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成明 《世界哲学》2017,(5):150-159
"有宗"与"无宗"的区分是印度古人对自身知识和实践情势的自我理解。作为固有传统,这一区分在宗教层面虽得到现代学界的接受,但从哲学层面看,它并不充分。在对两者作出充分的语文学及哲学分析后,这一区分可以追踪到印度宗教哲学的"实事本身"——超越、至真。通过对奥义书哲人与佛陀教诲的原则性回溯,可以看到,"有""无"大防是宗派性和教条性区分,而在本源精神上,奥义书(及商羯罗)与佛陀(及龙树)的智慧保持着根本的一致。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系年》中两处记载有助于墨子行年问题的探讨,其一,年代在三晋攻齐(公元前403年)之前"陈子牛之祸",可与《墨子·鲁问》的相关记载相联系,由此可推断墨子在公元前403年之前几年仍然存世;其二,《系年》记载有楚悼王时期的"鲁阳公",楚国鲁阳设县不晚于公元前401年,墨子南游楚国、见鲁阳君的年代应该在此之前。由此对学界已有关于墨子年代的探讨进行述评,并对墨子行年问题进行补论。  相似文献   

3.
朱子在四十岁之前有两次关于中和问题的契悟。其内容学界一般称为"中和旧说"与"中和新说"。有关朱子的"中和新说",学界基本没有争议。但是对于朱子"中和旧说"产生的时间、过程、内容以及"中和旧说"与延平思想的关系,学界却未获得一致意见。特别是对于朱子"中和旧说"与其早期思想的关联,学界尚缺乏充分讨论。本文在详细参考《延平答问》及朱子其他书信、文本的基础上,指出朱子在早年从学延平时,接受了延平在日用处下工夫的教导,但对延平所说的体验未发并没有真正契入。延平去世后,朱子谨记延平的这一教导,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探索,终于在乾道丙戌获得了第一次重要契悟。从《延平答问》到"中和旧说",朱子始终关注如何通过日用工夫去追求延平所谓的"未发之中",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才导致了"中和旧说"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慧远与“莲社”传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中唐流传开来有关慧远等“十八贤’’结“白莲社,,之事,考之史实,大半是虚构。其中,属于儒的六人,虽然确有其人,并和慧远有关系,但从现存资料看,并不一定都参加过结社立誓活动;属于僧的十二人中,佛陀跋陀罗和佛陀耶舍未参加兴元元年(402)的这次结社活动;慧持、道生虽与慧远有交往,但此时也未在庐山;其余七僧,有的与庐山有因缘,有的资料缺为。因此说,这十位僧人不过是后人撮合的“庐山诸道人,,的缩影。总之,慧远等“十余贤”结社之事,不是史实而是传说,但传说也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往往是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某些侧面和制造这些传说人的真实心态。  相似文献   

5.
<正>一、戒律的特色:教规不违国法早在2500多年前,佛陀在制定戒条时便遵循"教规不违国法"的大原则。以不偷盗戒为例,该戒是佛陀在王舍城制定的,起因是一位比丘盗未生怨王的木料,被未生怨王抓住后呵责说:"汝当合死!"在呵责这位比丘后,佛陀询问曾在朝廷任大臣的迦楼比丘,依据摩揭陀国的国法,偷盗多少将被处以极刑。迦楼比丘回答说:"满五磨洒。"这在《四分律》中有明确记载。佛陀  相似文献   

6.
古印度文化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产生许多不同的宗教哲学流派。佛陀出生于印度,在印度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弘法利生,必然与印度的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发生联系,与之对话交流。在巴利佛典的《长部》中有许多对此类交流的记载,本文将论述其中以"梵"为主题的内容,主要阐述《长部》中佛陀教义对"梵"的诠释。其次,论述《长部》中与"梵"有关的内容。最后,分析关于"梵"的相关内容。同时也能了解当时佛陀如何因应其他的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7.
正春节前,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在香港寓所安然仙逝,引发各界的哀悼和追思。钱钟书先生曾评价饶宗颐先生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先生则说他"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而金庸先生则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饶宗颐被学界尊称为"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整个亚洲文化的骄傲",更因为有了饶宗颐、钱钟书、季羡林这三位大师,文化界学术界有"北钱南饶"和"南  相似文献   

8.
曲立伟 《现代哲学》2016,(2):96-102
印欧语系的系词关联着西方传统存在论的根本经验。因此,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与存在"之争仅仅是一个哲学翻译的问题,但实际上却潜藏着古典哲学中的"存在论差异"基本结构。海德格尔提出的存在论差异问题,为我们重新审视在汉语学界盛行已久的是与存在之争提供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佛陀跋陀罗作为60卷本《华严经》的翻译者,娴于禅定功夫,且曾居庐山两年,向慧远传授佛法,尤其是"念佛三昧",其对中国华严宗、禅宗与净土宗三大宗派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但目前学界对他的研究并不多见。通过比较分析大正藏及元以前经典记载,有一些失译佛经事实上可以归于佛陀跋陀罗名下。比照佛陀跋陀罗、慧远时期和隋唐以后对"念佛三昧"的理解可以看出早期与隋唐后净土宗对念佛三昧所能达到境界的理解。他和鸠摩罗什对色空的理解更阐释出他所传达的佛教中观见,尽管历史上龙树的大量中观论著由鸠摩罗什所翻译。  相似文献   

