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因果性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前沿性问题。金在权基于因果排除论证指出,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心理因果性理论遇到了"先占威胁",即心理的因果有效性最终会被物理的因果有效性排除。内德·布洛克认为,由于是否存在物理学的底层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因此如果按金在权的思路推导下去,必然会得出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的荒谬结论。另外,金在权并未对其所支持的"多因素决定"观提供令人信服的理由,他在论证中所使用的层次概念也有歧义性,他用于支持排除原因的分割策略也有待证明,因此他对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批判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2.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备受争论的课题之一。本文讨论了作为对排除问题的五种经典解答的五个心灵因果性理论;进而检验并批评了莫尔在2014年提出的一种新解答,即联合因果解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与论证了一种更完善的联合因果解答。  相似文献   

3.
梁栋 《哲学动态》2015,(3):96-103
因果之矢与时间之矢的关联问题是当代西方因果理论的一个中心议题,也是最具争议的一个难题。为走出休谟的"原因对结果时间先在性"的约定性困境,在因果之矢与时间之矢之间寻求"第三矢"已成为近四十年来因果哲学中的一个主要策略。反思多种视域下第三矢策略不同概念架构的发展逻辑,解析其关键特征与问题,可以说,迄今为止的"第三矢策略"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4.
心灵因果排除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为广泛争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心灵因果性领域最有影响的专家以及排除论证的主要辩护者之一,金在权认为因果过度决定是排除问题所面临的两个最紧要的挑战之一。在本文中我首先检验和质疑支持因果过度决定的一些主要的理由;然后分析和批评金在权对因果过度决定提出的三个反对意见。最后我争辩说,对排除问题的因果过度决定,解答是一种建立在进化证据和形而上学可能性之上的可行的理论选择。  相似文献   

5.
汤志恒 《哲学研究》2022,(4):108-117+129
很多哲学家认为,一个作为原因的事件和一个作为结果的事件之间总是有时间间隔的,无论这个间隔有多小。换句话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同时性因果”,即原因和结果同时发生的因果关系。该观点得到两个物理学理论(相对论和刚体理论)的支撑,因此很难被哲学论证所动摇。在尊重物理学的前提下,本文不试图为现实存在同时性因果作辩护,而是要为“同时性因果”这个概念的可能性进行辩护——按照本文的看法,即使事实上同时性因果关系并不存在,这种关系也可以被合理设想。这个可设想性的要点之一在于一个解释关系中的不对称;本文的讨论也从而揭示出因果关系概念对于解释关系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突现与因果     
系统的突现性质是否具有下向因果性或下向因果力,是正确理解突现的一个关键问题。有一些哲学家主张修改现行的因果理论并返回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论,使它能容纳或说明下向因果。这不是一个合适的进路。现代哲学的因果理论主要有条件因果和作用因果两个学派,如果对这两个理论做一个统一的整合探索,将INUS条件因概念与当代因果力和因果过程概念联系起来,就能为描述下向因果提供一个现代因果理论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意识理论中,约翰·塞尔的心灵理论具有典型性。他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既坚持了当代心灵哲学中科学自然主义的基本纲领,又表现出企图保留意识的主观特性、因果作用等传统精神哲学内容的折衷论倾向。同约翰·塞尔的心灵理论相比,马克思意识理论与约翰·塞尔在唯物主义哲学立场、实践与实证的哲学精神以及意识主观性和因果作用等方面有一定联系与共性,但在诸如哲学座架、方法论、人文主义精神等深层次的理论范式、研究路径方面又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借助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与约翰·塞尔心灵理论的比较研究,既能为当代心灵哲学克服唯技术论、片面强调语言分析等偏颇指明路径,也能为马克思主义意识理论在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不断与时俱进、丰富理论内容和发展理论体系发挥积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因果学说是佛教的核心理论,华严宗的因果说则别具特色。本文在简要梳理佛教思想史上的各种因果学说的基础上,指出了华严宗因果学说的思想史背景和所面对的义理问题。与一般常见的华严因地果地说的研究不同,本文指出华严因果说的核心在于"六义说",并剖析了"六义"的内涵与意义。法藏等人运用"六义说"对此前的各种因果理论进行扬弃,奠定了华严学法界缘起、重重无尽说的哲学理论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剖析"六义"是解读华严义学的一把钥匙。此外,本文还通过比较华严学与唯识学因果学说的异同,间接回应了近代《起信论》论争中涉及因果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心灵因果排除的哲学背景下探讨和研究上向因果性和下向因果性的存在问题。一般认为,上向因果性与下向因果性对于人类的认知和道德等方面的能动性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而心灵因果排除论证是当前心灵哲学中最广泛争议的课题之一。我国学者钟磊近期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上向因果性以及下向因果性是否存在依赖于具体的因果理论。本文检验并批评了钟磊给出的相关论证,并争辩说在所有三种不同的因果理论框架下,上向因果性都存在,而下向因果性都可能存在。这些结果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心灵因果排除问题及其平行主义解决方案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伍德沃德提出系统的介入主义因果理论以来,许多非还原物理主义者企图运用该理论解决金在权的排斥问题,为心灵因果性辩护。然而,鲍姆加特纳质疑道,心物随附性和介入主义因果理论的前提相冲突,此冲突恰恰否定心灵因果性。伍德沃德作出回应,指出麦克没有区分因果依赖和非因果依赖关系(包含随附关系),并针对后者提出了新的因果定义,从而维护心灵因果性。作者针对该回应,阐明伍德沃德的新方案不适用于随附性,解决排斥问题还需另寻他法。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思想材料的背景下,因果关系是否单一地表现为必然性和决定性的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当代因果理论对这一问题所作的新探索,在两个方面是特别引人注目的。  相似文献   

