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活动范畴是皮亚杰赖以建立动态体系的关键,也是皮亚杰理论中最复杂、最不易把握的环节之一。国内的许多学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中肯的评价。 1、对活动范畴的理解如果从总体上分类,对活动范畴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意见认为,在皮亚杰看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主张的实践只能说明高级水平的认识,不能说明认识的原始发生。而他所说的活动是比实践更为原始、宽泛的认识发生和发展的起点与源头。这种活动是指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其内容十分广泛,它不仅包括人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包括本能的活动,不仅包括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的活动,也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强制引起的活动。就其作用  相似文献   

2.
让·皮亚杰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早年接受生物学方面的训练,继而对认识论和逻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921年起,他便长期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自已独具特色的“发生认识论”。 按照皮亚杰本人的说法,“这种认识论是自然主义的,但又不是实证主义的;这种认识论引起我们对主体活动的注意,但又不流于唯心论;这种认识论同样地以客体作为自己的依  相似文献   

3.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4.
这篇文章重点评述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建构学说,对于进一步了解和研究皮亚杰的认识论思想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文中涉及到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重要的认识论问题。比如,在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中,究竟有没有一个认识结构(或称“图式”、“模式”)的问题?主体和客体同思维和存在到底是什么关系?怎样具体而不空洞地理解认识的社会性?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和独立思考,作出我们自己的科学回答。  相似文献   

5.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在认识过程中,主体的生理、心理等各种因素必然要发生各自的作用。研究这些因素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影响,是认识论的不容忽视的任务。本文试探讨“意志”对主体认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一、适应与图式。人类智慧活动的本质是什么?这是认识论也是心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皮亚杰指出,就其本身而言,智慧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变客体的结构性动作,即所谓运算;就其外部功能而言,智慧活动的目的在于取得主体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从而达到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他强调说明,人对环境的适应是一种高度发展的能动适应,“人的认识本质上是能动的……认识就是转变实在”;所谓能动即指主体以物质动作或者运用符号以精神动作转变客体,只有改变客体才能认识客体,只有改变环境才能适应环境。他又指出,主体与环境的适应不是一种静止的状态,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皮亚杰认为,主体要适应环境、认识客体,主体自身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借用生  相似文献   

7.
评发生认识论的"反省抽象"范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04,27(3):514-518
论文分析了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反省抽象”范畴的发展脉络、主要内涵及其与某些相关概念(如概括化、平衡化、矛盾与否定的构造、意识化与觉知等)的联系。作者认为:反省抽象不仅体现皮亚杰的独创性.而且也是发生认识沦中最为核心和最为重要的概念。它合理地解释了知识创新的源泉,使发生认识论的逻辑一数学范畴研究及认知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奠基于科学认识论之上。作者主张应准确继承皮亚杰的学术遗产,深化对认知发展机制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移情的发生机理、活动主体及其认识论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卓恒  王京春 《学海》2006,4(2):140-145
“移情”具有两层含义,即主体对客体的情感投射和主体通过“将心比心”实现对客体的认识理解。朱光潜的“宇宙人情化”、里普斯的美学移情说、皮亚杰的“同化”概念以及柯林武德的移情领悟方法,均从不同侧面说明了移情不仅是一种审美心理,而且还是一种普遍的认识活动。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将“自然”加以“人化”的过程。我们的一切认识,包括对自然界、社会和历史的认识,实际上都是一种“移情”认识。神经生理学家和相关学科的学者的实验研究只是停留在“移情”发生的大脑生理机制这个层面上,只有实践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揭示出“移情”发生的真正驱动力是来自于审美—认识主体自身。由此决定,人们的移情认识所反映的认识对象的真实度或失真度,最终取决于作为实践—认识主体的人自身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一、主体和客体的多种存在形式思维与存在是抽象程度最高的哲学范畴。要从认识论角度深入考察思维与存在怎样走向同一的辩证途径,必须把这个哲学基本问题加以深化和具体化,引入主体和客体范畴。认识主体有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两种存在形态,有必要把认识的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统一起来构成认识论。作为认识主体的人,首先是活生生的、实践活动中的个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列宁充分肯定了黑格尔把  相似文献   

10.
1.主体—客体问题与本体论的关系。实践活动范围之外的存在的客观性问题。主体性与主观性的关系。2.“哲学无用论”和实用主义“工具论”对哲学功能的错误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3.机械反映论和任意选择论对思想发展的“源”“流”关系片面理解的认识论根源。4.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与皮亚杰的建构说。认识的客观性原则与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11.
一、皮亚杰的客体永久性概念及有关争论客体永久性(objectpermanence)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皮亚杰认为,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获得的一个主要认知成就就是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最初的守恒形式,又是以后具体运算期儿童物质、重量、容积等守恒的基础。正如胡士襄先生所指出:“它在感知运动期的作用是帮助儿童解除自我中心倾向,使主客体分化,使儿童认识到自己是客观存在世界中的一员。世界并不依存于他,不是以他为中心,反而是他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皮亚杰认为这是儿童认识发展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  相似文献   

