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创立者和首要代表,柯亨对右翼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的持有正义理论作了最为犀利的批判。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国内外一些学者从多个侧面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系统性、逻辑性的研究尚未出现。因此,有必要系统而又逻辑地研究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2.
柯亨认为,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拒斥自我所有权原则,乃至自我所有权观念,但马克思主义对剥削的批判却隐含了对自我所有权的认可,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也依然未能告别自我所有权。而事实上,这是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的误判和理论失察。他的误判和失察与其self-ownership概念存在事实与法权的混用、论证上存在循环论证和"先入为主"的理论缺陷有关。柯亨这种拒斥自我所有权的正义并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特别是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对应得的批判是应得正义在今天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主要原因。在前期思想中,罗尔斯将应得视为"严格"意义上的"道德应得";在后期思想中,罗尔斯将应得视为"宽泛"意义上的"道德应得"。前后期思想的变化是罗尔斯在面对一系列批判之后进行理论调整的结果。与此同时,在对批判理论的审视和反思中,罗尔斯又固守和强化了原初的基本立场:所有的应得都是"道德应得"。不存在"前制度的应得",它仅表达某种道德价值;"制度的应得"以合法期望和资格出现,因而应得不是正义原则。罗尔斯对应得的批评以及对他的批评之批评,为我们反思应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其中,最为核心的理论效应是,在有关应得的基础之深度分析中,人们发现平等主义的正义理论缺失真正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姚国宏 《学海》2008,(2):194-199
G.A.柯亨,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出现于英美的分析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初步探讨了1990年代以来柯亨围绕平等、自由、正义等政治哲学问题的研究.柯亨的政治哲学研究源于其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转型,通过与右派的自由至上主义者诺齐克和左派的平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的论战,展示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激进的平等主义立场.这样极左的平等主义,尽管有理论上的魅力,但在现实中毕竟是一种幻像.  相似文献   

5.
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久红 《学海》2002,3(2):26-30
作为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正义理论的典型代表的罗尔斯的正义论 ,自其在 2 0世纪 70年代提出后就遭到了来自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阵营的尖锐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指认罗尔斯的正义论有十大错误 ,包括脱离社会生产来抽象谈论分配正义、陷入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不加批判地假定了社会阶级存在的永恒性 ,等等 ,同时 ,罗尔斯提出的两个正义原则也存在内在矛盾 ,是乌托邦主义的。本文即是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罗尔斯正义论的批判的一个批判性考察  相似文献   

6.
桑德尔(Michael Sandel)以批判自由主义闻名于世。在桑德尔对以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批判中,他用共同体对抗个人,用善对抗权利,用德性对抗规则,确立了一种典型的社群主义批判模式。在桑德尔看来,罗尔斯的正义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义务论自由主义:就方法论而言,这种义  相似文献   

7.
陈飞 《现代哲学》2023,(3):26-33
罗尔斯在建构其正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多次谈到马克思的思想,并从中获得重要的思想资源,并给予很高评价。正义问题是罗尔斯解读马克思的核心问题。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劳动价值论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性;二是通过回应国际学界关于马克思与正义问题的争论,提出马克思预设的正义观;三是分析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超越正义的社会是否值得期许。罗尔斯对马克思正义理论的解读蕴含着双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他抓住了马克思正义理论的实质,但对共产主义与正义的关系存在着根本性的误读。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中,新近的一个争论焦点是分配正义的"场域"问题,即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是什么。罗尔斯指出,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罗尔斯的这一论断遭到柯亨和墨菲等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不仅包括社会基本制度,还应包括非强制性的社会结构(如家庭和市场)、个人行为意向和行为选择、社会风尚等。针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批评与辩护关系,彰显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左翼自由主义同以柯亨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当代的分配正义理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当代平等理论以1971年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为发端。在罗尔斯看来,正义总是意味着某种平等。《正义论》两个正义原则的核心是差别原则,引发学术界争论最大和回应最多的也是这条原则。差别原则反映出罗尔斯对待平等的态度是偏爱最少受惠者的,这标志着"何谓正义之平等"问题重归理论视野并占据了当代政治哲学分析的核心。本文设计了当代平等理论的四要素分析框架,围绕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以四要素分析框架为切入路径,对当代平等理论代表人物与作品的核心主张、论证特征、批判关系、对平等实践的影响等,进行了考察分析,总结了当代平等理论的三大特征及所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论证差别原则中不平等的正当性,约翰·罗尔斯和布莱恩·巴里进行了帕累托论证。G.A.柯亨在《拯救正义与平等》中,对这一辩护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质疑。他提出帕累托不可比选项,揭露其帕累托论证的内在逻辑矛盾,并指出该论证的两难困境,以期推翻帕累托论证。柯亨的反论证目的在于批判人与人之间深层的不平等。本文在最后通过追溯柯亨语境中的"与社会主义的机会平等相融的不平等",考察他对"不平等"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中,虽然人们在平等理论上纷争不断,但是人们聚讼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什么的平等?”这一问题上,其中约翰·罗尔斯的“基本善的平等”是一种较具代表性的观点,在当代平等理论的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以阿玛蒂亚·森等人为代表的能力分析路径看来,罗尔斯的平等观忽视了人际相异性,并没有注意到那些拥有严重能力缺陷的人的需求.实际上,森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罗尔斯的平等观,罗尔斯的平等观能够容纳森的批判,只要扩展罗尔斯的基本善的指标,就可以将森的能力分析路径包括在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罗尔斯的平等观是免于批判的.  相似文献   