12.
肖浩宇  张庆林 《心理科学》2007,30(2):355-358
本研究以直接呈现每种因果类型的频次的方式考察单结果多原因情况下影响因果判断的因素,同时检验概率对照模型,效力PC理论和因果模型理论。结果发现:(1)影响因果判断的因素有:事件原因与促进条件的性质差异,原因的熟悉度,原因和结果的共变程度;(2)同题抽象性对因果判断没有影响;(3)概率对照模型和因果模型理论在一定的情况下适用,但是都不能解释所有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91,(2)
根据大乘佛法的转依义,学佛者应确定彻底改造人生宇宙的雄伟目标;根据菩萨名“大士”义,学佛者应为具有堪作人天师表的高尚道德(戒),妙湛圆寂、动静如如的美好心灵(定),内外明彻、通达诸法实相的净智(慧),以广度无边众生的出类拔萃人物。这是学佛者必有的正确而伟大的人生观,这种人生观的建立,是以大乘唯识学造什么样的业、得什么样的果,业由自心作、果由自心变,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掌握自己命运的业果道理、为其理论根据的。同时这种人生观的实现,又是以业报因果的正理指导行动,而努力作止恶作善、舍染趋净、自觉觉他的殊胜正业为其条件的。因之,凡学佛者,对于业报因果非有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和掌握不可。  相似文献   

14.
以盖伦·斯特劳森为代表的一些哲学家对休谟的因果理论提出了一种怀疑主义实在论的解读,形成了所谓"新休谟争论"。本文通过梳理和评估新休谟争论,对因果的本体论以及模态论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最终提出并辩护一种因果的怀疑主义规则性理论。  相似文献   

15.
学前儿童倾向于采用活力因果机制,即用生命力的交换和获取来解释与机体有关的生命现象.活力因果解释介于意图因果解释和机制因果解释之间,被认为是专属于生物领域的一种因果认知机制,它的提出为存在独立的朴素生物学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4到6岁是活力机制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在年长儿童和成人对机体生命现象的认识中,这一机制继续发挥着作用,并不会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被其它因果机制完全取代.探讨可能导致活力因果机制发展差异性的影响因素以及它与其它因果机制的共同作用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长久以来,因果性被认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在逻辑实证主义流行时期,这一问题被相对忽视,而在20世纪后期的哲学中,对它的研究兴趣又再次兴起。因果性近年来已成为语义学、心灵哲学、认识论以及科学哲学等研究领域的核心话题。唐奈兰、克里普克和普特南的工作使因果联系成为说明指称与意谓的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反过来又推动了德雷斯克、福多等人关于信息和内容的因果理论的产生;葛梯尔问题的研究则导致了戈德曼和普兰廷加等人的因果知识理论的复兴。同时,概率理论、非单调逻辑、人工智能等形式科学的发展,使得对因果性进行精密的形而上研究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原因和结果是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经常使用。波普对因果联系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因果联系的演绎解释的理论。休谟认为,人们只是在经验中看到某一现象通着另一现象而产生,但经验不能说明前者与后者之间的必然联系。Post hoc(在这以后)决不能确证propter hoc(由于这)。他说:“一个事件随着另一个事件之后而产生,但是我们却根本不能观察到其间有任  相似文献   

18.
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红  龚银清 《心理科学》2003,26(3):448-451
继Michotte(1963)用两个发生碰撞的小球对成人的物理因果理解进行研究以来,许多研究者使用该碰撞情境对婴儿的物理因果感知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得出了许多颇有争议的结论。本文结合近几年国外对婴儿物理因果感知能力的相关研究,阐述了婴儿感知简单物理情境中的因果关系能力的发展,评价了用来解释婴儿物理因果感知的模块理论与信息加工理论,以期对婴儿期的物理因果感知有一较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英美哲学中自然主义的倾向始终占据主导,在意向性问题的研究上亦是如此。心灵哲学中涌现出了各种意向性自然化的方案,其中最为独特的当属塞尔(J.Searle)的生物自然主义理论,他通过对意向性的特殊定义及相关哲学概念的澄清和分析,试图将自然科学的权威性和心理学的合法性调合起来。这一理论的实质是突现论与多层次自然主义立场的结合,其中对于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存在不恰当的描述,但这也正是进一步发展生物自然主义理论的突破之处,那就是用依随突现论替代因果突现论完成意向性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20.
超自然信仰者有一个普遍的误解,认为“两个前后发生的事件中,后者是前者引发的”。例如像这样的情形:“有一天我梦见我弟弟了,结果第二天他就给我打了电话,尽管他很少这样做。”这话就暗示着他把梦与打电话看成是那种一件事由另一件事引起的因果联系。我们都知道这个论点的错误在于两个相关事件并不足以说明就是两个因果相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