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接受美学的主要理论,即期待视野理论对设计艺术进步所起的动力作用也是巨大的。期待视野理论中的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期待视野理论中的审美距离所对应的是在设计艺术中的设计师、产品和消费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和设计中审美距离论,这些共同推动了设计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2.
当代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没有独立、绝对的文本;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化”活动中生成的,读者接受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在翻译过程中,文本意义的实现依赖于译者的前理解以及文本和译者之间的视野融台;作为文本读者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自由创造度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詹姆斯·乔伊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更是在批评界和社会大众中倍受青睐。《都柏林人》通过描写其中处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向大家展示了一幅死气沉沉,黯淡无光的都柏林景象。《阿拉比》是其中很具代表的一篇,也是儿童篇的最后一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追求懵懂的爱情,以及最后爱情破灭,自我顿悟的故事。目前,国内外研究《阿拉比》的文章不在少数,其中大部分是研究作品所展现的社会现实,小说的叙事技巧以及男孩的顿悟。这些研究大多是关注作者与文本本身。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阿拉比》之所以如此受大众欢迎的原因正是乔伊斯在创作中不断地含沙射影、欲言又止,充分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其作品的意味大出意料之外,一再打破读者的先入经验,超出了期待视野,使读者感到振奋,拓展了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4.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学文本都是未完成的图式结构,他的存在本身并不能产生任何独立的意义。只有读者介入,将作者的"第一文本"转变成"第二文本",作品才能焕发出自身的生命力。《神木》作为刘庆邦的中篇小说,通过金钱与人性的四次较量,在读者的"顺向期待"和"期待受挫"中表达了人性的泯灭与复苏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西方文论研究中心,主要将视角集中在作家、作品等文学要素,或重视作家的权威性,或重视作品的语言形式,关于读者阅读的研究则往往排除在文学理论之外。20世纪中叶以后,西方文论逐渐将读者及文本阅读引入文学理论研究中,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的阅读观逐渐成为传统阅读理论变革的重要催化剂。文学四要素中的读者自此超越作者、作品等要素成为文学活动的主导因素。本文将从读者阅读论的角度对解构主义与接受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并从文本阅读特征比较;对作者与读者关系态度的比较;阅读视野意识形态性分析三个方面,重点分析读者阅读理论体系中:接受理论与解构主义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本主义时代金融危机的影响与风险社会的到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再一次回归于人们的视野中,人们对于其应对当前人类社会危机的能力充满期待。在这种情况下,《资本论》哲学研究成为近年来汉语学界的一个“热点”,吸引了一大批学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中国叙事二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兵 《学海》2001,(3):156-161
本文认为,现代性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当中国走向世界时,我们也就有了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但是,现代性话语有中国语境与西方语境之别,不能脱离各种语境谈论各自的问题.相较西方的现代性论战,中国的现代性有一种从屈就到积极接受现代性的过程;除了建设现代性,我们还得反省现代性、融合传统.因此,我们按照现代性中国叙事的逻辑,主要陈述了中国化的西方视野、中国的现代性视野中围绕现代性产生的争论,简要指出中国的现代性建构要求处理视野的融合与分化问题,现代性的中国仍在且仍需继续现代性.  相似文献   

8.
张立立 《世界哲学》2013,(1):60-68,161
在现代政治哲学视野下,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述的“高贵的谎言”,成为读者理解和接受柏拉图的最大阻碍之一.本文考察了几种流行的解读及其不足之处,并试图探讨另一种解读的可能性,即“高贵的谎言”并非针对被统治者而说的谎言,而是首先针对统治者(护卫者)而说的谎言.这种解读或可为理解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即政治权力是一种需要付出巨大代价(自由)才能获得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孝顺期待与亲子间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年人的孝顺期待是老年父母对成年子女孝顺的期望程度。本研究通过对288名老年人的调查,探讨了老年人孝顺期待的相关因素以及孝顺期待与老年人亲子间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发现:(1)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居住地区之间有显著的关系。城镇老年人孝顺期待水平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2)当前老年人孝顺期待与老年人接受子女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普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孝顺期待能够显著地预测老年人接受子女的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0.
郭齐勇教授著《中国哲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对象主要是高校哲学专业学生和爱好哲学的社会读者,“目的是为初学者进入中国哲学的堂奥指出门径”。全书呈现出视野广阔、构思独特、布局合理、线索分明、逻辑清晰、重点突出、述评精练、持论公允等优点。郭著导言的独特个性就在于它在广阔的学术视野下切入中国哲学史的前沿问题,然后层层剥笋、步步推进,提纲挈领地总揽全局,使读者在未入中国哲学堂奥之前已对如何看待中国哲学了然于胸。作者从学术界近年热议的中国哲学是否具有正当性、合法…  相似文献   

