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普遍存在于员工的家庭生活中,带来了一系列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使用日记法对88个员工连续5天的日记调查发现:(1)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对员工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影响;(2)心理脱离在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和员工生活满意度之间有中介作用;(3)使用手机的动机在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与员工心理脱离之间有调节作用。研究结果启示管理者可以提高员工的心理脱离水平和自主动机,从而降低非工作时间使用手机工作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工作性通信工具使用(W_ICTs)是一种新兴的工作行为,指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使用通信工具处理工作。为帮助组织和个人从整体上了解W_ICTs对员工生活的影响并对其进行管理,以278对配对调查数据为样本,基于溢出?交叉效应视角探讨了 W_I C Ts 与双职工夫妻幸福感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丈夫和妻子的W_I C Ts均可通过加剧个体的工作→家庭冲突、诱发夫妻之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降低双方的幸福感,同时也可通过促进个体的工作→家庭增益、抑制夫妻之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提升双方的幸福感;但整体而言,妻子的 W_ICTs会显著降低夫妻双方的幸福感,而丈夫的 W_ICTs不会显著影响夫妻双方的幸福感。研究提示,组织在进行 W_I C Ts管理时,应充分考虑其对女性员工的负向影响;就员工个体而言,男性和女性均可通过加强与配偶的沟通,减少夫妻间的社会阻抑行为,进而预防 W_I C Ts 的不良影响,促进W_I C Ts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期的社会适应不仅关系个体在青少年期的健康发展,也对其在青年以及成年期的适应具有深远影响。我们提出了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领域-功能理论模型,并将保护性与危险性因素的概念引入社会适应的研究中,对我国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现状,以及青少年生活中的主要个体与环境因素对其社会适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探讨,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综述了我们在该领域取得的的主要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心理分离指的是个体在非工作时间里从工作中分离出来,个体不仅身体上远离工作场所,精神上也摆脱掉工作的事情,对员工工作压力的恢复过程非常关键。首先,文本概述了心理分离的概念及其进展;其次,论述了心理分离研究现状;最后,阐述了心理分离的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工作-家庭平衡满意度(SWFB)这一新兴构念正日益受到学界关注,信息时代下的新工作特征——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SWFB已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基于工作-家庭边界理论,探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对SWFB的影响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了237份配对样本数据,结果表明: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负向预测SWFB,心理脱离中介了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SWFB间关系;工作-家庭中心性调节了心理脱离在非工作时间连通行为与SWFB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是员工在非工作时间从行动上避免去做工作相关的事情,并在心理上不去想工作相关的事务。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理论包括资源保存理论、穆斯(Moos R.H.)的社会环境理论和工作-家庭边界理论。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受个体与情境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人格特质、工作压力源、现代信息技术等。在当前工作与非工作边界渗透背景下,未来研究需要在从工作中的心理解脱的综合驱动因素、影响效应和边界条件及跨文化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71名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调查,探讨了组织分割供给与工作情绪衰竭的关系,以及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非工作冲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1)组织分割供给不仅可以通过工作→非工作冲突的中介作用负向影响工作情绪衰竭;(2)还可以通过依次影响工作心理脱离和工作→非工作冲突进而负向影响工作情绪衰竭。因此,组织分割供给对个体的非工作角色和工作角色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关系模型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至家庭研究领域,并在多种家庭关系的研究中加以应用和拓展.在该领域中,社会关系模型主要采用循环设计,将变异分解为个体水平、关系水平和家庭水平的效应,也可以分析个体水平和关系水平的互惠效应,代际内部和代际之间的互惠效应,以及家庭成员的相似性等问题;其数据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单个家庭效应值的计算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方法两种.今后的研究可以在体现家庭关系的复杂性、三人家庭数据的处理、各效应的外部效度指标以及缺失值的处理等方面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9.
家庭支持是帮助个体应对工作和生活领域的多重角色需求,维持工作-生活平衡的关键资源。在工作-家庭平衡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引入工作-生活平衡理念,对家庭支持概念的内涵进行拓展,探索了家庭支持的维度结构,并梳理了家庭支持对个体维持工作-生活平衡的积极作用。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线上“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58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越低。(2)自尊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会引发个体自尊下降,进一步降低主观幸福感。(3)依恋焦虑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自尊之间有调节效应,当依恋焦虑水平较低时,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对自尊的削弱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1.
