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有理由的真信念的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知识可以定义如下:S知道 P=DfO;S 相信 P;S 有理由相信 P。在这个定义中,如果我们象许多人那样,认为“S有理由相信 P”与“对于 S 来说 P 是显然的”的意义相同,这个定义就是不合适的。因为 E.L.盖梯尔已经证明:除非我们愿意是怀疑论者,否则我们必  相似文献   

2.
蕴涵论题主张,知道蕴涵相信,如果S知道P,那么S必定相信P。然而,迈尔斯-舒尔茨等人关于"不自信的考生"的实验对蕴涵论题提出了挑战。该实验数据证明,在缺乏信念的情况下,受试者也能进行知识归赋。罗斯等人把信念分为正在发生的信念和倾向性信念,认为迈尔斯-舒尔茨等人的数据只能证明知识可能不蕴涵正在发生的信念,而不能证明不蕴涵倾向性信念。穆雷等人通过地球中心主义案例证明,倾向性蕴涵论题也是错误的。巴克沃尔特等人则通过区分厚信念与薄信念,批评了反蕴涵理论,坚持知识蕴涵薄信念。笔者认为,蕴涵理论是知识论中的主流观点,借厚信念与薄信念的区分,可为其作出辩护。  相似文献   

3.
认知命题集合的逻辑构造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三分的认知世界人们拥有信念, 信念即是人们相信的东西。然而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里存在不相信的东西。可以说, 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的“负信念”。人们不相信的东西是人们所“怀疑的”, 认知主体“怀疑”某个命题的认知状态是一种不同于“相信”的认知状态。如果认知主体的认知世界整体只有两种认知模态“相信”和“怀疑”, 那么“相信”和“怀疑”是可以相互定义的。即我们可以定义其中一个如“相信p (Bp)”而得到另外一个“怀疑p (Dp)”———怀疑p等于不相信p: Dp ~Bp。但事实上还存在这样的认知状态: 对于一个命题, 人们既不相信…  相似文献   

4.
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有规范和指导的作用,然而,道德知识面临来自怀疑主义的挑战和传统的来源问题的疑惑,因此,对道德知识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对道德知觉的辩护,进而证明至少有一些道德知识是知觉知识,则可以同时回答怀疑主义的诘难和传统的来源问题的疑惑。基于道德实在论为真、知觉是产生知识的可靠途径以及我们可以持有道德信念这三个前提,我们认为:由于道德知觉可以满足内在和外在两个条件,因而道德知觉是可能的;由于道德知觉可以满足古德曼的知觉知识的标准,即知觉机制产生真信念和在相关的反事实情境中,主体不会产生相同的信念这两个要求,因而,知觉的道德知识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哲学家是否有可能既是怀疑论者,又从事建构性的哲学(文中建构性的哲学是指那种目的在于为知识的进步提供一种建设性的贡献的那种哲学性的理论化,或者那种不是纯粹批判的哲学方法)?本文将论证,休谟和维特根斯坦正是这样的哲学家。他们的怀疑论与他们关于哲学探索的本性和目的的观点是相容的,并且具有从他们的形式相似的怀疑论而来的相似的元哲学。休谟认为,我们最基本的信念并没有奠基于我们的理性之上,而且理性自身也是不可信赖的。例如,他在《人性论》中论述了我们天赋能力的可错性,想象在形成我们的重要信念中的重要作用,我们信念的自…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科学精神都不是信仰的对象。科学与迷信的区别在于"相信"是否需要证明。科学的发展必须靠科学共同体成员之间足够的怀疑。科研经费运作的性质是捐助而不是交易。无论我们多么相信某个科学家也不会认为他提出的新观点不需要验证。如果有人坚持以错误的知识为基础去生产知识,那不仅他生产出来的知识不科学,这种活动也不科学。人们接受某个理论为科学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这个接受能够持续下去只能靠该理论的正确性。科学就是随时吸收正确知识、淘汰错误知识的知识体系,就是寻找正确知识、证明已有知识正确性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7.
我们因相信而存在,但相信一般不能和理性相悖;或者说,我们相信什么需要得到确证或者需要拥有好的理由。在《人类理解论》中,洛克就明白写到:作为我们的义务,如果信念不能基于好的理由得到规范,它就不能赋予任何事物。所以,信念不能和理性相反。那么,何谓确证或者如何拥有好  相似文献   