12.
蒋柯  李其维 《心理学报》2020,52(8):1017-1030
皮亚杰从生物学的适应性和平衡化概念出发, 论证了有机体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 进一步通过认知过程与生物学过程的“同构”, 建立了一种结构论的发生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主要论题包括:主客体相互作用论、认知结构的建构论, 以及心理逻辑论等。皮亚杰的理论建构方法有两个重要特征:第一, 皮亚杰强调功能相对于结构的逻辑先在意义。功能是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与平衡化。因此, 皮亚杰的方法论是一种功能论。第二, 皮亚杰方法论的思想基础是辩证法。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一方面批判唯理论, 另一方面批判经验论, 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认识论体系。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对当今心理学和心灵哲学研究中诸多“难问题”, 诸如“他心问题”、“归纳问题”等, 可能提供了元理论层面和方法层面的引领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图式学说在发生认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发生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基石。对皮亚杰图式学说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发生认识论的性质的认识,因而是发生认识论研究中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的同志说,图式来源于客体,是动作内化的结果,所以皮亚杰的图式是唯物主义的①;有的说,皮亚杰的图式最初来自遗传,其发展主要决定于图式的自己运动,这就不能不使它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②;有的则说,皮亚杰的图式是先天的,并不等于是先验的,因为从个体认识发生  相似文献   

14.
李其维 《心理科学》2010,33(5):1026-1029
皮亚杰逝世已30年,但皮亚杰所创立的发生认识论研究不应走向历史。皮亚杰的理论遭到许多人的误解。遗传论和生物学化是两项最为不恰当的帽子。皮亚杰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心理学家,心理学只是其研究康德意义上的"先验范畴"之个体发生发展的"方法论插曲"。发生认识论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质,应该进行"发生认识论"与当代"认知科学"的比较研究。应正确认识理论生物学、结构主义方法论、代数工具和逻辑学在发生认识论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尤其应注重晚年皮亚杰运用新的意义逻辑(logic of meaning)和态射(morphisms)、范畴(categories)等新的代数概念作为形式化认知结构之工具的价值和意义。要深入研究发生认识论对以"具身化"和"回归大脑"为特色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启示,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至少在两个方面可以明显看到这种联系:一是发生认识论中的"动作协调"及对由协调而产生的逻辑—数学经验的"反省抽象"这两个概念,表明了皮亚杰对心智具身性的卓越洞见;二是在皮亚杰所主张的"表型复制"(phynocopy)观点中体现的衍生论(epigenesis)和建构论(constructionism)思想,它们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动力系统理论之基本思想——所涉因素或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为因果、相互塑造的对偶(coupling)关系而不是线性的单向因果关系——两者是完全一致的。皮亚杰及其发生认识论定会随着认知科学的未来发展而被"再发现"。  相似文献   

15.
前些年,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国内学求界热过好一阵子,一方面,皮亚杰关于认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已被潜在地认同和直接同化,衍生出“选择论”、“双向建构论”和“微观认识论”等诸多簇新论见;而在另一方面,还有一些论者也坚持在皮亚杰的书本中不断发现一些“唯心主义”、“反对反映论”  相似文献   

16.
动作→经验→理论→动作,有关认识发展的具体过程,皮亚杰提出了一种颇为独特而且相当系统的学说,它是整个发生认识论体系中一个容易引起争议但又富有启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内容组成以及时间和逻辑上的顺序关系,历来是认识论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也是经验论和唯理论长期斗争的焦点所在。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发源于感性经验,“凡是存在于理性之中的,都已先存在于感觉之中”,唯理论则认为,普遍必然的知识来自理性,感觉只起触发作用,“理论先于观察”。皮亚杰既反对经验论,也反对唯理论,主张知识发源于实际动作,在这一点上他是与马克思主义相接近的,但是他又提出知觉和概念是同一动作基础之上的旁系关系而非派生因果关系,并明确否认从感觉到理智的线性发展程序,这是本文要特别加以介绍和说明的。一、象思维与运算(逻辑)思维皮亚杰认识理论的独特之处首先在于,他把实践与认识作为一个整体划为分形象思维与运算思维两方面。形象思维指再现而不求转变现实的主体活动,它是对客体瞬间状态的模仿,包括知觉、动作、模仿和精神表象等。运算思维指转变现实的主体活动,包括外部实物动作体系(模仿动作除外)和内化到头脑中的概念运算,它不研究客体的瞬间状态,而是在  相似文献   

17.
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无疑将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在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必然引出价值范畴。本文就价值定义谈一点商榷性意见。目前一般通行的价值定义是,“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即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9.
论中介客体     
论中介客体任平目前学术界研究客体问题的主导框架和运思模式都因袭了主体—客体两极哲学框架。这种框架的缺陷在于:它撇开了实践或认识的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关系。表现在客体观上,首先使主体性变成了唯一性、单一性和同质性;其次使主客体之间成为单一关系结构;第三使运行结构偏狭;第四使活动结果单一。新的研究框架应当是具有主—客与主—主双重关系结构的主—客—主框架。这种框架首先可体现出多极异质主体性;同时能涵主—客关系与主—主关系,使客体具有中介性和交往性;主体不仅与客体相互规定,而且与另一极主体相互规定。主—客—主框架,突现了中介客体的范畴。所谓中介客体,是指多极主体交往活动中的共同对象。诸多主体间借助于中介客体的联结,形成交互主体间性关系。客体作为上一代主体交往的结果,它又成为后一代人交往活动的条件。客体的规范性与主体间交往活动的创新性具有辩证统一关系。中介客体范畴的提出将使历史观、认识论、科学观、价值论、伦理学乃至日常思维领域发生整体性的转变作用。如在历史观方面,把客体作为中介,即可把社会关系向实践转化。在生产实践中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即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在这里社会关系是通过自然这个客体的中介作用而建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知”范畴理论的历史发展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范畴──“知”的理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作 了论述,并指出“知”范畴的理论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发展,具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主体与 客体既对立又结合,认识论与道德论相结合,认识论与本体论相结合,知行统一、认识与实践(实 行、践履)相结合等特点。这既体现了中国哲学及其认识论的特征,同时也包含了一些反映人类认 识发展规律的共同的思想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