时间标记是指日常生活中所有突出的独特性事件。个体在经历当下的时间标记或期待未来的时间标记时, 其追求目标的动机水平得到提高, 并表现出更多的目标相关行为, 即时间标记具有一种动力效应。时间标记可能增加了个体对不同时间自我之间的分离感, 继而通过自我效能感、保持一致的自我形象、损失规避及缩小差距等心理过程提高追求目标的动机。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时间标记在动力效应中的角色定位及动力效应的持续时间、探究时间标记动力效应的普适性、检验可能的心理机制并在实践领域开展时间标记助推行为决策的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主观群体动力学模型(subjective group dynamics, SGD)探讨群际背景中个体的群体评价与群体成员评价的关系, 针对群际偏见、分化评估和分化接纳意识(awareness of differential inclusion, ADI)三个核心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提出并验证了一系列理论假设。SGD的理论基础包括社会认同理论、复杂性–极端性假设和态度极化模型、“白乌鸦效应”和个体对人知觉的发展。SGD模型的研究结果深化了群内偏好研究, 支持了社会领域理论, 并从群体机制角度为同伴拒斥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解释了群体同质性效应并修正了认知发展理论。该领域的发展需要从跨文化检验模型、完善模型结构、研究它与其他变量的关系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领导预期下属非工作时间随时保持联系、并且及时回复工作信息已成为当下数字经济时代中的职场新常态。文章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构建领导非工作时间电子通信预期(After-hour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expectations, AECE)影响下属工作绩效的多路径模型。通过实验研究, 以及多时点、多来源的问卷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1)在资源获益路径, 领导AECE会通过增强下属组织自尊, 提升工作绩效; (2)在资源损耗路径, 领导AECE会增加下属的压力感知; (3)在资源威胁路径, 领导AECE会引发下属的名声担忧, 进而降低工作绩效; (4)自我领导调节资源威胁路径, 即当下属自我领导水平较高时, 领导AECE通过名声担忧降低工作绩效的间接效应被削弱。整合的理论框架为解释领导AECE对下属工作绩效的复杂影响提供更全面的解释, 这不仅丰富了AECE相关文献, 拓展了资源保存理论在数字经济管理背景下的应用, 同时也为“随时待命”这一职场新常态提供管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工作与家庭冲突是指个体的工作和家庭角色压力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包括工作影响家庭、家庭影响工作两个方面。工作与家庭冲突对个体、家庭和组织都会造成消极影响。本文从交叉传递效应的视角,系统地回顾与总结工作与家庭冲突方面的研究,以动态的角度阐述压力在配偶之间的交叉传递,并介绍了最新的“溢出-交叉传递效应”模型的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包括国内研究应重视的研究问题。  相似文献   

15.
文章回顾了锚定效应研究中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的相关文献,认为选择易得性模型理论能够很好地解释锚定效应的发生机制。同时,通过回顾决策认知领域的最新研究观点——量子模型,包括从只利用量子论空间性质到使用薛定谔方程的两种表述,阐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趋势。并通过为锚定效应建立量子模型(个体层面和两人层面),拓展了锚定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家庭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四势力”,将个体置于关系之中去考察其心理问题,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治疗方法。该疗法的研究与实践很快渗透到心身疾病,成瘾、抑郁、强迫、精神分裂症等许多领域,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自我监控是与人际互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在群体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自我监控不仅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质量,同时也作用于群体内部的互动;并且,自我监控的作用可能随着群体的发展而发生动态变化。为探究上述设想,本研究针对32个大学新生寝室进行了一学期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在个体层面,个体自我监控水平促进群体成员对该个体的积极情感,并进而间接促进其在群体中的地位获取(个体地位和友谊网络中心度);在群体层面,群体自我监控水平促进群体成员间的凝聚力,并进而间接促进群体在合作中的绩效表现。此外,个体自我监控水平对他人积极情感的影响存在时间效应,具体而言,其正向效应随着群体发展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本研究揭示了自我监控对于个体和群体发生影响的机理,对于自我监控理论以及地位等相关领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工作恢复是指工作中精力消耗之后,个体生理和心理状态的恢复过程。工作恢复是个体补充消耗的生理和心理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可用努力—工作恢复模型和资源保存理论加以解释。目前工作恢复研究多采用自我报告的日记研究法,探索心理剥离、放松、掌握经验和控制等工作恢复的心理过程,考察休整、非工作活动、员工所处社会环境等工作恢复的前因变量,并检验工作恢复对幸福感、健康、工作表现等结果变量的正向预测作用。研究表明,工作恢复有助于个体保持积极情感、提高工作业绩。今后需在工作恢复的测量指标和研究方法等方面改进研究设计,并在工作恢复的作用机制及干预等方面着力拓宽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刘馨元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6,39(2):279-284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时间关注特征对空间-时间反应编码联合效应的影响。采用时间关注点量表将有效被试分为关注过去组和关注未来组,进行反应区分实验。实验代表过去或未来的时间词作为启动刺激,要求被试判断的目标刺激是随后出现在屏幕左或右侧的圆点。结果发现,关注过去的个体对“左/过去词”的反应更快,关注未来的个体对“右/未来词”反应更快。表明时间关注点影响人们的空间-时间联合编码效应,不同的时间关注点产生人们对于过去和未来时间在注意分配上的差异,从而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表征方式,在“左-右”水平轴上验证了时间关注点假设。  相似文献   

20.
工作卷入研究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作卷入的研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从复杂、泛化的多因素的概念与结构发展到简单、内化的单因素的概念与结构;从理论上关注个体评价过程到重视个体--环境相匹配的观点;从工作场所的卷入研究到非工作场所的卷入度研究;以及从原来的只有在美国的研究扩展到开始关注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最后,文章还对今后研究的热点与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