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个体的共情能力缺陷可能导致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障碍, 因此有必要对ASD个体的共情能力进行干预。有研究者主张应该对ASD个体的共情缺陷进行直接干预, 由此衍生了共情“补短”法, 主要包括心理理论的干预、观点采择的干预、面部表情认知的干预等几种方法。另有一些研究者认为虽然ASD个体存在共情缺陷, 但他们同时也具备系统化能力优势, 应该通过ASD个体的优势能力来改善其共情能力, 由此衍生了共情“扬长”法, 主要包括乐高治疗、严肃游戏干预、基于系统化理论的孤岛能力辅助干预等几种方法。每种方法都存在优点和不足。最后就目前ASD个体共情干预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2.
共情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 并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心理过程。共情包括情感共情和认知共情两个独立成分。情感共情的神经网络包括前脑岛(AI)、前扣带回(ACC)以及镜像神经系统(MNS), 认知共情的核心脑区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共情的神经网络在个体发展中逐渐成熟并受到认知评价的调节。另外, 催产素和催产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共情密切联系。未来应该深入研究躯体感觉皮质在疼痛共情中的作用, 共情和亲身情感体验的神经网络的区别, 开展催产素改善共情缺陷个体的干预研究, 采用脑成像基因技术研究基因多态性与共情神经网络的关系以及提高共情研究范式的生态效度。  相似文献   

3.
积极共情指个体对他人积极情绪状态的理解和间接分享过程。虽然它与消极共情在产生过程中都依赖于镜像神经系统和心理理论系统的活动, 但是两者在产生难度上不同。对于积极共情情感如何在大脑中表征的, 不同的研究者观点各异:一些认为与消极共情一致, 都集中在脑岛及其相关脑区; 而另一些则认为是大脑的愉悦系统。关于积极共情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共情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方面。今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积极共情在产生机制和情感表征上的特点, 拓展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展开对特质积极共情神经基础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刻板印象是人际交往间产生偏见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一直致力于如何从根源上减少甚至消除刻板印象。关于刻板印象的可控性,传统观点认为“自动过程是固定的和不可避免”, 而修正观点则认为“自动过程是有条件的”。迄今为止, 相关实证研究已揭示出一些消除刻板印象的有效干预策略, 归结起来, 主要有训练策略、意识性抑制策略、熟悉性策略和树立无偏见信念策略。现有的干预研究从实证角度支持了刻板印象的可控性理论。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从策略的推广性、有效性和作用机制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5.
共情是社会认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维系积极社会关系的社会动机因素。近年来,脑成像技术的发展为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共情的"表征共享"基础、共情的镜像神经元特征、共情调节的早期、晚期评价模型、共情的调节因素以及特殊个体的共情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表明共情的特点包括自动化与情境依赖性。但是, 有关共情的理论模型与潜在神经机制仍存有争议。为更好地适应现实需求, 研究重点从共情的结构和功能角度逐渐向塑造和调节共情发展。近年来, 有研究者提出自上而下的心理过程与共情调节有关, 特别是共情的目标表征形式, 以及目标的价值权衡。因此, 考虑到共情的目标导向性对于共情的内部构建与外部表现形式的影响, 建议未来研究考虑从自上而下视角考察共情的可调节性。  相似文献   

7.
旨在探讨舞动治疗对于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的效果,为辅导员缓解职业倦怠提供方法和依据。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从三所高校中抽取60名辅导员进行研究,分为两组,通过舞动治疗与普通系列讲座两种方式,并前后对照探讨舞动治疗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采用前后测对照组实验组实验法,使用问卷对60名辅导员进行调查研究。问卷共包括两部分,分别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GS)。结果显示舞动治疗后职业倦怠的情绪耗竭和玩世不恭维度得分显著下降,成就感得分显著上升,自我效能感显著提升;系列讲座后职业倦怠的玩世不恭和成就感得分没有变化,情绪耗竭得分明显增加,自我效能感没有改善。由此可以看出舞动治疗可以改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状况。  相似文献   

8.
探索能够提高护生共情能力的干预模式,为改善护生的沟通技能提供参考.以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专用版(JSPE NS)为研究工具,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方法抽取8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3名.两组学生均参加正常的人文课程学习,干预组还接受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86名学生完成了研究.干预组的共情得分高于对照组(P<0.001),干预组女生的共情得分从干预前107.42提高到119.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干预效果对于男生并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生与女生具有不同的共情特点,女生的干预效果要优于男生.培训课程的学习对提高护生的共情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同胞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更能促进彼此共情的发展。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行,同胞共情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同胞的视角下总结了同胞共情的共性特点和特异性特点,从个体、同胞、家庭三个维度阐述了同胞共情的影响因素。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注重文化,回归本土研究;加强双向机制研究,夯实理论框架;重视干预性研究,探索提升同胞共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情是发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恰当地共情不仅可以提高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几率,还可以有效抑制攻击行为。以往研究者大多从静态的角度对共情的定义、结构和机制等进行探讨,然而,共情作为一种心理过程,以动态的观点阐述其内部机制对于探讨共情的本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首先回顾了以往研究者的共情定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共情进行了界定;之后在对共情相关的理论或模型评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共情的动态模型,并结合以往的研究对动态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是总结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共情是指个体对他人情绪和想法的感受及理解。近年来关于共情神经机制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多集中在情感共情、认知共情、生理性疼痛共情等方面,而对社会痛共情、积极共情和不对称共情反应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由于研究范式及个体差异等原因,研究结果之间也充满着争议。未来研究可以设计更具生态效度的共情研究范式、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共情的神经机制研究、从神经机制角度探讨不同共情能力个体的特点及共情反应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巍  汪寅 《心理科学》2015,(1):237-242
镜像神经元作为近二十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内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掀起了一场"理解社会行为的革命"。然而,通过系统考察镜像神经元最初的操作性定义、基本功能及其实验证据,发现许多研究者对于镜像神经元的定义存在误解,人类脑中是否存在镜像神经元及其功能依然是当前学术界的争议焦点。迄今仍然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镜像神经元(或系统)就是动作理解、动作模仿、共情以及读心的直接神经机制。因此,将镜像神经元视为"认知科学的圣杯"的主张是一种落后的模块论意识形态,只能催生新的"神经神话"。  相似文献   

