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对应原理─—多种非经典逻辑的通用原理桂起权,刘东波近年来,多种非经典逻辑、哲学逻辑的发展迅猛异常,对应原理是多种非经典逻辑的通用原理。正如物理学的非经典理论与经典理论之间是遵守对应原理的,逻辑学的非经典理论之间也同样遵从对应原理。从逻辑方法论的观点上...  相似文献   

2.
经典逻辑与自由逻辑都涉及空词项问题。经典逻辑对空词项采取的是一种否定的态度,它要求命题的"主词非空",在逻辑中排斥带有空词项的命题,从而导致经典逻辑与存在问题缠绕在一起。自由逻辑把空词项视为合法的逻辑词项,允许含有空词项的命题出现在逻辑系统中,并试图给包含空词项的命题以恰当的语义解释。自由逻辑对空词项的这一积极态度,带来了一系列逻辑和哲学上的好处。  相似文献   

3.
经典逻辑和变异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一些定义性澄清 经典逻辑是指由弗雷格、皮尔士、罗素等人创立的现代逻辑系统,由统一的命题演算和谓词演算构成,叫做“一阶逻辑”,其特点是使用特制的人工符号语言,运用公理化、形式化的方法。与后来出现的各种逻辑系统相比,经典逻辑至少含有下述假定或预设: (1)外延原则,即它在处理语词、语句时,只考虑它们的外延,并认为语词的外延是它所指称的对象,语句的外延是它所具有的真值,如果在某一复合语句中用具有同样指称但有不同涵义的语词或语句去替换另一语词或子语句,该复合语句的真值保持不变。这就是著名的“外延论题”。  相似文献   

4.
命题逻辑与一阶逻辑都被称为经典逻辑。如果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增加算子,那么就能得到经典逻辑的扩充,如模态逻辑以及各种哲学逻辑;如果更改经典逻辑得以建构的假设,那么就能得到一系列的非经典逻辑,如非单调逻辑、相干逻辑等。近年来,国内逻辑学界的很多成果都集中在哲学逻辑领域,2015年这方面的成果数量仍然可观;同时学界对模态逻辑...  相似文献   

5.
许涤非 《哲学研究》2012,(3):98-104,128
<正>经典数学理论的逻辑完全是一阶逻辑还是也需要二阶逻辑?逻辑学家对此一直有争议。这种争议大约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似乎直到现在还未尘埃落定。在普遍接受反基础主义的前提下,数学基础的研究任务不再是为数学的各个分支寻找最大程度上免于理性怀疑的基础,而是在重构数学分支的过程中给出各个数学分支间的关系,描绘出数学的大图景。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学基础的研究不  相似文献   

6.
"经典文本"和"现实逻辑"是彼此理解、交互作用的。哲学"经典文本"既是对"现实逻辑"之哲学理解的历史沉淀,也能为把握"现实逻辑"提供思想资源。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往往是在占有一定思想资源和借鉴一定思维方法的基础上,提炼时代精神的精华,历经艰辛孕育而成的书写"现实逻辑"的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基于劳动人民立场,对"现实逻辑"作出既"科学"又"价值"的理解。把握"现实逻辑"首先要把握其逻辑起点。从哲学上把握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其起点是"结构转型"。回归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高度关注并研究当代中国的实践发展及作为其"呼声"与"格言"的中国问题,并在面向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各种对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根基和源泉。  相似文献   

7.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知识创新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时代 ,知识创新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能不能建构一种知识创新的逻辑 ,更是逻辑学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一、非帕斯卡归纳概率逻辑等非经典逻辑对建构知识创新逻辑的意义 逻辑能不能探求新知 ,一直是逻辑学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为寻找能够恰当反映现实原型的逻辑体系 ,产生了一系列非经典逻辑系统 ,这些逻辑系统应该是知识创新逻辑的主体。2 0世纪 6 0年代以来 ,国外逻辑学的研究方向从经典逻辑逐渐转向非经典逻辑。出现了辛迪卡 (Hintikka)、宁尼鲁托 (Niiniluto)的二维、 K维归纳方法连续统理论。玛丽·赫斯…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次协调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什么是次协调逻辑?它与经典逻辑(这里用作传统逻辑与数理逻辑的统称)的主要分歧在哪里?它向经典逻辑提出挑战的主要根据是什么?次协调逻辑的研究者们是如何着手并采取哪些方法修正、改造经典逻辑,新建次协调逻辑的。这些都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多数”是自然语言中常用的一个表示事物数量的语词,对其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不仅是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助于提高逻辑自身的表达能力。因此,本文力图结合有关的理论,对其进行探究。 一、“多数”的特性及经典一阶逻辑的局限性 “多数”与自然语言中表示事物数量的其它词,如“所有”、“有的”等,具有类似的语法性质和功能。它可以被用作代词,也可以被用作形容词。而“所有”、“有的”等词,能被经典一阶逻辑看作逻辑量词,做精确分析,那么,“多数”能否作为逻辑量词来解析呢?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逻辑学界目前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提高,一是普及。提高方面,由于最近几十年国外逻辑科学的迅速发展,在经典逻辑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逻辑分支,逻辑理论有所深化。我国不少逻辑工作者正在对这些成果进行很好的吸收、引进与评介,将来或许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的流派。在普及方面,就是要将上述成果转化为广大群众能够理解并加以应用的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国内的逻辑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哲学逻辑、逻辑哲学以及模态逻辑等方向,2014年的逻辑学研究依然体现了这种研究方向的分布情况。在哲学逻辑领域,与动态逻辑相关的研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逻辑哲学领域,对经典著作或者经典理论的重新整理或理解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在模态逻辑领域,经典模态逻辑以及超模态逻辑中的很多问题也都...  相似文献   

