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2009年11月2-4日,由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召集、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国际明清学术思想研讨会暨纪念萧萐父先生诞辰八十五周年"会议在武汉大学珞珈山庄隆重召开,来自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名海内外学者与会。学者围绕萧先生"早期启蒙说"及明清学术之间的接续与转进关系,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2014年11月8日~9日,"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学术报刊的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和"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与生平"两个主题展开。学者们从"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前辈学者的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诠释方法的讨论"、"哲学思想本身的元思考"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专  相似文献   

3.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闔然长逝,享年84岁。萧萐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  相似文献   

4.
国际知名学者、我国著名哲学史家萧萐父先生于2008年9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溘然长逝,享年84岁. 萧蓬父教授是国家重点学科--武汉大学中国哲学学科的创建者与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历任武汉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国际中国哲学会国际学术顾问,中国<周易>学会顾问,国际道联学术委员,国际儒联顾问,中国文化书院导师等;  相似文献   

5.
依据著名哲学史学家萧萐父先生提出的"纯化"与"泛化"的两种哲学史研究范式,我们着力发掘并凸显清代哲学的形上学——"道论"思想,着重从"古典人文知识增长"的角度揭示清代学术,尤其是考据学的思想史意义。对后现代一些思想家反对现代性的宏大叙事的观点重新进行了哲学的反思,肯定其合理之处,同时也为现代性宏大叙事方式的合理性进行了理论的辩护,并从学术研究方法与学术形态变化的角度,深化侯外庐、萧萐父诸先生的"明清早期启蒙说"。本文还就当代中国哲学新概念的生产方式做了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结识汤一介先生,是在1980年代初"文化讨论"勃兴之际。汤先生主持的"中国文化书院"是论坛中心之一,我多次参加书院活动(如在北大举行的文化讲习,随汤一介、萧萐父、庞朴先生等赴深圳大学考察深大文化研究所等等),亲炙汤先生优雅风范和卓异思想,服膺其"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宏议,余以为,这是改革开放起始期学术界人士发出的富于时代精神的呼声。与先生较贴近的接触,是1987年夏天赴美国加州参加第五届"国际中国哲学"研讨会。中国哲学家  相似文献   

7.
关于明清思想的变迁与其复杂特性,余英时和萧萐父先生做出了重要探讨.在焦竑等人那里,清代思想的博学考据与经世致用之风便非常明显.思想史的复杂性为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进禅宗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禅学研究》编辑部和黄梅县政府等九家单位联合发起并筹办的“禅宗与中国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994年11月12日至15日,在禅宗发源地、弘忍大师的故乡湖北省黄梅县召开。 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同各地的专家学者任继愈、石峻、萧萐父、吴立民、方立天、赖永海等73人,萧萐父先生主持了大会并致开幕词。与会学者就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吴根友、孙邦金等所著《戴震、乾嘉学术与中国文化》一书,从道本论角度阐明乾嘉的哲学形上学,揭示乾嘉学术中考据与义理、求真与求善相统一的特质,提出"人文实证主义"的新概念来表述乾嘉学者的求道方法论,且详细考察了戴震哲学及其对乾嘉学术与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影响。由此,在继承梁启超—胡适、侯外庐—萧萐父等两系有关明清哲学中现代性内容论述的基础上,深化了对明清哲学中蕴含的现代性思想的论述。我们将围绕道论、人文实证主义、戴震、现代性等关键词来评述该书,略作介绍。  相似文献   

10.
五台行吟稿     
吴立民社长赴五台“佛教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欣逢武汉大学教授、佛学专家萧萐父先生。萧先生对《佛教文化》季刊出版发行表示祝贺,称赞不已。吴老请萧先生提些建议,萧先生很认真地翻阅了季刊,又想了想,才谈出自己的主张。他认为既是普及型刊物,当然要通俗易懂,但其中还是要有一些份量较重的作品。在吴老恭请之下,萧先生赐稿本栏。这无疑是“阳春白雪”之属。读者诸君以为如何,欢迎赏读评点。  相似文献   

