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灵因果性的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论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方面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金在权称因果流失论证是排除论证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迫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排除论证以及流失论证,然后检验并批评金在权建立在同一性上的关于流失论证的解答。最后笔者将提出自己建立在空间性上的关于流失论证的解答,并且解释为什么流失论证是无法驳倒排除论证的。  相似文献   

2.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3.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4.
金在权总结了精神因果(mental causation)面临的三个问题,分别是:精神反常问题,即心理现象不具有因果律的问题;从计算主义导出的精神外在化问题;因果排他性问题~①。在这三个问题中,因果排他性问题是最受关注的,几乎所有心灵哲学理论都讨论过这一问题,因而产生了诸如自然主义进路、物理主义进路等。本文主要介绍一种讨论排他性问题的新进路,即反事实条件句进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心灵因果排除的哲学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上向因果性和下向因果性的存在问题。一般认为,上向因果性与下向因果性对于人类的认知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动性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心灵因果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广泛争议的课题之一。我国学者钟磊近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上向因果性以及下向因果性是否存在依赖于具体的因果理论。本文检验并批评了钟磊给出的相关论证,并争辩说在所有三种不同的因果理论框架下,上向因果性都存在,而下向因果性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因果排除问题及其平行主义解决方案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下向因果问题和感受性问题是当代物理主义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它们迫使金在权不得不从物理主义的立场上有所让步.本文分析了金在权在这两个问题上失败的因为,并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案.笔者的立足点不是物理主义,而是二元论的功能实在论.功能实在论把功能实现的整体看作第一实在,其中的两个要素即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具有因果力的,因而也是实在的.一方面,由于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下向因果作用的,因而不存在金在权所面临的因果解释的排他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并不崇尚物理主义,因而因果物理闭合原则对于笔者归于无效.下向因果问题就此得以解决.感受性是一种内在的功能意义,既是非物理的义是实在的.感受性问题就此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倾向因果理论在当代的复兴,为该理论在心灵因果领域中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在当代倾向主义者中,吉布的"双重阻隔"策略颇具代表性。其方案在兼顾利伯特实验结果的同时,试图为因果排斥问题提供一个融贯的解决方案。根据该方案,作为"双重阻隔者"的心灵事件,扮演着允许而非导致物理事件发生的角色。通过对该策略的仔细分析,本文试图指出:除了有过于特设之嫌,双重阻隔策略难以完全摆脱心灵事件的副现象主义,而且其心灵因果作用的机制仍有待澄清。  相似文献   

8.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9.
<正>长久以来,因果性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流行时期,这一问题被相对忽视,而在20世纪后期的哲学中,对它的研究兴趣又再次兴起。因果性近年来已成为语义学、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唐奈兰、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工作使因果联系成为说明指称与意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德雷斯克、福多等人关于信息和内容的因果理论的产生;葛梯尔问题的研究则导致了戈德曼和普兰廷加等人的因果知识理论的复兴。同时,概率理论、非单调逻辑、人工智能等形式科学的发展,使得对因果性进行精密的形而上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王锡伟 《学海》2002,(5):94-97
本文认为 ,皮亚杰与休谟在因果观上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二人的不同主要集中在认识基础、对因果关系本身的认识和对因果关系的表述和论证等三个方面。“活动”是皮亚杰因果观与休谟因果观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皮亚杰通过“活动”试图说明因果关系与逻辑数学结构不可分离 ,是在认识过程中逐步建构起来的 ,从而实现了因果问题上自康德以来最重要的进展。但由于皮亚杰与休谟一样不了解实践的作用 ,因而最后也与休谟一样陷入了不可知论  相似文献   

12.
温忠粦 《心理科学》2017,40(1):200-208
心理学期刊中的实证研究论文,很多时候都在检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学界对因果研究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回答下面问题:(1)实验中不能操纵的变量是否可以作为原因?(2)非实验研究能不能检验因果关系?(3)因果分析(尤其是中介分析)是否一定要使用追踪数据?追踪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通过因果要素和因果推理逻辑的辨析,对前面两个问题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并讨论了判明变量先后顺序、统计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为了回答问题3,厘清了追踪设计在因果分析中的作用:区分变量的先后顺序、有效获得历时性的影响结果,但即时性的因果影响采用追踪设计可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3.
在拙著《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①第3.1、4.1、5.1、5.2节和结语部分,以及拙文《休谟因果问题的重新发现及解决》②中,我着重揭示了四个要点:(1)“休谟问题”应该包括“归纳问题”和“因果问题”;(2)在现代哲学中,休谟因果问题几乎已被遗忘了;(3)屈指可数的几个解决休谟因果问题的方案都有严重的困难;(4)我的重解方案则力求避免这些困难。本文以这些要点为基础,试图更加深入地讨论休谟因果问题的几个方面,并顺带回答钱捷对我的批评。一、休谟因果问题及其失落的证据1.1根据我的研究,休谟问题的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4.
超自然信仰者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中,后者是前者引发的”。例如像这样的情形:“有一天我梦见我弟弟了,结果第二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尽管他很少这样做。”这话就暗示着他把梦与打电话看成是那种一件事由另一件事引起的因果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个论点的错误在于两个相关事件并不足以说明就是两个因果相联  相似文献   

15.
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单因果归纳包括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和自上而下的因果知识驱动加工两个方面。简单因果归纳的多数理论模型强调自下而上的材料驱动的加工,这些模型又存在联想解释与计算解释的基本区分。最后,概述了单一因果关系因果力判断研究的基本问题:因果力判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过程机制、研究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心灵哲学中占据统治地位的功能主义又以两种方式隶属于物理主义,即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和还原的物理主义,金在权属于后者。金在权一方面指出非还原的物理主义在理论上的不协调性,另一方面承认还原的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遭受挫折,退而主张有条件的或局部的物理主义,即"接近充足的物理主义"。然而,感受性对于心理性质而言具有某种普遍性,物理主义在感受性问题上的败退意味着大规模败退,远非金在权所说的"接近充足"。  相似文献   

17.
在有关因果判断的理论和研究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共变是不能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变量.通过多年的研究,研究者们已经公认,原因与结果的共变程度是个体形成因果判断的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研究者们对于共变的指标却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论,无法得到一致的结果.而我们认为,共变信息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完全是根据它自身的数据决定的,而是受到了各种其它信息的制约,而因果共变程度也并不存在一个完全准确的指标.共变信息在因果加工中所处的地位是相对较低的,它所起到的作用要依赖于其它信息对其所做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在疾病现象的各种联系的依存形式中,因果的逻辑联系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果逻辑关系是哲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相互联系的特性.医学中运用因果逻辑关系是对此问题的具体化和直观化,是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的一次实证.通过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和把握,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在临床疾病复杂的表象前做到对疾病本质的快速准确甄别,对具体的医疗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今流行的任何一本哲学词典中,“作漠问题”都被解释为“归纳问题”。可是,历史事实是:休漠本人大谈持谈的是因果必然性问题,他甚至没有提到“归纳”一词。不仅如此,首次提到“休漠问题”的康德大谈特谈的主要也是因果必然性问题。把“休模问题”重述为“归纳问题”,这是波普尔的功劳。但是,故意砍掉“因果问题”却是波普尔的罪过。本文着力于重新发现几乎已被遗忘的“休漠因果问题”,并提出一种尝试性的重解方案。一、休漠问题一因果问题十归纳问题有一个历史事实值得注意:休漠在为其代表作《人性论》写的概要中,把此书对“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