10.
佛陀伽耶大菩提寺,还有它的金刚座被认为是世界的中心,这是最受崇敬、最神圣的佛教圣地。悉达多王子就是在这里得道才被称佛陀的,然后他才能引导众生离苦得乐。当玄奘于公元7世纪来到这里时,他这样评论说"由于这个地方同佛陀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他在这里大悟成道,因此,佛陀伽耶可以说是佛教的发源地。对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来说,没有什么地方比这里更重要和神圣的了。"就哲学和文化史来说,佛陀伽耶大菩提寺的确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佛陀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一事件改变了人类的思想和信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1.
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化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化,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化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化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相似文献   

12.
<正>"情"系侍奉之路,"情"满恩典之路,"情"留十架之路我从神学院毕业、进入教会服侍已有两年半的时光,在这些日子里,上帝以他恩典的手牵拉扶持我。在牧师的爱心与耐心栽培及弟兄姊妹的关怀与支持下,我服侍的道路明确而坚定。"情"系侍奉之路,这种情,建立在基督里,是一种激励,一种安慰,一种目标,一种动力,也是在基督里的一份爱。一、思念之情我所侍奉的教会中,年老体  相似文献   

13.
一、梵行与正法--制戒的理想 佛陀在世时,以其崇高的精神影响力,成为僧伽的中心.佛陀在灭度前,阿难请示:此后僧团将要"以谁为师"?佛陀明确告诉阿难:"我涅槃后,所说法戒,即汝大师.""以戒为师"成为千年佛教延续发展的核心,成为无数佛教徒内修外弘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4.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其军事才能在著名的柏举之战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中有关于伍子胥的新史料,其与传世文献最大的区别在于:《系年》记伍子胥在吴国所担任职官为"太宰",而传世文献所载为"行人"。文章通过对春秋时期"行人"与"太宰"职责进行分析,并结合当时吴楚争霸的形势,认为:伍子胥在吴国所担任的职官应为"太宰",其担任"行人"则属临时差遣。  相似文献   

15.
赵玫 《管子学刊》2020,(2):101-108
传统观点认为,乾道己丑春(1169年,朱子年40岁),朱子与友人蔡季通讨论中和问题,突然自疑旧说之非并确立新说,中和新旧说遂以此为划界。这容易让我们忽视一个重要事实:新旧说的转变是一个渐进而非顿悟的过程。丙戌,朱子去信南轩确立中和旧说之后,自丁亥年(1167年,朱子年38岁)开始,朱子思想中出现了"识仁"与"持敬"工夫的认识转向,这标志着中和新说思想已经开始酝酿。中和新说的萌芽尤其反映在《答张钦夫》第三十四书("中和旧说"四札之最后一札)中。提出这一点,不仅有利于确定学界一直争论的"中和旧说"四札的顺序,同时看到《答张钦夫》第三十四书在中和新旧说转向过程中的重要性,更有利于重审朱子中和旧新说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民族脊梁"的代表——玄奘,作为世界文化名人、佛教史上的高僧和丝绸之路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和自己的著作《大唐西域记》以及翻译的佛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近年来,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实施,对玄奘之研究又有新的视角,相关专著和文章纷纷出版发行。前人对于玄奘研究综述已撰文讨论~((1)),本文在已有成果基础上,对2014-2018年以来有关玄奘研究的最新成果进行介绍,以中国学界为主兼及海外研究成果,从以下十个方面进行整理和归纳,力图系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2)
<正>我曾这样听说:那时佛陀在祇树给孤独园安居。有一天,韬德雅(Todeyya)的儿子——年青的苏巴(Subha)来到佛的住处。互相问讯后,他礼敬了佛陀,然后坐在一边,问道:"噢,乔答摩,在人类中,虽然都生为人,但有些人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低劣,有些人的生存条件和境遇优越,为什么会这样呢?其中的原因是怎样的呢?噢,乔答摩,有的人短命、有的人长寿,有的人多病、有的人健  相似文献   

18.
学诚 《法音》2012,(1):4-5
(2012年1月1日)尊敬的惟觉长老、王金平居士各位法师、各位居士、各位朋友:大家新年好!今天是2012年元旦,恰逢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腊八节,真是一个吉祥的日子、殊胜的因缘。我们秉持佛陀大慈大悲、大智大行的精神,万众一心在中台禅寺隆重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祈福法会",共庆世尊成道,感念佛陀深恩,祈愿两岸和平,畅叙美好未  相似文献   

19.
乾空 《法音》2014,(3):23-28,33,34
正序言佛陀成道五年之内,僧团和合清白,行为清净。佛成道后第五年,有比丘造作有漏过失,佛陀开始制第一条淫戒,次年再制盗、杀、妄等诸广戒。佛陀成道十二年中,仅诵略戒:"善护于口言,自净其志意,身莫作诸恶,此三业道净,能得如是行,是大仙人道。"十二年后,有人违犯前制广戒,故佛不再诵戒,而将广戒交付弟子来诵。在其后的弘教岁月中,佛陀就弟  相似文献   

20.
农历四月月圆日为佛吉祥日,是南传佛教国家纪念佛陀诞生、成道、涅的日子。“吉祥”二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在佛经中更随处可见,而且“吉祥”一词在佛典中有着更为丰富的义蕴。圆慈法师在《佛经中的“吉祥”义》中认为,“吉祥”总括了言语、行为和心愿三个方面,佛陀所说的吉祥义,又重在告诉我们什么样的行为才是致福的行为。愿大家体解此义,以吉祥心,说吉祥言,行吉祥行,昼夜六时恒吉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