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1 毫秒
1.
灵宝派是中国道教传承绵远的道派,灵宝派历来重视众生性命,以济世度人为立教宗旨。灵宝派奉三国道士葛玄(164-244)为祖师,道门人士尊称为太极葛仙公。葛玄早期居天台山修道,曾漫游括苍、南岳、罗浮诸名山,后选择江南名胜閤皂山建庵传道。葛洪(284-363)为葛玄再传弟子,葛玄、葛洪  相似文献   

2.
葛玄来到江西铅山县云游 ,登上高高的云岗山 (今为葛仙山玉虚观 )修道 ,并仙举于该山。此后 ,铅山道教年益昌盛兴隆。据明万历《铅书》记载“铅山邑小 ,而道集之大” ,至明时已有道观 17座 ,名胜仙迹荟萃 ,文人高道云集 ,遂得延传灵宝道教宗派源流 ,这无不与灵宝派祖师葛玄有关。至今铅山仍有道观 9座 ,坐落在县内风景秀丽的深山幽谷之中 ,教务兴旺 ,并形成为灵宝经系有地方特色的斋醮科仪、宫观庙会的道教活动。葛玄 (16 4— 2 44) ,字孝先 ,祖籍山东琅琊(今临沂 ) ,其高祖葛卢曾佐刘秀建立东汉 ,任骠骑将军 ,封下邳侯 ,后葛卢将封爵让与弟…  相似文献   

3.
灵宝派是与正一派、上清派鼎立的三大道派之一,灵宝授箓是道教授箓制度的重要环节。论文以閤皂山灵宝派及元始宗坛授箓活动为中心,考察辨析灵宝授箓的历史及其宗教内涵。认为道教三山符箓中的灵宝授箓,充分体现了灵宝派的教义思想,灵宝经戒法箓具有济世度人的功能。历史上道士有参受正一、灵宝、上清法箓的传统,閤皂山灵宝派的元始宗坛授箓,是灵宝派道法传授系统的象征。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笔者在閤皂山收集到的数块道士墓碑等材料,结合已有文献,探讨唐到清代閤皂山宫观及其灵宝宗坛传承的历史,到清雍正十二年,閤皂山灵宝派共传了73代。此外,文章订正了明代俞策《閤皂山志》几处错误记载,补充数位在閤皂山较有影响的閤皂宗传人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灵宝派     
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东晋末年。道教中,“灵宝”一词最早见于《太平经》,原仅为神灵宝贵之意。晋安帝隆安(397—401)中,葛洪族孙葛巢甫附会引伸,造作《灵宝经》30余卷,并胪列一个上自元始天尊,下至葛玄及其后嗣的传经系统。至南朝宋时,陆修静“更加增修,立成仪轨,于是灵宝之教,大行于世” (唐闾丘方远:《太上洞玄灵宝大纲钞》)。灵宝派受上清派的影响,在存  相似文献   

6.
茅山派     
道教教派之一。南朝齐、梁著名道士陶弘景所创。因于茅山筑馆修道,尊三茅真君为祖师,故名。此派主修上清、灵宝和三皇等经书,奉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太微天帝君、后圣金阙帝君、太上老君等为最高神,主张思神、诵经、修功德,兼修辟谷、导引和斋醮。该派代表人物除陶弘景外,隋唐时有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高道辈出,隐若道教正宗。及宋稍衰。北宋时与龙虎山、閤皂山同为道教三大符箓派,号称三山符箓。元代以后归并于正一派。(钱安靖)  相似文献   

7.
閤皂山概述     
閤皂山俗称閤山,又名葛岭,因山中树木苍郁,如同墨染,得名“閤皂”,取其“形閤色皂”之意。左有閤水,右有感溪,环山合抱,形如双龙护珠。閤皂山位于江西省樟树市东南面,是武夷山西延的支脉。有九十九峰,绵延二百余里,在历史上与江苏茅山、江西龙虎山并称为江南三大名山。其主峰凌云峰海拔807.5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它以其独特美丽的风光深为广大游客和信士们向往,被称为“神仙之府”。 閤皂山早在汉晋时期,即有道教灵宝派始祖葛玄和其孙葛洪在山中采药炼丹,布道行医,  相似文献   

