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取内隐联结测验(IAT),测得100名高中生的内隐攻击性,同时结合问卷对其外显攻击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内隐和外显攻击性对消极应对方式均有显著预测效应,但两者与积极应对方式无显著关系;(2)内隐攻击和外显攻击的交互项对应对方式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徐德淼  唐日新  解军 《心理科学》2007,30(6):1342-1344,1327
本研究同时运用问卷法和内隐联想测验(IAT)来研究我国大学生的攻击性。结果发现:1.整体外显攻击性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在身体攻击因素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2.内隐攻击性在表现方式上存在性别差异,男性与身体攻击联系更紧密;女性与言语攻击联系更紧密。3.外显攻击性和内隐攻击性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根据相关系数来判断。  相似文献   

3.
双重攻击模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两个实验对双重攻击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验一借助实验性分离的逻辑,发现性别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存在不同影响,初步证明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的分离论.实验二通过实证性因素分析,证明双重攻击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参数.本研究证明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分属两个不同的结构,构成双重攻击模型.  相似文献   

4.
“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对人类“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某些特点进行探索。结果表明:①再认过程中,被试对被攻击者的辨别率(A')明显高于攻击者,B″也具有明显特征。证明人类的外显记忆更多倾向记忆“灾难现象”。②偏好测试中,被试偏好攻击者明显多于被攻击者。证实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实验性分离的存在。也就是说学习攻击性图片在人类记忆中,产生了“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的启动效应。同时也证实了内隐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任务分离的加工演变过程。③偏好测试中出现被试对陌生人(中性人物)的偏好率明显高于攻击与被攻击者的总和。我们认为这是间接启动效应,是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在选择上发生冲突继而导致倾向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个体攻击性结构与自尊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戴春林  吴明证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6,29(1):44-46,40
本研究采用内隐联结测验,对个体攻击性结构和自尊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个体在外显攻击性、内隐攻击性在自尊上没有差异;(2)在高外显攻击性个体中,其自尊随着内隐攻击性增高而降低,在低外显攻击性个体中,自尊和内隐攻击性关系不紧密。  相似文献   

6.
以往研究发现,挑衅、排斥、激惹等相对"激烈"的敌意情境会直接导致攻击行为,但鲜有研究探讨社会敌意这一相对"温和"的敌意情境对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考察感知社会敌意对大学生攻击性的影响,并探讨负性情绪体验在其中的作用。实验1采用辣酱实验范式测量外显攻击,实验2采用内隐联想攻击测验测量内隐攻击,用中文版正性和负性情绪量表(PANAS)测量情绪。研究发现,感知社会敌意明显增加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体验和攻击行为。负性情绪体验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大学生外显攻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但在感知社会敌意与大学生内隐攻击之间无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7.
暴力犯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采用IAT测验对暴力犯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信念和内隐攻击性评价的IAT效应显著高于一般群体;2)暴力犯内隐攻击性与外显攻击性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表明内隐攻击性信念与刑期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8.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取前后测实验设计,以内隐联想测验和Buss的攻击性问卷为研究工具,探讨了媒体暴力对大学生攻击性的长时效应和短时效应。结果发现:(1)个体实验前接触媒体暴力的程度越强烈,内隐攻击性越强,外显攻击性也越强;(2)接触暴力视频游戏10分钟就会增强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接触非暴力视频游戏10分钟对个体的内隐攻击性没有影响;接触暴力和非暴力视频游戏10分钟对个体的外显攻击性没有影响;(3)外显攻击性基线水平和游戏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内隐攻击性基线水平和游戏类型交互作用显著。内隐攻击性基线水平较高的个体,游戏类型对其内隐攻击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内隐攻击性基线水平较低的个体,暴力视频游戏增加了他们的内隐攻击性,非暴力视频游戏对他们的内隐攻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通过IAT对网络游戏成瘾者的内隐攻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相比,网络游戏成瘾者持有自我攻击性信念和对攻击性的更为积极的内隐态度;(2)网络游戏成瘾者与非网络游戏成瘾者在外显攻击性上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