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诱发物引发的厌恶情绪是否具有同质性目前存在争论。研究选择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图片为实验材料,以女大学生为被试,考察情绪诱发和适应阶段的主观情绪体验和自主神经活动变化。结果表明,(1)核心厌恶情绪下个体心率下降、心率变异性HF显著升高,在情绪主观体验和生理唤醒上出现适应性反应,表现为随刺激反复出现,厌恶反应减少;(2)道德厌恶下个体心率显著上升,没有出现情绪适应性反应。研究结果支持了核心厌恶和道德厌恶情绪的特异性观点。  相似文献   

2.
金熠  张丹丹  柳昀哲  罗跃嘉 《心理学报》2014,46(11):1682-1690
厌恶作为一种威胁相关情绪有着帮助人们躲避有害刺激的进化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厌恶加工能拥有独特的神经机制, 主要表现为在感觉刺激输入早期起抑制作用。本研究使用高时间分辨率的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作为研究手段, 探究正常被试观看厌恶图片时脑电活动变化。采用视觉搜索范式作为实验任务, 考察不同加工阶段注意资源消耗特点。脑电结果表明, 厌恶加工确实存在独特的加工机制, 表现为皮层活动先抑制后增强。行为结果呈显著交互作用:情绪图呈现时间较短时(0/300 ms), 被试任务表现受负性情绪加工干扰; 情绪图呈现时间较长时(600/900 ms), 被试任务表现不受负性情绪干扰。研究结果支持负性情绪两阶段加工模型, 即厌恶加工也存在先自动化后控制化的两个阶段, 并且在自动化加工完全消失之前存在两种加工进程并存的过度阶段。  相似文献   

3.
厌恶帮助人类避免接触生物病菌、社会道德威胁物。本研究采用“线索—靶”范式考察不同注意资源水平上核心和道德厌恶刺激的认知加工特征。结果发现,核心厌恶刺激诱发的P2波幅显著大于道德厌恶和中性刺激;有效线索下核心厌恶刺激的P3波幅与道德厌恶刺激间差异不显著,而无效线索下核心厌恶刺激的P3波幅显著大于道德厌恶。结果表明两类厌恶刺激在不同注意资源水平上存在加工分离效应,支持了厌恶情绪“异质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神经重用假说认为对词的情绪效应可以不经语义形成而先行产生, 这更有助于人类适应环境。为了检验这一假说, 设计脑电实验和行为实验, 记录被试加工汉语厌恶情绪词和中性词的特征。结果发现, 170 ms左右厌恶词与中性词的ERPs发生分离, 且在枕部出现情绪刺激视觉注意关联的EPN; 厌恶词与中性词N400差异波溯源定位于脑岛附近, 其最大激活点时间窗口开始于380 ms。这表明在情绪词汇的语义分析之前就出现了情绪效应, 结果支持了神经重用假说。  相似文献   

5.
厌恶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情绪之一, 起源于口腔对苦味(有毒)物质的排斥, 常伴有恶心呕吐和远离诱发刺激的强烈愿望, 具有回避潜在疾病威胁的功能。大量动物和人类研究表明, 催产素、孕激素和雌激素不同程度地影响核心厌恶刺激的感知、核心厌恶情绪的产生与表达、条件性厌恶习得和厌恶表情识别。三种激素主要通过作用于五羟色胺、γ-氨基丁酸、乙酰胆碱和谷氨酸等神经递质受体, 调节杏仁核、脑岛、前扣带回、壳核、梨状皮层、额中回等脑区活动, 影响厌恶加工。未来研究应当在准确测量激素水平和控制实验任务难度的基础上, 探究各激素对不同感觉通道厌恶加工的影响, 及其性别的调节作用; 同时结合脑成像技术和动物行为学, 明确各激素影响厌恶加工的神经内分泌机制。  相似文献   