8.
葛洪是中国道教金丹道派的奠基人."夫道者,内以治身,外以为国",这是他儒道兼综思想的自我定位.葛洪出身于士族世家,早岁熟读儒书,中年立业封侯,因受叔祖葛玄的影响,中年一度及晚岁驻足罗浮山修仙入道,这就徜徉于入世与出世之间.而道术儒修无二致,神仙忠孝有完人,自是其毕生思想及为人的写照.葛洪视民间"俗所谓道率皆妖伪",而斥"淫祀奸邪,礼律所禁".修道不忘儒教,为金丹道派的官方正统地位提供保证,同时对后来道教发展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代为中国道教的全盛时期,其道派承袭魏晋南北朝,来源有二,其一是继承魏晋神仙道教的传统,其二是魏晋天师道的流变。例如唐代专门从事外丹黄白术的金丹派道士和以各类气法修炼,兼服食药物养生的炼养派道士,则是继承方仙道传统的神仙道教流派。上清派、灵宝派、正一派等经箓派道教,实际上是魏晋天师道在神仙道教影响下的流变。再有楼观派(唐初改楼观为宗圣观)道士以终南山为中心,形成终南山道团,宗老子和关尹子,习《老》、《庄》,实为神仙道教和经箓派道教的融汇。唐代道观遍于全国名山大邑,以茅山和终南山最显,道教重道阶而不重道派。其中上清派以茅山为本山,师徒授受分明,是唐代影响最大的道派。自陶弘景以来其传授次第为:  相似文献   

10.
正一、道士道教教职人员的名称。据《楼观本纪》,道士之称起于周穆王时。周穆王好尚黄老,以杜仲为师,追仰遗迹,崇构灵坛,招集四方幽人逸士,以绍玄业,"朝野以其弘修道事,故以道士为号焉"。但是,早期道教的《太平经》并无道士之称,  相似文献   

11.
上章是向三天太上呈送章文的仪式,章文是模仿世俗公文格式书写的仪式文书。上章作为早期正一道主要的祀神仪式,在东汉张陵、张衡、张鲁时期颇为流行。论文详细考察正一上章与道教经法制度的关系,正一上章仪式在社会上的影响,指出早期正一上章为上清派、灵宝派所汲取,正一上章已融入灵宝斋法和正一醮仪之中。传统科仪史认为道教斋醮的灵宝斋法始于三国时期的葛玄,论文从斋醮科仪史的宏观视野考察分析早期正一上章的内涵与功能,认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源头应追溯至东汉张陵创教时期。  相似文献   

12.
峨眉山纯阳殿原名吕仙祠,是山中著名道观,修建最晚,是道教在蛾眉山上的最后一个踞点。它是明万历乙酉年(公元1585年)信仰道教的四川巡抚赫卫赢游蛾眉山时,亲自择地捐资委托峨眉县令宜训修建的.这个时候的峨眉山已成普贤道场,遍山是菩萨金像。缁流熙攘,黄冠迹渺。山中道观,名存实亡,道教已临绝境,赫卫赢建殿的目的是为复兴峨山道教,故明人龚懋贤在所撰《纯阳殿记》(《蛾眉山志·艺文》)中说:“皇人去今远,纯阳继皇人,而仙距今才千余年,人耳目皆知之,祠纯阳则皇人为不泯。”“皇人”即天真皇人,也就是道教教主李老君.传说老君是神王之宗,飞仙之主,千变万化,故其名亦常变换,以应各种时势,住峨眉山时,则名天真皇人。晋人所  相似文献   