11.
早期启蒙论的代表人物萧萐父先生以构建中国现代性为问题意识,走进16世纪以来中国历史深处,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对近四百年的学术思潮、社会风习、价值取向、审美趣味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认为中国有着自己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进而提出这一启蒙运动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历史根芽和结合点。只有以这一历史结合点为逻辑起点才能真正寻求到中国现代性的源头活水。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试图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背景下重新审视这一理论学说。通过追寻萧先生早期启蒙说的问题意识和内在理路,以对话的视角来分析早期启蒙论的理论特质以系统阐释这一理论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人文易与民族魂"的关系问题,是萧萐父先生对易学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关系所作的宏论。"人文易"不能简单地等同于传统的义理易,而是通过对传统象数易、义理易、占卜易的合理要素的吸收,重新建构适应现代文化建设需要的一种人文哲思。这一人文哲思的文本依据是《周易》的经、传、注等易学史著作,其问题意识即是如何重铸现代中国精神。古老的中国既要建成现代性的国家,又要有中国的文化特色,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民族魂"。而易哲学所包含的丰富人文精神资源,将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特别是现代"民族魂"的核心内容之一,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学人持续为之研究与阐发。  相似文献   

13.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易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著名专家萧汉明先生,于2011年1月18日下午2时在云南昆明寓所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71岁. 萧汉明先生于1940年10月6日出生于湖北孝感.196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毕业后被分配至昆明军区陆军第十四集团军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1月正式人伍,并服役至1978年6月,曾任第十四集团军政治部宣传处教育干事、昆明军区军政干校政治教员.  相似文献   

14.
长久以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主要采取的是"纯化"研究进路,即围绕纯哲学的问题、概念来展开研究。按照萧萐父先生的意见,中国哲学史的"泛化"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即从一般文化现象入手来展现人的智慧创造。在此意义下,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酒"的诗歌,也可以作为哲学史研究的思想资料来源。传统文人围绕"酒"进行的诗歌创作,从早期的礼仪生活和秩序精神的展现,演变成后来的文人个体心性、情怀、志向的反映。文人的诗酒意象,呈现他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感性维度,也展示了传统知识分子思想世界中的非理性气象。对于诗酒及其蕴含的思想维度的探究,是哲学史泛化书写的一种表现,在一定意义上,或可拓展哲学史、思想史研究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郭齐勇,1947年10月生,湖北省武汉市人。1978年至1984年在武汉大学哲学系攻读学士和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7年至1990年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萧父教授。1993年起,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聘全国高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执行委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著述有:《文化学概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熊十力思想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天地间一个读书人·熊十力传》(业强出版社,台北,1994;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钱穆评传》…  相似文献   

16.
2002年9月21-23日,由武汉大学哲学系和台湾宜兰哲学学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傅伟勋、韦政通与中国哲学的创造性转化”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两岸近二十所大学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武汉大学萧(?)父教授、刘纲纪教授出席了开幕式,他们高度评价了傅、韦二人的思想建树并深情回忆了与他们的真诚交往。与会学者围绕傅伟勋、韦政通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所作出的贡献等相关主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2011年1月7日至9日,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主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系承办的"中世纪哲学:立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成功举办。武汉大学哲学院院长朱志方教授、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段德智先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翟志宏教授作为  相似文献   

1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和武汉大学哲学系决定联合组织召开纪念洪谦先生的国际维也纳学派与当代科学和哲学学术会议,会议预定在1994年10月21日——24日在北京举行.与会代表愿提交论文者,请于1994年7月15日前将中英文论文摘要一式各三份寄给:北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虽经过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萐父、汤一介、李泽厚、陈来等数代专家学者的耕耘,这一学科仍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百年来,凡讨论中国哲学史,必先涉及关于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人们关于宇宙、社会、人生的本源、存在、发展之过程、规律及其意义、价值等根本问题的体验与探求。在远古时期,各个大的种族、族群的生存样态与生存体验,既相类似又不尽相同,人们思考或追问上述问题的方式亦同中有异,这就决定了世界  相似文献   

20.
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会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于2011年11月12日至13日在武汉大学联合举办了"辛亥革命时期哲学开展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哲学历程"学术研讨会。这是第一次对辛亥革命时期哲学思想发展进行专题研究的全国性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