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践 《中国宗教》2023,(9):44-4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之一,决定了中国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就当前的宗教工作而言,如何维护、发展、创新宗教多元并存格局,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正广州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港口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广州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多元宗教文化交融与并存的重镇。在悠久的宗教文化传播历史中,广州是外来宗教海路入华的首选地、中外宗教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和宗教变革地、岭南宗教文化的中心地。无论是对南下的本土宗教还是泛海而来的外来宗教,它都接纳、包容。五大宗教在这里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塑造了赤诚爱国、和谐向善、与时俱进、开放自信等广州宗教的中华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3.
新疆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尖锐性,中央政府的科学决断与坚定意志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反分裂斗争中,要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推进宗教和睦和顺,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现代文化,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举行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充分说明,宗教工作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必须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视角审视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就成为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云南临沧地区与缅甸接壤,文化区位独特,临沧南传佛教在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一、临沧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临沧文化格局的亮点。信教群众的民族多样性和宗教格局多元包容性是临沧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  相似文献   

6.
新疆反分裂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尖锐性,中央政府的科学决断与坚定意志具有“定海神针”的作用。在反分裂斗争中,要坚决贯彻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推进宗教和睦和顺,依法打击非法宗教活动。文化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基础,要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的现代文化,夯实反分裂斗争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7.
滇西北是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的重要地区,历史上多元族群与多元宗教砥砺共生。论文通过滇西北的社会文化生态与多元族群、佛教各派在滇西北社会的浸润影响、滇西北社会多元宗教格局的形成三个维度的考察,认为滇西北少数民族传统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及基督教多元信仰格局的形成,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藏彝走廊文化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滇西北族群与宗教的多元共生,相互融摄互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8.
北魏云冈石窟造像题记具有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体现的是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丰富性,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儒释道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北魏与周边国家等文化互相交融渗透,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宗教与世俗心理,也是对北魏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折射。云冈造像题记留下的开窟造像、平城洛阳交通等线索,成为今人研究北魏的重要文物史料,弥补了正史之不足。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2000多年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宗教等先后传入中国,鉴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不断吸纳外来文明之优长,并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各类宗教信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得以传承。其中,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具有典型性,也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宗教》2018,(11):4-5
国务院新闻办11月15日发表《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白皮书。白皮书包括前言、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备民族语言文字广泛使用、宗教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成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等部分。  相似文献   

11.
张佐 《中国宗教》2020,(2):38-39
一、和而不同是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早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儒家就提出"和而不同"思想,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特征和价值取向,成为中国多元宗教和谐共生的基石,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宗教宽容精神。中国自古便有尊重多元宗教信仰的理念与主张,孔子重视传统宗教的社会教化作用,对于政教关系则提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敬"就是对于各种宗教表达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远"就是政治意识形态不是某种宗教。  相似文献   

12.
郑筱筠 《中国宗教》1995,(收录汇总):11-13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和中国历史研究院,并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相似文献   

13.
高龙彬 《管子学刊》2014,(4):125-126
正我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整体视野下的儒家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区域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个区域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不同民族或地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形态。齐鲁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作为齐鲁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潍坊文化,亦是展现出具有区域色彩的文化群体性格和个性特征,这些构成了"潍坊学"的一些基本要素,也就形成了对潍坊文化的"解释学"。"潍坊学"是指在潍坊既有历史地理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伊始,就自觉的向中华传统文化靠拢,主动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适应或与中华文化交融发展。因此,如今中国的伊斯兰教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5.
李霞 《中国宗教》2012,(2):51-53,88
2月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正式改陈开放。新开放的陈列馆在1991年展览基础上改造提升,分基督宗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部分,与海交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起,可以让观展者充分领略泉州这个中古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宗教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6.
羌族民俗宗教中的宇宙观、神灵、宗教从业人员、生命仪式、节日、传说等方面都有苯教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出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交融的两种特征,一是羌族原有宗教形态与苯教的交融,一个是苯教与羌族社会文化的融合。苯教与羌族民俗宗教的交融不仅表明苯教在羌族社区传播和扎根的实践模式,也体现羌族吸纳、整合外来文化的主体性。苯教对羌族民俗宗教的影响对进一步认识我国当今社会中多族群多文化地带宗教文化交融特征、文化话语以及苯教的传播与发展都有积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是促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关键,是管根本、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宗教文化的相互影响融合源远流长,在两者不断对话汇通、彼此涵摄的历史进程中,呈现出儒释道和谐共存、相互渗透,伊斯兰、天主教、基督教等积极适应中华文化的格局。但总的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宗教正处在从自发向自觉的发展阶段,在理论与实践中尚存在若干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思路、明晰路径、创新方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既是桥头堡又是大后方,并因其独特的地缘文化圈资源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区位支点。新疆具有丰富的宗教资源,应充分发挥新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区位优势,尤其是发挥其多元宗教文化的区位支点作用。同时,影响新疆区位优势的不稳定因素也十分棘手,打击"三股势力"和深挖"两面人"应双拳出击,以确保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不动摇。  相似文献   

19.
阿昌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族群,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阿昌族的宗教信仰蕴含着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俗神崇拜的特质。原始宗教在阿昌人中有着深厚的社会积淀。阿昌族自明清以来就深受傣族、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汉传佛教和道教在阿昌族地区的传播,阿昌族宗教呈现出多元宗教文化并存与交融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很高兴受邀参加今天的论坛,与诸位同仁和专家学者一起,共同探讨"中华文化与宗教中国化"的问题。下面,我结合道教界学习贯彻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和道教工作实际,谈谈道教如何弘扬优秀文化和坚持好中国化方向。植根中华文化,因应社会发展进行"自我调适"是道教的优良传统习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