13.
冯棉 《哲学动态》2007,(6):68-72
现代逻辑由众多的逻辑分支组成,各个分支有着自己的背景和发展动因,各个逻辑分支的相对独立发展成了逻辑研究的一道风景线。随着近年来子结构逻辑(substructural logics)研究的不断深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子结构逻辑”的名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它是一大类逻辑的统称,涉及基本子结构逻辑(basic substructural logic)与经典逻辑之间的各个现代逻辑分支,包括Lambek演算[2]、线性逻辑[3]、衍推逻辑、相干逻辑、BCK逻辑[4]、极小逻辑、直觉主义逻辑,以及多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模态推演,具有宽广的研究视野。子结构逻辑的特点是:从结构规…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三大发展中逻辑的交叉及其认知归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广义归纳逻辑、广义模态逻辑与广义认知逻辑的交叉发展任何称之为理论的知识体系,都需要经过产生、发展、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任何逻辑学理论亦如此.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已经处于成熟与完善阶段的理论称之为经典理论,把仍然处于产生、发展阶段的理论称之为发展中的理论.无疑,当今逻辑学发展中理论很多,其中广义归纳逻辑、广义模态逻辑、广义认知逻辑都属于发展中逻辑.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非经典逻辑分支的时间逻辑,是判断的一个公理化逻辑理论,这些判断是用命题表达的,而这些命题的真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时间逻辑的产生和形成是逻辑学发展的一个具体典范,它以新的方式丰富了逻辑学。这一对认识的理论方法的创新,是在概括总结全部科学成果和认识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的。按照列宁的说法,逻辑是“各种科学的经验的总结”。人类社会在探索、实践和革命性地改造周围世界及自身中,从逻辑方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弗协调逻辑的哲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俊伟 《哲学动态》2004,6(11):25-28
"弗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又译作"次协调逻辑"、"超协调逻辑",是非经典逻辑的一个新兴分支.它是一种不能从矛盾推出一切的逻辑理论.巴西逻辑学家达·科斯塔(Da Costa,1929-)在"不协调系统的命题演算"(1963)和"不协调系统的理论"(1974)两篇论文中构造了弗协调命题演算系统Cn、弗协调谓词演算系统Cn*(不带等词)和Cn=(带等词)及弗协调的摹状词演算系统Dn,从而开创了弗协调逻辑."弗协调逻辑"一词是由秘鲁哲学家奎萨达(Quesada)在1976年的国际逻辑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它表示在这种逻辑中,当矛盾律被削弱、不再普遍有效之后,仍能保持一种稍弱的协调性.由于这一词更恰当地表达了科斯塔创立的"非协调形式系统"的本质特征,所以很快得到逻辑学界的认可,从此为大家所使用.与经典逻辑(指弗雷格开创的一阶逻辑)相比,弗协调逻辑有以下两个特点:(1)矛盾律在其中不普遍有效;(2)在其中从相互矛盾的两个前提推不出一切公式.但是另一方面,在保证了上述两点的前提下它又包含了经典逻辑中最重要的定理模式和规则.弗协调逻辑适合作为经典逻辑所无法处理的弗协调理论的基础.自科斯塔创立弗协调逻辑之后,许多逻辑学家开始沿着科斯塔的系统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并将它应用于其他非经典逻辑,得到了许多全新的逻辑系统,例如我国逻辑学家张清宇将弗协调逻辑推广到模态、时态层次.[1]  相似文献   

17.
塔尔斯基从句法方面引入了演绎后承概念,并界定了演绎后承的一般抽象性质。大量关于非经典逻辑演绎后承关系的研究,均来自对塔尔斯基演绎后承概念的反思和批判。塔尔斯基演绎逻辑后承与语义逻辑后承是两个不同又密切相关的概念,目前尚缺乏对这两个概念的统一研究。本文对塔尔斯基演绎后承与非经典演绎后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逻辑分析,认为探索非经典逻辑的塔尔斯基演绎后承的性质,恰恰能够涵盖对两者的统一研究。  相似文献   

18.
隐喻的逻辑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哲学的历史传统中,隐喻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逻辑或反逻辑的思维与语言现象,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典型代表的哲学派别更是严格地把隐喻排斥在经典逻辑的范畴之外。但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当代逻辑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逐渐揭示出一种事实:在认知主体的实际思维运作过程中,隐喻与逻辑绝非两种毫无关联的离散体;相反,两者在意义的暗示与牵连、概念的生成与转换、语言的理解与交流中互为表里、缺一不可,在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上交叉互动,共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隐喻本质地蕴涵着深层次的认知内容,并生动地展现出相应的逻辑特征…  相似文献   

19.
正L.T.F.哈姆特著,满海霞、张璐等译《逻辑、语言与意义》一书于2017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从自然语言的语义研究入手,探究了现代逻辑的新发展,共分为两卷:《第1卷:逻辑入门》《第2卷:内涵逻辑与逻辑语法》。两卷书可独立阅读,第1卷介绍了经典命题逻辑与谓词逻辑,是语义研究的理论基础;第2卷是对第1卷的现代逻辑拓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逻辑学是研究思维的科学。但是,逻辑学却片面地发展了几千年,它专职地研究理性思维而成了理性的代名词。人们已习惯于以言说是否符合逻辑来评价一个人的头脑是否正常。严密的理性思维成了逻辑学追求的基本品格。这样,逻辑学的偏执发展也使其丧失掉了一半的内容。如果说逻辑学真正是以思维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话,它还应该包括情感逻辑。在西方经典的传统逻辑中,概念、判断与推理构建起了理性思考的大厦,那么,情感逻辑是怎样构创的呢?它亦有其最为基本的组织元素,即情境、感受与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