13.
青城山道教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850--933年)在其所著《洞天福地岳读名山记》中说:“益州(今成都区)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南连峨眉,中有洞天,诸灵书所藏。”清末彭询(1825—1896年)所撰《青城山志》谓黄帝时有宁封,居山修道,时人谓之“宁封子”。他曾在山中向黄帝授过御风云的“龙之术”,黄帝筑坛拜其为“五岳丈人”,故后世又称青城山为丈人山,今山中尚存古黄帝词、龙栈道。汉末,有称为“蜀中八仙”之一的阴长生人山修道。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  相似文献   

14.
<正>"二葛",即葛玄和葛洪。葛玄(163-244),字孝先,丹阳句容人(今江苏句容)人,是三国东吴最著名的方士,因修道得仙,号为太极左仙公。  相似文献   

15.
灵宝派为中国道教三山符箓之一,是道教史上传承绵远的道派,随着道教在台湾的发展演进,灵宝派也传入台湾并逐渐发展。本文梳理台湾灵宝道坛的兴起、分布与传承延续,通过灵宝道教会团体组织在台湾地区的创立与推广历程,道教灵宝派法脉在台湾社会的传承,说明道教有联系大陆、台湾民众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6.
《玉皇经》     
道教经典。全称《高上玉皇本行集经》。3卷。道士斋醮祈禳及道门功课的必诵经文。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但近人有谓其出于隋唐道流之手和成书不早于宋代之说。经文由《清微天宫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圆满大神咒品》、《洞玄灵宝玉皇功德品》、《天真护持品》及《洞玄灵宝报应神验品》等篇组成。主要叙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说玉  相似文献   

17.
三皇经新考     
道教三洞经教传统,除了洞真(上清)、洞玄(灵宝),还有一洞,就是洞神(三皇经系)。代表洞神的《三皇经》是道教的一部重要经典,可惜这一部重要典籍早己亡佚,故历来研究甚少。围绕着《三皇经》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对相关资料重新作了一番梳理,指出:《三皇文》传至葛洪有三条来路,一是帛和所得天文大字一卷本,二是葛玄一郑隐一葛洪这一传承的《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本,三是鲍靓所得、葛洪兼受的“与世不同”的本子。杨羲等人也传《三皇经》,陆修静、陶弘景皆得之于此,可能与鲍靓本有关。此外,根据诸书称引,对广义的三皇经即《洞神经》及其内容、三皇神系、三皇道士的修行方式等,也作了一些探讨。认为:著录的《洞神经》14卷是刘宋陆修静编《三洞经书目录》时的情况,可作为三皇系经书断代的标准。实则称“洞神三皇”之书较此为多,皆陆修静之后增殖繁衍。又认为,南北朝时代三皇道士既有经戒(戒有洞神八戒等),又有法策符图、斋醮科仪等,又有法服,称三皇为一经教派别,也未尝不可。文末将《三皇经》亡佚的时间推测为元初焚经之祸。  相似文献   

18.
冯鹤 《中国道教》2011,(3):14-14
5月10日至11日,第一届中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暨閤皂山祖师殿奠基典礼在江西省樟树市閤皂山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江西樟树市閤皂山灵宝文化学术论坛组委会承办。  相似文献   

19.
《搜神后记》中的丁令威故事,后世广为传播。据考证可知丁令威为历史上真实的道教人物,西晋豫宁(今江西省武宁县)辽东山人,不是辽宁辽东人。生于三国吴国后期,去世于东晋建武元年,七岁时于豫宁南山修道,后入阁皂山,传人散布福建。又曾于湖南石门、醴陵修道。东游至苏州,留有丁令威宅及后裔。又任泾县令,辞官后于姑孰灵虚山修道,于此辞世。  相似文献   

20.
5月10日至11日,第一届中华道教灵宝文化学术论坛暨閤皂山祖师殿奠基典礼在江西省樟树市閤皂山隆重举行。本次活动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主办,江西省道教协会、江西樟树市閤皂山灵宝文化学术论坛组委会承办。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丁常云、张金涛,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