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员工睡眠剥夺作为企业组织普遍忽视的话题,引发出的社会困境却愈加突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员工需要在睡眠不足情况下继续工作,这种由个体睡眠时间不足而引起自身功能减弱的状态,不仅会损害到员工的心理状态与行为绩效,还会影响到组织的效能与管理实践。通过回顾相关研究,阐释了组织管理情境下睡眠剥夺的内涵、测量、基本理论框架与机制,总结了影响员工睡眠剥夺损耗的具体因素及其在个体、领导与团队等多层面的一系列后效结果,并归纳出组织睡眠管理的预防与缓解对策,最终提出从概念类型、前因条件、过程机制、研究方法与研究层面中展开未来研究。  相似文献   

2.
以往研究发现宗教信仰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据此研究者提出“信仰-亲社会假设”试图证实两者的因果关系。本文主要从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及心理机制三个方面对信仰影响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和评述。在研究早期, 研究者主要考察宗教信仰的归属身份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而近年来, 研究者则越来越关注信仰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信仰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受到信仰程度、文化背景、信仰认知和信仰取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有效控制宗教信仰身份对亲社会测量的影响, 明确宗教信仰的操作性定义并改进相关的测量指标, 关注精神性的作用机制、“信仰-亲社会假设”的跨文化效应以及信仰概念对非宗教信仰群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睡眠作为人类恢复和储存资源的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得到组织行为领域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研究热点。睡眠质量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既包含与睡眠相关的定量成分,也包含个体对睡眠状况的主观评价。目前,研究发现,个体特征(年龄、个人家庭和情感特质)和工作特征(工作要求、控制和支持)可有效预测员工的睡眠质量,而睡眠质量又会影响员工的工作安全、身心健康、情感态度、工作绩效和道德行为。自我损耗理论是解释睡眠影响工作态度、行为的核心理论机制。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推进:从人与环境交互挖掘员工睡眠的影响因素,从恢复体验视角探索睡眠影响工作的边界条件,以及对比睡眠质量和数量的差异化影响效果。  相似文献   

4.
睡眠限制已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们普遍面临的问题, 其对个体身心机能的影响备受研究者关注。众多研究表明, 睡眠限制会对注意功能、执行功能和长时记忆等不同认知领域的心理加工产生差异化影响, 且影响程度与任务类型、睡眠限制的严重程度、年龄和性别等因素相关。研究者们提出了4种主要的作用假说:唤醒假说、注意控制假说、警觉性假说以及前额皮层易感性假说。未来研究需要从关注个体间差异、使用动脉自旋标记灌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及重视轻度睡眠限制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深化和扩展。  相似文献   

