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旅途闲话     
乙:这是一次名符其实的旅途闲话,因为它不仅是人生旅途中的闲话,而且是在一辆车上进行的。对话的两个人只有这样一段因缘,车到了目的地,下车互道“再见!”却不知是否还有再见到的缘……。甲(出租车司机):你在那儿工作?乙:就在这儿,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甲:哟!那你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乙:(笑)为什么呢?甲:不是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能搞文化工作。乙:这样说也对也不全对,知识和文化并不完全是一回事的。甲:这我就不明白了。乙:现在不少人很重视知识,但不一定重视文化。一般人总认为读书多,知识多就是有文化的人,而没读过…  相似文献   

2.
甲、乙两人赶着去看电影。甲是个长腿,乙是个矮子。乙好不容易才能跟上甲,没有拉下距离。甲发现乙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就赶快打招呼,抱歉地说:“对不起,我走得太快了!”不料乙却风趣地回答甲说:“不,是我走得太快了!”甲很纳闷,没有听懂乙的话是什么意思。一位在场的第三者丙,听了他们的对话不禁哈哈大笑,插上去说:“别客气了,你们二位走得一样快!”——亲爱的读者,你能从逻辑与语言的结合上分析一下,甲、乙两人究竟谁走  相似文献   

3.
旅途闲话     
甲:有人告诉我香港好几位著名影星、歌星都是居士,这是真的吗?乙:(点头)据我知道是的,这有什么问题呢?甲:(摇头)我不大想得通。乙:你为什么觉得影星、歌星不可能是居士呢?甲:我觉得居士对生活的要求不应该很高,更不会过多地注意外貌的打扮。居士是很严肃的,不应该太活泼,而演艺圈的人总离不开生活中对外貌虚名的追求,这不矛盾吗?乙:居土在人间生活,他们追求佛教的真谛,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生活中有所追求。甲:追求真谛就应该超凡脱俗。佛教讲空,追求时髦,置身于娱乐圈中怎么能看破红尘?乙:释迎佛祖创立佛教是为度众…  相似文献   

4.
混杂与偏倚——医学观察拨不开的迷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混杂与偏倚在研究的问题明确后 ,最首要的工作是收集科学事实 ,即统计意义上的收集资料。收集科学事实的方法不外乎观察和实验。但观察到的客观事实未必就是科学事实 ,请看下面同一研究的三种观察结果。观察 1:甲、乙两个部队执行同样的抗洪任务 ,两部队采用了不同的防暑措施预防中暑。任务结束后甲部队中暑 14人 ,乙部队中暑 7人。结论 :乙部队的预防措施更有效。观察 2 :甲、乙两部队中暑发生率相等 ,均为4 .7%。结论 :两种预防措施效果相同。观察 3:甲部队北方籍战士中暑发生率 5% ,乙部队 6% ;甲部队南方籍战士中暑发生率为 3.3% ,乙…  相似文献   

5.
旅途闲话     
莫子 《佛教文化》1997,(6):20-21
甲:人生烦恼都因贪、瞑、痴!我想,贪只要认识到无常,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可以克制;痴只要亲近善知识明白事理也可以明白。推独我的烦恼是天生性格所致,没有办法。乙:你有什么烦恼呢?甲:我不贪名利,愿为他人多做功德;也肯努力学习,使自己读书明理,但是瞑心难抑,与人相处不易,实在烦恼啊!乙:你认为你没有贪、痴的毛病吗?甲:不能说没有,但不是主要的。乙:(摇头)不对吧,要知道瞑心的根源还是贪与痴呀!甲:我不同意,你说说理由看。乙:好,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起瞑心呢?甲:随时随地都会。乙:(笑)为什么事呢?甲:现在…  相似文献   

6.
有两个学生考试都得了90分,甲感到十分沮丧,而乙却感到异常激动。这是为什么呢?甲认为自己得90分,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因为他每次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而乙认为自己能得到90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因为他平时的成绩很少得到过90分。也就是说,虽然同是90分,对甲乙两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种影响的不同,不是因为分数的多少,而是因为他们的期望值的不同。他们所以有不同的期望值,是因为他们平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政法工作者,以往处理案件,往往单凭经验办事。通过参加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的学习自觉运用逻辑知识分析案例,深感学与不学大不一样。例如,在一场关于是“杀人未遂还是杀人中止”的争论中,我便使用了有关的逻辑知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案例如下: 甲借了乙的钱很久不还,乙多次催要,甲竟赖帐说没有借过乙的钱。乙顿起杀人复仇之心。某日得知甲在家中,乙便借了猎枪闯入甲家,准备打死甲。甲的老母有  相似文献   

8.
“可能”有几个义项,各义项的特点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各语法书并不一致。《现代汉语八百词》认为“可能”有两个义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常用词用法例释》认为“可能”有三个义项。笔者认为,从“可能”的特点看,它的义项应归纳为四个。可能 1 助动词。语义与“能”“能够”相近。如: ①小王那么老实,不可能办这种事。②你想想,他可能放过这个  相似文献   

9.
信仰词汇     
单信 《天风》1995,(11):43-43
当甲、乙两方为了某种原因,难以取得协调或被接纳时,第三者丙站出来作为甲、乙之间的调解、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达成甲、乙双方和好如初,破镜重圆。这第三者丙就常被称作“中保”。 远在旧约时代,先知和祭司实际上就是充任了神与以色列百姓之间中保的职份。  相似文献   