6.
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一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二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三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基于恐惧与厌恶情绪刺激材料界定模糊的问题,实验一在总结前人研究中实验材料方面混淆恐惧和厌恶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法完成了对恐惧与厌恶图片系统初步的搜集、整理工作;实验二通过进一步测评得到了具有良好信度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图片系统,图片系统中的恐惧与厌恶情绪很好的分离,且图片系统中动物、场景、物体三类图片的恐惧、厌恶程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可适用于需要不同种类情绪刺激的具体应用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自杀导致人类死亡的人数与日俱增,然而自杀的心理机制却并不清楚。最近研究发现,厌恶情绪是导致自杀的主要情绪因素,个体因为自身厌恶而走向自杀。厌恶情绪是一种对自己和他人排泄物等反感的基本情绪,促进个体远离毒性和疾病,从而产生“免疫行为”。许多心理问题来自于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厌恶,有自杀行为的个体对自身极其厌恶,说明他们的厌恶情绪出现了问题。如同躯体免疫攻击自身一样,自身厌恶是自杀意念的关键因素,早年创伤是其根源,生活压力和精神疾病也参与厌恶诱发自杀意念。厌恶诱发自杀意念的神经基础与HPA轴和五羟色胺系统有关。未来研究可利用神经影像和电生理等神经科学技术,检验自杀行为的神经机制,探讨厌恶情绪影响自杀行为的心理和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9.
注意瞬脱是指个体在对同一位置出现的多个刺激进行识别时, 如果第二个目标刺激出现在第一个目标刺激之后200~500 ms之间, 那么个体对第二个目标刺激的识别会显著降低的现象。研究表明, 注意瞬脱效应在健康人群中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主要表现在工作记忆、对分心刺激的抑制能力、意向聚焦、情绪状态和人格等方面。近年来, 注意瞬脱的个体差异也在多种神经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重视。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注意瞬脱效应个体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以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程真波  黄宇霞 《心理科学》2013,36(4):822-826
为探究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情绪冲突效应,本实验给被试呈现两种时长(150ms或1500ms)的刺激,令其分别完成对面孔-词Stroop范式中的“面孔任务”和“词任务”。结果发现:只有“面孔任务”中出现Stroop效应,产生情绪冲突,而在“词任务”中未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ms时,情绪词影响情绪面孔加工从而引发个体的情绪冲突,出现Stroop效应;当呈现时间为1500ms时,“面孔任务”中的Stroop效应消失。这提示了呈现时间是影响面孔-词Stroop范式中情绪冲突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Aesthetic and moral evaluations engage appetitive and defensive emotions. While the role played by pleasure in positive aesthetic and moral judgements has been extensively researched,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defensive emotions influence negative aesthetic and moral judgements. Specifically, it is unknown which defensive emotions such judgements tap into, and whether both kinds of judgement share a common emotional root. Here, we investigated how participants' individual sensitivity to disgust, fear, anger and sadness predicted subjective judgements of aesthetic and moral stimuli. Bayesian modelling revealed that participants who were more sensitive to anger and fear found conventional and moral transgressions more wrong. In contrast, participants who were more sensitive to disgust disliked asymmetrical geometric patterns and untidy rooms mor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esthetic and moral evaluations engage multiple defensive emotions, not just disgust, and that they may rely on different defensive emotions as part of their computational mechanism.  相似文献   

12.
Many models of aggression include negatively valenced emotions as common elicitor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Yet, the motivational direction of these emotions is not taken into account. The current work explored whether sensitivity to a negative emotion associated with behavioral avoidance-disgust-will predict lower levels of aggression. Five studies tested the hypothesis that disgust sensitivity predicts less aggression. In Study 1 (N = 92), disgust sensitivity predicted less trait physical and verbal aggression. In Study 2 (N = 268), participants high in disgust sensitivity were less likely to behave aggressively towards a stranger on a reaction-time task. In Study 3 (N = 51), disgust sensitivity was associated with less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inclinations. Study 4 (N = 247) replicated this effect longitudinally. In Study 5 (N = 166), each domain of disgust (i.e., moral, sexual, and pathogen disgust) had a buffering effect on daily aggression when daily experiences activated those specific domains. These results highlight the usefulness of considering the motivational direction of an emotion when examining its influence on aggression.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探索不同类型的道德违反事件的时程加工特点。结果发现,不同类型道德违反事件在P2成分上未出现明显差异。在N2成分上,所有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差异显著,且涉及性的道德违反的波幅大于涉及身体伤害和诚信的道德违反事件。在P300和晚期正成分上,只有涉及性的道德违反事件和中性事件出现差异。结果表明,不同领域的道德违反事件在早期阶段可能存有共同的加工机制,而在后期的加工阶段中开始出现分离趋势。  相似文献   

14.
采用修订后的oddball范式,结合ERP技术考察女性与男性在加工中性新异刺激时的差异。ERP结果表明,在早期已经出现新异性效应。在300-500ms内,新异刺激在男性和女性被试中都比标准刺激诱发了更大的LPC。在500-700ms内,新异刺激仅在女性被试中比标准刺激诱发更大的LPC,在男性被试中没有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男性和女性都对中性新异刺激表现出加工偏向,但是女性对其加工的时间比男性更长。这可能与女性容易对显著性(salient)的刺激进行沉思(rumination)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个体情绪加工具有其生物基础,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情绪刺激加工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然而,以往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负性情绪的加工差异。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学生被试20名采用图片感知范式(Picture Perception Paradigm)探讨个体在加工社会性和非社会性正性情绪刺激的脑电位活动差异。研究发现:(1)在P1成分上,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要显著大于中性图片。(2)在N2成分上,正性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波幅要显著大于正性非社会情绪图片(3)在早期时间窗中,由正性社会情绪图片与非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LPP波幅差异不显著。在中期时间窗中,正性社会情绪图片与非社会情绪图片的LPP波幅差异显著。晚期时间窗中,正性社会情绪图片诱发的LPP波幅显著大于正性非社会情绪图片。由此,相对于非社会性请刺激来说,正性社会情绪刺激在加工上可能占据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