5.
赵祁  李锋 《心理科学进展》2016,(11):1677-1689
随着工作团队的广泛应用,团队有效性已成为研究者与管理者关注的焦点。团队领导作为影响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其作用机制得到研究者的日益关注。虽然团队领导的多层特征与中介机制已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但多层交互作用机制的实证探讨还较少;领导测量的情境性尚未得到充分关注。本研究在双通道团队变革型领导模型和社会认同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团队、个体各自独立水平与两者交互层面的团队变革型领导作用机制模型。研究将在开发双通道团队变革型领导行为的情景判断测验基础上;通过企业问卷调查分阶段收集多源数据,整合多层结构方程与多层线性模型的数据分析,验证假设中的团队层面变量(团队聚焦变革型领导、关系认同、集体认同)与个体层面变量(个体聚焦变革型领导、领导成员交换、领导导向关系认同)之间的交互关系与边界条件,及对有效性的影响。研究结果一方面可拓展现有的团队领导理论,另一方面可为团队领导选拔等实践应用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社会阻抑是指长期的、蓄意地妨碍个体积极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持,影响个体在工作上的成功及良好名誉的行为.文章在介绍社会阻抑概念和测量的基础上,综述了社会阻抑在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等个人层面和组织氛围层面的消极影响;接着阐明了个体对社会阻抑行为的实施和反应一方面受到人格、认知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情境、社会支持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需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阻抑概念、测量、研究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王琰  陈浩 《心理科学进展》2017,(6):1077-1092
从情绪波动到文明兴衰,研究者愈来愈意识到大气现象对人类的重要影响。气象心理学涵盖天气和气候这两大类大气现象作用于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乃至文化特征的各种研究。在个体心理层面,温度、湿度、日照等气象因素会影响个体情绪、工作记忆和认知能力。在个体行为层面,人际亲和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也会被天气左右。在群体和文化层面,从长程上考察,气温和降水量与多尺度人类群体冲突爆发密切相关;气候冷暖和资源多寡也会共同形塑当地族群的文化心理行为特征。人类世界始终嵌入于天气和气候等宏观生态环境中并受其影响,气象心理学应当在心理学研究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反馈寻求行为是指个体积极主动地向上级或其他个体寻求与自身绩效、角色定位和工作目标等相关的反馈信息。研究者系统的梳理了反馈寻求行为的概念界定、测量方式、影响因素及实施效果,强化了中国本土文化的权变作用。未来研究应继续完善反馈寻求行为的概念,开发符合时代特征的测量工具,拓展研究层次,并结合中国特殊的组织情境,对反馈寻求行为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彭坚  王震  侯楠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2):370-380
上下级匹配, 作为影响领导-下属良性互动的关键因素, 近几年逐渐成为组织管理研究中的前沿话题。上下级匹配是指领导和下属在心理或行为特征方面的契合度, 包括一致性匹配和互补性匹配两种类型, 其测量方式也涉及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从现有文献来看, 研究者主要考察了领导-下属在人格特质、社会认知、心理状态、工作行为和关系因素等方面的匹配效应, 涉及心理过程和互动过程两大中介机制, 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两大调节机制。未来研究可以关注传统性、面子意识等本土心理特征的匹配效应, 或者对现有的中介、调节机制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0.
频发的道德丑闻和管理渎职现象使真实型领导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基于近十年来国、内外重要理论文章和67项实证文章, 本文对真实型领导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与评析。总体来看, 研究者主要从特质/行为视角和过程视角界定真实型领导。真实型领导的测量已有标准化工具, 并在测量主体和方式上呈现多样化趋势。真实型领导受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影响, 也会通过积极组织行为学、社会学习、社会认定和社会交换机制对个体、团队和组织产生积极影响。未来研究应深入讨论真实型领导的概念、结构和测量问题, 对其影响因素、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做进一步探索, 并适时进行跨文化和本土化考察。  相似文献   

11.
出勤主义行为是指在生病时依然坚持工作的行为。工作场所的出勤主义行为不仅危害员工的个人健康,还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支出。近年来,出勤主义行为逐渐引起管理者的重视,并得到越来越多管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者的关注。总结以往研究,对出勤主义行为的概念界定和测量方法进行了概述,从个人因素、工作相关因素、组织层面因素和团队层面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出勤主义行为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了出勤主义行为对个人健康、工作方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最后,对出勤主义行为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无手机恐惧是一种由手机不在身边或无法使用手机所诱发的情境性焦虑。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了无手机恐惧的普遍存在。相关理论从错失恐惧、手机依恋和自我扩展等视角解释了无手机恐惧发生的原因。综述以往的实证研究发现,无手机恐惧的发生会受到个体特征(人口学变量、人格特质等)和手机使用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无手机恐惧会对个体的认知与学业表现、问题性手机使用行为、压力感、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睡眠等多方面产生消极影响。未来研究应厘清和完善无手机恐惧的结构与测量工具,拓展无手机恐惧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进一步探讨无手机恐惧的影响因素、后效及作用机制,并加强对无手机恐惧的干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从心理学视角对人生目标予以研究非常重要。目前, 对此的一系列研究进展显示:在概念上, 尽管不同研究者对人生目标的认识存在差异, 但却一致同意它是一种能持续地赋予人生以方向和意义的动机性概念; 在对人生目标的测量上, 主要关注于“人生目标感”的高低程度及人生目标的内容两方面; 对人生目标功能的研究显示, 高人生目标感与更好的压力应对、健康行为及身心状态相联系, 但不同内容类型的人生目标是否存在功能差异尚需探讨; 在影响因素上, 影响人生目标感高低和人生目标内容的因素十分复杂, 大体可划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两类。进一步的研究需继续澄清概念、完善测量体系并系统化相关研究, 并应考虑相关文化差异问题, 以更好服务于人生目标的培育工作。  相似文献   