10.
清末许奉恩的一本笔记小说《里乘》中有个“一文钱”的故事:有甲、乙两个徽商携重资到苏州贸易,由于两人不注意节俭,所带钱财不久便被挥霍一空,两个人不得不白天行乞,夜晚便寄宿破庙。一天晚上,二人在一所破庙里就地燃起一堆火,看看眼前的处境,相对嘘唏。甲徽商摸...  相似文献   

11.
理诤 《佛教文化》1997,(1):32-33
一、时逢除夕,三个和尚与几位居士小坐闲谈。居士甲说:“学佛数年,颇有心得,但不知如何能达尽善……。”二、居士乙插言:[生于婆婆世界欲求尽善万不可能,但作一好人足矣!].三、甲:“何谓好人?”乙不能答转而求教于三个和尚。四、胖和尚笑道:“还请小师弟说一故事,士。何?”小和尚说:“古有一婆罗门名叫种德,自恃出身高贵,才貌俱优,傲视众人。”五、佛陀前去拜访,问种德说:“如何方可称谓标准婆罗]刁?”种德道:“血统纯正,学识丰富,五官端正,严守戒律,智慧通达。”也不丰合田就不符标准吗?*错,只是血统并不纯正…  相似文献   

12.
文盲     
甲:不会使用电脑的就是文盲。乙:我同意你的说法,不过,反过来看,会使用电脑的,也可能是文盲。甲:胡扯!哪有文盲会用电脑的?乙:你使用电脑几年了?甲(得意地):5年了。乙:请问,5年来,你还用过笔吗?甲:只有文盲还在用笔。乙:请把你刚才说的那句话用笔写  相似文献   

13.
今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之三是:铭记与忘记。说是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看了材料与作文题目。我不禁浮想联翩。  相似文献   

14.
为失败而笑     
有一个笑话,甲问乙:"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乙说:"我的朋友被火车轧死了。"甲说:"难怪。你一定很痛苦。"乙说:"我当然很痛苦了啊,他穿的是我的西装。"这个笑话有它深刻的一面,那就是,这个乙倒是个实际的人。他虽然无情却很实际。碰到意外,他先检查实际  相似文献   

15.
甲:读了上一期的旅途闲话,也引出了我的一些问题。我觉得我的问题比较难解决,不是一下说得清的,请你耐心听我说。乙:我一定认真听。不过,如果问题比较复杂我也不一定回答得了。甲:这些问题我是逐渐出现的,我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说。乙:好的。甲:你知道我学佛已经多年,这几年来一直在弘扬佛法。我自己认为我对佛是真诚信仰的。比起那些不理解佛的教义当居士的人与佛更亲近。我追求的是智慧,没有必要执著于形式,所以我没有想到过皈依的事,可是日子久了,问题渐渐来了。乙:是什么问题呢?甲:常有人问我:“你信佛吗?”我回答:…  相似文献   

16.
渊声 《天风》2018,(11):52-54
甲:一今天是‘“圣诞节”,我们大伙都很高兴·…”(乙唱歌打断甲说话) 乙:(唱)平安夜,圣菩夜……(互相看看、停一下、待甲讲话、乙又唱) 甲:知道吗?全天全世界有二十亿的人在欢庆圣诞节。 乙:(唱)“平安夜、圣善夜……”(停一下、互看)  相似文献   

17.
乙:我们分、,完“中庸之道”之后,回头再去讨论阿人”做媒”的问题。丙:阿婆是“?道者”,认为“中庸是最适中的”,观.她又否定‘“中间人”,这样不是自相矛尼/自打嘴巴吗?乙:不会的3壬。果解作“中间”碰壁的话,她马上“转I二”而解作“适中”便可以了。甲:但是,胎地里把“中间”改为“适中”,是“偷换概念”‘“偷天换日”的手法。况且,说句空洞无物的话有什么用呢?乙:有“瞒天过海”的特别用途!甲:利用文字魔术做成的障眼法,的确可以骗过很多人。乙:很多“中道者”自己也不意识到“空无内容”而自/。;欺人。自…  相似文献   

18.
谁是盗窃犯?     
某地发生了一件盗窃案。公安局拘留了甲、乙、丙三个嫌疑犯。审讯时,甲说:‘这事不是我于的。’乙也说:‘这事我没有干。’丙则说:‘这事是甲干的。’侦破的结果证明,三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实话。  相似文献   

19.
6—12岁儿童嵌套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对他人思想活动的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对他人思想活动的认知中,他人的思想能够重复成为认知的对象,例如,丙知道小明和小涛正在踢球(丙的思想),而乙认为丙知道小明和小涛正在踢球(丙的思想是乙认知的对象),而甲认为乙认为丙知道小明和小涛正在踢球(乙对丙思想的认知又成为甲认知的对象)。  相似文献   

20.
拆墙     
甲:哎!你知道墙吗? 乙:怎么不知道呢?我们所住的房子四面都是墙,若没墙还怎么住呢?你看工地场所有大围墙、自留地菜园有小围墙、御敌抗敌有城墙,还有…… 甲:好了,好了,我问你知道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