的结果,只有50mm时的情形符合倾斜恒常性理论预期。通过以上实验得到水平线间距和视角因素都是产生Ponzo错觉的重要因素,而倾斜恒常性理论过分强调了背景线的倾斜诱导效应,忽略了其他结构因素对Ponzo错觉的影响,所以倾斜恒常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地解释Ponzo错觉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数字再认与词汇再认双作业范式,从笔画、部件、整字层次,考察汉字错觉结合的层次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在汉字词识别中,两个相邻字(词)之间存在笔画、部件或字的互换错误,说明在笔画、部件和字的层次上存在错觉结合。(2)字的错觉结合率最高,其次是部件,笔画最低。(3)汉字词的错觉结合受刺激对的呈现方式、汉字结构和词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