8.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个时代的著名哲学家都曾从哲学的角度谈过信念,却很少有人从信念的角度来研究哲学。辨明信念与知识的区别与联系对于讨论认识的若干问题无疑是重要的。一、相信与所信相信乃是对命题确定的肯定态度:是按照相信者与自身经验相一致的标准,按照已有的关于“必然”、“确实”以及“真诚”等标准(所有这些标准都被维特根斯坦寓于一个类似神话的“世界图像”之中)所做的确定和肯定。所有我们相信的命题就是我们的“所信”,所信唯有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导原则时才是我们的“信念”。(一)相信 相信与怀疑具有不对称性。相信有两个主要的特色…  相似文献   

9.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①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0.
张桔 《世界哲学》2015,(4):116-124
道德怀疑主义的回溯论证依赖于一个重要前提,即由“是”推出“应当”是逻辑上无效的,而道德自然主义者否认这个前提。马克·内尔森提出了两个反例来试图证明:“是”与“应当”之间不存在逻辑上的鸿沟;我们能够基于由“是”到“应当”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但是,对他的论证的考察表明,即使他的反例成功地证明“是”与“应当”问题的确不是一个逻辑问题,要么由于我们不能确证地相信那些作为前提的事实命题,要么由于我们的确证仍然依赖于某些隐藏的道德预设,因此,我们也不能够用类似的推理来确证我们的道德信念。总之,道德自然主义对道德怀疑主义的批驳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指出,怀疑论用证据是不能被反驳的,其问题无意义。他认为,怀疑论提出了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其根源在于:语言的逻辑被误解了,把逻辑的陈述当做经验的陈述,以为逻辑的东西外在于主体,可以修正,也可以是错误的。怀疑论之门从此打开。其实逻辑构成了我们述说、疑问、思考的东西。我们可以说真假,但逻辑展现在我们所说中,不能被我们以语言做外在说明。逻辑的问题不能从逻辑以外来回答。怀疑中有不怀疑和不可怀疑的东西,否则怀疑就寸步难行。对此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有深入的分析。怀疑论是语言游戏的一个部…  相似文献   

12.
1990年末,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化工学院,上海师大等高校马列部与上海哲学学会联合召开了哲学与社会主义信念理论讨论会。会议就哲学理性在确立信念中的思维功能问题进行了讨论,现将有关论点介绍如下。 一、对“信念”范畴的哲学分析 有的同志认为,信念作为对必然性和确定不移的趋势的认识,是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与情感的统一。在信念中包含着知识,情感,意志与价值四要素。其中对被信念事物的科学认识(知识)是信念得以确立的基本条件,而情感、意志、价值则是信念得以确立的辅助条件,其中价值取向则是辅助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它是情感、意志得以生成的源头。也有的同志不赞成把情感、意志这类非理性因素包括在作为理性范畴的“信念”之中,但都承认,“信念”的确立,既有一个知识的前提,又有一个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王聚 《世界哲学》2020,(1):93-102
当代彻底怀疑论主张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是不可能的。回应怀疑论攻击尤为棘手的地方在于,怀疑论挑战看似以悖论的方式出现并且展现为知识理论内部的一个根深蒂固的矛盾。理想的反怀疑论方案不能仅仅拒绝这一怀疑论论证,还必须消解怀疑论者在认知层面塑造的虚假理想型。以J.奥斯汀(John Austin)和B·斯特劳德(Barry Stroud)关于两种认知评价之关系的争论为基础,借助维特根斯坦对于枢纽命题的讨论并结合当代知识论的最新发展,最终可以消解怀疑论者所塑造的虚假理想型并揭示哲学怀疑论的意义与限度。  相似文献   

14.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指出,知识是加上逻各斯的真信念。这个提法的当代表述为:知识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它满足以下三个条件:A知道P,当且仅当(1)P是真的,(2)A相信P,(3)A有充分的理由R相信P。就条件(3)而言,我们发现柏拉图对什么东西才能够作为理由R作出了很强的限制。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认为,抢劫案是“非目睹不能知的事实”,而审判官“凭耳闻而判决,判决虽确,毕竟非凭知识”。因此,在柏拉图看来,对于审判官而言,关于抢劫案的信念永远也不可能算作知识,知识只能是“仅能被目击证人所知道的事实”。在柏拉图这种出于清教徒式认识论…  相似文献   