13.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是一种广泛发展障碍, 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和非言语交流缺陷、兴趣狭窄和行为刻板等为主要临床特征。对ASD的准确诊断是早期干预的关键, 也对患者的康复及其家庭幸福产生积极作用。日渐增长的发病率促进了对早期识别、诊断评估、以事实为基础干预的重视。在探索药物治疗ASD的基础上, 中国传统医学方法, 尤其是“靳三针”治疗ASD获得越来越多的实证支持。可以根据Simpson等人(2005)提出的指标体系对各种干预和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今后研究将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视角, 尤其是将眼动技术与ERP、fMRI相结合, 探索ASD的核心症状表征以及各亚类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共情是准确理解他人情绪与行为的情感倾向,它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纽带。共情作为人际互动过程中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已经受到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文章从共情的概念、成分、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毕生发展与性别差异、共情的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对共情进行了综合论述,以期读者能够对共情有全面了解。  相似文献   

15.
情境对共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情指的是个体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共享并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的倾向, 包括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两种成分。现实生活中的共情总是发生在一定的具体情境中, 受到情境因素的影响。其中, 情境的公开性或私密性、意义性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共情的产生或共情反应的强烈程度。共情对象在特定情境中与共情主体之间的群际关系、人际关系等也是重要的情境因素, 共情主体对于和自己属于同一群体或拥有较亲密人际关系的他人更容易产生共情。情境对共情的影响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式实现。有关情境对共情的影响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然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未来的研究需要在情境因素的内涵上进行深入挖掘, 从认知加工的角度对情境影响共情的机制做更为细致、微观地解析, 还可以从共情主体的视角明确个体差异如何调节了情境对共情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构建人性化医疗的基础,面对当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困境,探索如何应对困境中的医患关系迫在眉睫.共情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阐述了人际互动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站在对方立场上的思考方式.临床实践中医务人员存在共情缺陷,如易产生共情疲劳、缺乏倾听、缺少尊重等,通过心理学干预技术提高其临床共情能力有利于减少共情缺陷、避免医疗纠纷、协调医患关系.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助于推进新的合作型医患关系的建设,尤其适合于临床一线的医务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共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也是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主题。共情能促使个体产生亲社会行为并维持和谐的社会秩序(Hoffinan,2001),因此对他人准确地共情就显得十分重要。共情鸿沟作为影响共情准确性和情感预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对共情鸿沟影响因素与机制的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如何消除共情鸿沟,使个体在评估他人感受时更加准确,从而引发更多的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依次介绍了共情鸿沟的内涵、共情鸿沟的种类、共情鸿沟的研究方法、共情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内在机制,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展望,希望能为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  相似文献   

18.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ASD)个体的社会性功能存在严重缺陷。研究者曾认为共情能力的损害是ASD的核心因素,但实证研究发现ASD个体倾向于在任务复杂或内隐的实验条件下共情受损,而在任务简单或外显的条件下则倾向于共情完整。这可能与他们难以自发、主动地注意并加工社会信息有关。心灵盲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共情失衡假设、SOME模型等理论假设,以及碎镜理论、社会脑理论等神经机制对ASD个体的共情特点进行了解释和分析。最后就该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9.
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华  范翠英  平凡  郑璐璐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0):1527-1533
从动机的角度理解网络游戏日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网络游戏动机的研究主要包括:(1)网络游戏动机的种类。在诸多游戏动机中, 乐趣是研究者最为关注的, 其次包括沉醉、社交、逃避、好奇和竞争等。(2)网络游戏动机的影响因素, 包括人格和网络游戏中的社会和个人互动等。(3)动机对网络游戏意向和行为的影响, 这些动机包括乐趣、社交和成就等。(4)网络游戏动机的影响机制, 包括网络游戏动机的中介作用、网络游戏动机与网络游戏行为意向之间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未来的研究应当关注网络游戏动机种类的分化与整合, 重视从发展心理学、动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情绪的角度来探讨网络游戏的动机。  相似文献   

20.
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非自杀性自伤已经被一些临床案例证实疗效显著,与其他传统的心理治疗相比,接纳承诺疗法的干预效果更加持久。首先分析了非自杀性自伤基本含义以及各类特征,从心理动机的角度简要说明了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原因,再结合接纳承诺疗法的心理病理模型及治疗模型,阐述了接纳承诺疗法是通过提高个体心理灵活性减少非自杀性自伤发生的的理论依据与治疗过程,最后梳理了近年来国外学者通过接纳承诺疗法干预非自杀性自伤的实证研究及效果,为其他研究者实践该疗法治疗非自杀性自伤提供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