11.
对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中始终存在以下问题:西方心理学框架的束缚,思想与生活实践的分离,思想演变历程的忽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新的研究视野。工夫论具有“知行合一”的特质,其中思想与行动融合无间,而且具备动态展现的条件; 梁漱溟有丰富工夫实践,且与他的心理学思想有不可分离的联系。这些使工夫论作为研究视野契合于梁漱溟的心理学思想成为可能,并使之有别于既有的心理学史和本土心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韩洋 《美与时代》2023,(7):30-32
围绕跨文化视野下的艺术创作,以“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背景,试图催生一种新的美学形式。以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为背景,介绍跨文化视野下艺术家是如何以独特的地域文化及艺术语言表达各自文化主张与诉求的,彰显丝绸之路对于当下的意义。虽然艺术家的作品中呈现出中外文化的差异,但是又在艺术创作的很多细节上体现出对于跨文化融合发展的认同感,达到了主题与语言、精神与形式的高度结合。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理论的社会学本质是通过韦伯把马克思与帕森斯持续不断地融合起来,试图通过“劳动”和“相互作用”,以及后来的“制度”与“生活世界”两个维度来发展出目的理性的制度含义,以及主体间性的含义,并逐渐接受了制度和生活世界这两种范式各自根据两种功能必要条件来发挥作用,以及一般理论架构是社会研究的必要条件,而且能够建立在社会秩序的一般化问题之上,从而在理论范畴上实现了与帕森斯的融合,尽管这种融合以马克思的话语开始,却以帕森斯的话语结束。在此过程中,帕森斯的概念继续存在于哈贝马斯的著作中,但哈贝马斯并没有克服其缺陷,而是复制了它们。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1994,(3):46-47
主持寄语 自“梦想成真”栏目与广大读者见面后,我们收到了许多来信。有的读者在信中谈到了他的独特构想,有的读者畅谈了对本栏目的建议与期待。也有读者在信中对我们倾诉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平与逆境,也有身患疾病希望得到名医良药的帮助,有求师若渴,有求经寻法。一封封真诚的来信使我们深受感动,特别是对于上期本栏目徐永亮先生文章反响之强烈更出人意料。截至发稿时,本刊已收到全国各地捐款近五千元。更重要的是透过这一封封朴实无华的来信,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读者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人心向善,这个世界就充满希望。我们相信只要有广大读者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也许我们太过于关注自我,只注意到“我”曾对别人做过什么和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并且内心强烈地期待着被感激、被回报和被关注 ,从而忽略和忘记了我们更多地是在接受他人和自然的恩赐。  相似文献   

16.
编读往来     
编辑先生: 不久前,我到朋友家去玩,惊喜地发现一个“新世界”——《心理世界》。 原以为《心理世界》刊登的是令人生厌的大块理论文章,可是打开《心理世界》一看,却发现这“世界”是那样的生动活泼、精彩纷呈,文章易读易懂且妙趣横生,确实做到了“寓教于乐”,使读者愉快地接受“心理”上的指导,获得“心理学”上的各种知识。 如今报刊如林,《心理世界》为广大读者又开辟了一个魅力无穷的“新世界”,读者一定会爱上这个“世界”的。不过,我觉得  相似文献   

17.
佛教从西汉之际经西域传入内地,为了适应中国社会环境,逐渐与中国传统封建宗法文化融合,从而得到发展。南北朝以后的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释迦氏也被中土群众接受并奉为圣人,与中土孔子、老子并称“三圣”,佛教与儒、道两教并称“三教”。因而佛教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接受主体在解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其有目的的个性化的审美需要和审美愿望是依靠创造性思维活动来实观。从“康期坦次学派”尧斯、伊塞尔等人的经典学说到《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的若干论断,再到刘再复的《论文学的主体性》(续篇)等一系列惊世之语,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以创造性思维多与解读与鉴赏对于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如果把文学作品的创作称为“一度创造”,那么,审美鉴赏则是“二度创造”,而“二度创造”就是对“一度创造”进行“同质异形”的再创造,从而满足和实现受体解读的“心理期待”或审美欲望。  相似文献   

19.
沃尔夫冈·伊瑟(Wolfgang Iser)是联邦德国接受美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不过他是审美反应现象学这一传统上的理论家。他的理论被称为“读者反应理论”,与他的成名作《本文的召唤结构》有关,这篇论文的英文译名为《未定点和读者反应》(Indeterminacy and the Reader's Response),在英美等国发生了巨大影响。伊瑟的读者反应理论虽然也是以读者为中心,而不是以本文为中心,但他和另一些读者反应理论的理论家如戴维·布兰克(David Bleich)或斯坦利·菲什(Stanley Fish)有所不同,他相信本文有一种客观结构,但是这种客观结构必须通过读者来加以完善。伊瑟最大的理论特点是对“未定点”(Indeterminacy)和空白(gaps)的强调,认  相似文献   

20.
<正>“体验”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初中音乐体验性教学从学生的已有音乐知识、经验等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体验、表现体验、文化体验。体验性教学促进了学生的音乐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建构、创造。在体验性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情感、音乐审美、文化精神、品质修养等融合为一个整体。初中音乐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是体验的教学。“体验”应当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所谓“体验”,是指“对当下所经历事情的感知、判断、期待与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