13.
吴猛  和新风 《学海》2002,(5):80-84
罗尔斯的“万民法”理论尽管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有着种种关联 ,但决不是后者的现代版。二者有着深刻的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和平观”的具体方面 ,更在于二者从根基上相去甚远 :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以其道德哲学为基础 ,以形式的实践理性为核心的批判理论 ;而罗尔斯的万民法理论则是以一种实用主义的姿态、紧紧围绕现实的计算理性出发、为“宪政民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作辩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当今的美国社会伦理学,除了以罗尔斯为领袖的新自由主义依旧强劲之外,与之相对立的共同体主义也蔚然成势,而缘于德国当代哲学巨擘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也在美国哲学和伦理学界渐入佳境、日见壮大。可以说,新自由主义、共同体主义和社会批判理论三派已经构成当今美国伦理学界三足鼎立的新态势。  相似文献   

15.
桑德尔和罗尔斯在正义与善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本质上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的争论。罗尔斯从正义原则是独立于人们的各种善观念、善目的的角度论证正义优先于和决定人们的善观念、共同善目的,而桑德尔则通过批评罗尔斯所预设的自我观的个人主义性质,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双方的理论代表了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两种基本路径。对人类社会中的理性、利益、规律的一般关系和历史运动进行深入分析,是正确研究正义与善之间关系的更加合理的思路,这也正是对双方理论进行批判式融合的可能性所在,因而也是国家治理原则研究的第三条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6.
如罗尔斯所说,他的正义理论已经回应并吸收了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他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较好地解决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利己主义特性和私有财产权作为基本权利的缺陷;但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下,他依然未能克服自由主义所固有的缺陷.  相似文献   

17.
<正>义何以可能,是约翰·罗尔斯想要在《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文中简称正义新论)中讨论的一个核心问题。以约翰·罗尔斯的正义新论为主要材料,论述罗尔斯的正义是何以可能的,并将兼顾诺齐克和桑德尔等人对罗尔斯的批判,探讨罗尔斯所论述的正义的局限之处。  相似文献   

18.
残障人问题给罗尔斯的理论带来的巨大的挑战,这根源于罗尔斯对公民之理性平等的设定.由于人只有在生命的某个特定的阶段才会具备独立性以及实践理性的能力,因此在罗尔斯的理论设计中,残障人就丧失了参与建构正义原则过程的资格.美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纳斯鲍姆从四个方面,即首要善、康德哲学之人性、大致平等和互利,对罗尔斯的理论进行了审视,并提出了"能力法"的理论.在许多现实问题的分析上,纳斯鲍姆的理论要比罗尔斯更具有解释力,但仍需更多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公共性”是在什么时候成为哲学范畴的,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意见.不过学界普遍认为,“公共性”概念成为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与阿伦特紧密相关的.西方学者基于当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公共性理论.其中杜威、李普曼、阿伦特和桑内特的“公共性”是批判性的范畴,但是哈贝马斯把“公共性”范畴引进到政治哲学中来,“公共性”范畴的批判色彩逐渐淡化,到罗尔斯那里成为确证“公平的正义”不可缺少的背景性支撑.阿伦特、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理论在西方有着广泛影响.他们的公共性理论既有联系又存在显著区别.阿伦特的公共性是政治生活本身,涉及的是人的生存境况,而哈贝马斯和罗尔斯的公共性则是用来论证政治原则合法性和正当性的依据,涉及的是人的交往理性和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所提出的公民概念专注于公共理性所偏好的公共身份(政治 身份),却抹平了公共身份(政治身份)与非公共身份(道德身份)在个体心灵中可能存在的 冲突。尽管 桑德尔对罗尔斯的自我观念的批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但是他正确地指出了罗尔斯公民概 念的内在紧张。罗尔斯为调和这种紧张做出了一定修正,这种修正还可以通过引入一种内在 批评的方法来加以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