14.
阴谋论最初非心理学术语,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渐渐进入心理学研究者的视野。在心理学的研究视角下,阴谋论被视为个体对将重大事件解释为有组织的密谋行动这类说法的接受与相信。研究者开发了阴谋论的测量工具,包括具体和一般层面的阴谋论问卷。对于阴谋论影响因素的探讨发现阴谋论与随和性、开放性、直觉思维、秩序需求等人格、认知、动机因素密切相关。且大量研究还探讨了阴谋论的影响后效,发现其会对个体在政治、健康、环保等层面的行为产生影响。未来研究者应加强对阴谋论的实验研究;且应逐步在国内开展研究,以探讨中国人阴谋论倾向的特殊成因;最后应积极探索阴谋论的干预策略,这将会给培养国民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5.
刘晓婷  张丽锦  张宁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1):1875-1886
睡眠质量影响个体冒险行为已得到许多研究的验证和支持。睡眠缺失既影响大脑前额叶功能的完整性, 也影响杏仁核、纹状体等脑区的激活, 从而降低了个体对危险的知觉和对损失的敏感, 导致冒险意愿和冒险行为增加。已往相关研究多以成人群体为研究对象, 且忽略了个体特质与所处社会环境在睡眠质量与冒险行为关系中的交互影响。由于青少年期睡眠不足和高冒险行为普遍存在, 未来研究应对青少年睡眠质量与冒险行为的关系及其中的影响作用机制, 尤其是神经机制给予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6.
团队信任既包括团队成员之间个体层面的人际信任,也包括团队成员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团队层面的信任.团队层面影响团队信任的因素包括团队特征、团队运行过程、团队沟通与冲突,以及团队领导者特征等,并且团队信任直接或间接(通过一些中介和调节变量)对团队效能产生影响.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团队信任的测量问题、跨层次的借鉴与整...  相似文献   

17.
在系统回顾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内涵、维度与测量的基础上, 从家庭与个体方面厘清大学生社会网络的影响因素, 其中个体因素可进一步划分为人口统计学特征、内隐特质以及外显行为方式等因素; 同时, 基于影响效果的时空特点, 从近端与远端两个视角概括了大学生社会网络对其校内态度、行为以及毕业后就业、创业影响的过程机制。未来可以从大学生社会网络维护策略、网络动态性演变等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  相似文献   

18.
积极心理资本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关注,它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一种能够被有效开发和管理,并能够对个体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的核心积极心理要素。在以往研究中,研究者提出了积极心理资本的四维结构说、三维结构说和多维结构说,并据此开发了相应的测量工具。在后果变量方面,主要探讨的是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态度、工作行为、工作绩效、幸福感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自身也是一个重要的中介与调节变量,而PCI干预模型可有效提高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今后研究的重点包括研究对象与内容的拓宽、研究方法的改进与完善以及本土化和跨文化研究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9.
成年期的依恋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恋和探索是依恋理论中密切相关且最重要的两种行为系统,但后者受到的关注程度相对较少。在成人依恋研究的推动下,已有相当的研究者关注到成人期的探索活动,他们的研究视野扩展到各种领域,包括工作、闲暇、学业、成就动机等,既考察了探索过程的情感与体验、信息加工,也考察了探索的结果层面。该文就已有研究的理论背景、方法和成果进行了概述,并对成年期探索的界定、评估手段以及自我报告类的成人依恋测量工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睡眠剥夺是指由于环境或自身原因无法满足正常睡眠时间的情况。大量实证研究发现, 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在风险决策中更倾向于风险寻求, 同时也有研究表明睡眠剥夺会导致个体风险规避, 而目前尚无统一结论。睡眠剥夺从风险感知、风险容忍、风险决策策略三个方面影响了风险决策, 其心理机制可由认知和情绪双路径模型进行解释, 且脑神经生理学研究也提供了相关证据。未来的研究应该进一步关注:(1)现实工作生活中的睡眠不足对风险决策的影响; (2)睡眠剥夺影响风险决策的理论模型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