15.
有时哲学家们有这样一个愿望:从根本上重新考察现有的被普遍接受了的一些哲学观点、学说和问题。古希腊的怀疑论者(如皮浪、阿尔克西拉伊、卡内亚德等)为批判地考察事物和现象的哲学传统打下了基础。文艺复兴晚期,笛卡儿继承了这一传统,批判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一些神学学说和愚昧无知的偏见。“自然理性的光辉”应当继承确信不疑的才能从而代替在宗教改革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那种充满感情激动和理智混乱的喧嚣噪音。在宗教不容异说的条件下,“怀疑一切”的笛卡儿是难以发表自己的观点的。他的著名的“系统的怀疑方法”是以这一信仰为前提的,即不允许对这一方法的可靠性有任何怀疑。既然断言“无中不能生有”的论  相似文献   

16.
我对尼采的探讨集中在他思想的两个主要特征上。第一、跟苏格拉底一样,尼采不是一个怀疑论者,尽管他对真理的知识持怀疑的态度。确实,和苏格拉底一样,尼采象智者似地进行谈论,似乎知道真理究竟是什么东西。他甚至宣称,他的怀疑主义,把他从虚无主义的泥潭中拉了出来。第二、尼采思想首要地是批判的,这使得他对理性的极端否定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始终不变。尼采的思想是以  相似文献   

17.
人们通常认为,人类学的各种发现对伦理学具有革命性的意味。读过萨姆勒、本尼迪克特和赫斯科维茨的著作的人,大概都不会得出这样一种印象:人们唯一的道德责任就是服从社会,一夫多妻制与一夫一妻制同样好,或者任何伦理判断都不能得到合理证明。当这些人类学者抱怨他们被误解时,他们也不会否认他们的真正意图是向传统的道德观挑战。即便是那些因受到科学训练而对这些普遍流行的观点产生怀疑并谨防哲学上的混乱的人类学家们,也往往认为,对文化的科学研究已逐渐破坏了对任何绝对伦理学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运气与知识是不相容的,因此,在消极的意义上,知识可以被视为排除了运气的真信念。德性知识论提供了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反运气方案,主张知识是出于理智德性的真信念,是一种理智成就或信誉,而不是碰巧为真的信念。然而,许多学者认为德性知识论并不能完全排除运气,因而是失败的,并基于安全性条件发展一种反运气知识论。然而,德性知识论者可以证明德性蕴含安全性,即安全性必须根据主体稳定的认知能力或德性来解释,即德性知识论本身就是一种反运气知识论。  相似文献   

19.
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认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道德概念蕴含着道德的要求与规范性理由之间的必然联系。根据这一概念性主张,一些哲学家发展出一种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道德判断动机内在主义。反对者则通过挑战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来反对这一版本的动机内在主义。然而,拒绝这一概念性主张将导致我们无法解释人们的道德信念的来源,从而让道德语言实践成为不可理解的。只有接受道德理性主义的概念性主张,我们才能对人们如何形成道德信念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意味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去相信这一概念性主张为真,而以实践上的理性为条件的动机内在主义可以得到辩护。  相似文献   

20.
“葛梯尔问题”与知识的条件(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柏拉图开始 ,包括康德在内的西方传统知识论对“知识”的界定是 :知识是合理的(justified)真信念 (belief)。也就是说 ,任何命题知识都包含三个要素 :(1) P是真的 ,(2 )S相信 P,(3) S的信念 P是合理的 (justified)。因此 ,在传统的知识论看来 ,当且仅当以上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时 ,我们才能说“S认识 (know) P”。这就是所谓的“命题知识的三元标准定义”。但 ,自从葛梯尔 (E.L .Gettier)于 196 3年在《分析》杂志上发表了“合理的真信念是不是知识”一文以来 ,这一有关知识的传统看法却“被粉碎了”〔1〕。针对上述的知识三元定义 ,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