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张艺谋电影的民族特色除了故事、人物、情节等软性表达外,其艺术形式与技法也体现了浓郁的东方特色。细致观看张艺谋的电影,笔者发现,张艺谋的电影运用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国画技法,从而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民族性。具体表现在泼墨、白描、写意和工笔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张艺谋几乎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名字,我一直以为张艺谋的人生如他的电影一样充满传奇,直到看了他新近出版的口述传记《张艺谋的作业》,我才恍然大悟,电影奇才张艺谋原来下的也是笨功夫。张艺谋涉足摄影时还是一个20出头的毛头小伙子,启蒙老师是他的表哥。那是有一次跟着表哥拍了一夜照片,使他一下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将电影的创作倾向转向民俗化,从而衍生出了一批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张艺谋通过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的元素。张艺谋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有生动的视觉展示,表现出意境美以及民族精神。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电影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不论是对电影还是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俄狄浦斯情结旨在说明在人的潜意识之下,隐藏着一种杀死父亲并取而代之的欲望,这一理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了种种的怀疑和拒绝,然而在许多文学、影视作品里,俄狄浦斯情结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张艺谋的电影《影》,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影无论在关注的焦点,反映的角度,还是在工业体制和美学风格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了从现实到文化再到商业的转变。其中张艺谋导演的电影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透过对张艺谋的一系列创作轨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遭遇到的语境变化,在某种程度上张艺谋也是新时期三十年中国电影的某种缩影。  相似文献   

6.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电影《英雄》的导演张艺谋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北方人,但他却将桂林作为英雄归隐的最佳去处,作为英雄们最向往的“家”,流露出对桂林山水的无比向往和热爱,小宜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桂林人,却已经很久想不起回家了。  相似文献   

8.
张宇 《美与时代》2006,(9):32-33
悲剧,作为音乐美学的审美形态之一,是崇高美的集中体现,也是悲剧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美感的重要原因。一提起悲剧艺术作品,人们自然就会联想起诸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国民族歌剧《白毛女》、《江姐》,朝鲜电影《卖花姑娘》,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  相似文献   

9.
国际影后的心愿:谁能给我一纸婚约1985年,巩俐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大二那年,张艺谋来中戏为电影《红高粱》挑选女主角,长相清纯可人、有一颗可爱小虎牙的巩俐被他一眼相中。  相似文献   

10.
从贾樟柯的作品《小武》开始,就掀起了一场"以摄影机表达自我"的独立电影革命风暴。电影《盲井》作为一部独立电影,运用真实的镜头语言和纪实性的拍摄方法,将社会中一些不为人知的黑暗面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但十几年来,中国大陆的独立电影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着,面临着"地下化"和"票房不理想化"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第六代导演应加强对国家广电总局和自己作品的信心,适当采用明星,积极寻找投资者,加强宣传,努力向主流电影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大威的美学专著《中国审美形态的识别性问题研究》于2017年8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为中国审美形态研究的新成果有以下三点创获:首先,该书以审美形态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中国美学史应该如何书写的问题;其次,该书创新性地提出了作为中国审美形态在思维方式上识别的"灵性直观"的新思想、新概念,并以此作为分析、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再次,该书提炼并确定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形态如"道""气""兴""神""意境""境界"等。该成果对于建构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学,摆脱西方审美形态和西方美学的制约,进而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极高的艺术成就影响了后代众多文学作品。其中在女性审美方面,《诗经》不仅重外在还重内在,其对女性内在审美的重视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但宋词作为描写女性最突出的文体,却由于词体本身的原因,只继承了《诗经》对女性外在描写的审美,而忽视了女性的内在审美。另外,《诗经》对女性外在还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对于直接描写,宋词是完全继承的,对于间接描写,宋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由张艺谋导演的《影》播出后好评如潮,尤其竹林雨戏是一大看点,对剧情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拍摄现场,要下一场让张艺谋导演满意的雨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是用了高速摄像机,5K画质,而那个雨一直有问题,所以拍出来的效果不是很好看。现场特效师又一直调不到理想状态,于是,张艺谋导演急了,就对现场特效师张涛说:"不能让一场雨戏在高速镜头下反复拍摄,也不能因为拍个特写耽误那么长时间,要尽快想办法解决特  相似文献   

14.
潘娣 《美与时代》2007,(4):114-115
本文以中国女性电影和女性导演为切入点,审视近年来女性电影创作中的女性表达,运用女性主义观点对女性电影重新定位,从女性视点、观影方式、叙事风格和主题四个层面探析女性电影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5.
根据卦气与晷影相应验的宗旨,《易纬·通卦验》记载了一套作为应验标准的晷影数据,与两汉时期其它的晷影数据都不相符合。经检验《易纬》与《周髀算经》、《太初历》等同样采用等差数列法构建晷长数据。《易纬》数据出现在“太初历”之后,后汉《四分历》之前,可能是中国天文学史上等差数列晷影数据的最后一个版本,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科学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作为民国时期新华影业公司发行的刊物,《新华画报》具有明显的商业诉求、明星消费、民族立场与现代启蒙等特点。因此,透过《新华画报》这个载体,管窥孤岛时期的电影作品及其相关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了解和研究那个特殊年代的新华影业与当时上海影人的理论表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张荣胜 《美与时代》2013,(12):89-90
风姿各异的民俗为影视艺术民族风格的刻画提供了丰富的“养料供给”。张艺谋早期的电影创作对“民俗养料”的吸收尤为充分,张艺谋巧妙地借助“民俗佐料”调制出一道道“中国烹饪”,掀起一番“中国民俗诱惑”热潮,筑构起中国新时期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一道亮丽风景。张艺谋早期电影中“民俗诱惑“的成功在于两道工序:其一:民俗原料的筛选尤为花心思,每一个民俗场景、民俗动作、民俗语言都别具匠心;其二:运用了最能保证“民俗原料”色、香、味齐全的烹饪方式,根据不同“民俗原料“的不同“口味”、不同“营养成分”,选择与之相应的烹饪方式。  相似文献   

18.
在各方面越来越全球资源共享化的二十一世纪中,现代服装设计在表达当代人的审美情趣的同时,必然或隐或显地表达古代传统文化中有活力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经验,《考工记》作为中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讲究应天之时运、承地之气养,人与自然相通融合的审美宇宙观,它开创了具有典范性和普遍性的造物审美原则,尤其是书中提及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先进造物思想对现代服装设计有着相当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分析了《考工记》中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提出中国当代服装设计师应当秉承历史的使命,传承传统艺术精神,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和理念,塑造风格浓郁的个人设计作品。  相似文献   

19.
"恐怖电影"已经成了马徐维邦身上一个重要的标签,1937年《夜半歌声》上映,在恐怖片极度匮乏的一个年代,该片为中国的类型电影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直至今日,中国电影已过百年,当我们重新回过头来再看《夜半歌声》,会发出一种疑问:这部片子到底恐怖在什么地方?作为中国恐怖片的鼻祖,马徐维邦对中国电影史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但放在当下的语境中看这部电影以及导演本人的艺术风格,其"恐怖性"正在逐渐缩小甚至去除了"恐怖性"。  相似文献   

20.
电影《狼图腾》对原著的改写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在中西文化差异巨大的背景下,民族中心式的跨文化交际模式导致了电影《狼图腾》对于原著的文化过滤。导演及其创作团队从创作动机、叙事模式、主题表达以及电影的细节展现,都对原著进行了再创作。从文学之狼到电影之狼,从图腾降格到日常,究其根源,是导演及其创作团队受西方文化框架的影响而采取的归化策略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