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很多学者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美学与审美之间出现了裂痕:一方面是活生生的审美经验,一方面是抽象的概念游戏。那么,如何弥补这种分裂?身体美学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身体是"主体-客体"二分法结束之处,也是感性与理性的联结点。通过引入身体范畴,美学可以克服其面临的困境:(1)先谈存在于自然空间中审美活动的"身体",这是解决自然美难题的正解;(2)关于在日用品使用中人的"身体感"与生活美学;(3)关于人际交往之中的身体美感问题;(4)谈谈在对纯粹艺术品的欣赏中的"身体感觉"。通过研究这四个层面的审美感受,美学会回到鲜活的身体经验和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汉语身体美学建构的道路,首先要克服漫长的封建社会"忽略身体,重视精神"的传统思维弊端,廓清对身体的轻慢和傲慢的迷雾。王晓华教授整合了科学哲学、当代唯物论和尼采身体哲学的思想,雄辩有力地提出了"主体论身体美学",把中国身体美学的致思路径开拓到新高度。汉语身体美学的理论引领,为感性学找到了理论来路并将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管子·内业》提出人有两重心,一重是肉体、个体意义上的,一重是精神、普遍意义上。要想形成精神、普遍意义上的心,必须首先获得精气,使心成为精舍,这样人才会拥有超强的生命力以及把握外物的能力。亚里士多德的心灵"psuchē"观念,有着类似的结构与意识。即人心可以区分为低级的个体心灵和高级的普遍精神。稷下学者和古希腊的学者都提出有一个高级的永恒的绝对者存在。这个绝对者在西方后来走向了上帝或者绝对精神。而在中国则是有神性却非神灵的"道"。  相似文献   

5.
在《身体美学导论》中,作者王晓华试图解构身心二元论,进而揭露传统统治神话的无根品格。在这个过程中,包括男性/女性、劳心/劳力、文化/自然等二分法被解构。最终,身体的主体性凸显出来。这是一个完整的建构理路。从身体主体性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可以看到有少数优秀作品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身体写作"。大多数作家还没有身体——主体意识,更没有在作品中把它当作一个主题来处理。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写作"和王晓华先生所提倡的作为实践学的"身体美学",都还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囚禁与解放:视觉文化中的身体叙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身体转向进入文明时代以来,身心二元性亦即身体与理念、身体与灵魂、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张力,一直是西方哲人所坚持关注的基本立场。漫长的主体性哲学推崇理性、灵魂、精神,而身体及其所表现的感性则总被视为价值的对立面而备受压抑。柏拉图哲学在西方思想中的奠基地位毋庸置疑,正是他为西方自我认识的以灵魂为主导的身心二元性倾向铸造了最根本的基座。从柏拉图费尽心思地论证灵魂的不朽以及身体的暂时性和局限性开始,漫长的主体哲学将人或者看成智慧的存在(柏拉图),或者看成信仰的存在(基督教),或者看成理性的存在(启蒙哲学)。在这背后…  相似文献   

7.
心与物的关系的研究,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以贯之且卓有成效的研究.从根本上讲,心物论是建立在感应论的基础之上,即心与物是双向建构的关系.心与物的交汇点在"情志",它是中国文学的出发点和语言策略,更是中国文学的灵魂和内在线索.  相似文献   

8.
在玛雅人和中美洲其他印第安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关于双重灵魂的特殊想象:一个人不仅在自己的身体之内拥有一个灵魂,而且在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寄身于某种动物或自然力的灵魂,也就是"他我"(Alter Ego)。这是原生于中美洲地区的一种特有的传统信仰形式。学者们根据当地语言中的相关词汇将其称为"纳瓜尔信仰"(nagualism)。有关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不论是历史文献的解读还是当代的民族志,包括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9.
在玛雅人和中美洲其他印第安民族中,流行着一种关于双重灵魂的特殊想象:一个人不仅在自己的身体之内拥有一个灵魂,而且在自己的身体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寄身于某种动物或自然力的灵魂,也就是"他我"(Alter Ego)。这是原生于中美洲地区的一种特有的传统信仰形式。学者们根据当地语言中的相关词汇将其称为"纳瓜尔信仰"(nagualism)。有关研究目前仍在进行中,不论是历史文献的解读还是当代的民族志,包括人类学的比较研究等各个方面,都有待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0.
心怀远方     
正"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身体在路上,毕竟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是人人都能消费得起的。工作、家庭都是甜蜜的负担,我们是现实的蛛网上努力攀爬的蜘蛛,逃不脱千丝万缕的牵绊。当身体无法在路上时,别忘了心怀远方。心怀远方,就是心中藏着风景。我们很多人不能做到行万里路,让身体感受启程和抵达的快意,体验沿途风光的壮美和辽阔。  相似文献   

11.
自希腊进入古典时代起,西方哲学中的主体概念已经与人具有特殊关联,相关论述则涉及到身心关系。大多数哲学家都倡导精神主体观,把身体当作灵魂的容纳者,但这种假说牵连出一个逻辑问题:与身体结合后,灵魂被后者涵括,无法直接参与外部运动,必须通过身体来实现自己的部分主体性。恰是根据这个逻辑,亚里士多德提出:既然外部运动的承担者只能是身体,那么身体就不可能是纯粹被动之物;至少在感觉-运动层面,它具有不可忽略的主体性;在《灵魂论》和《形而上学》等专著中,他提出了影响深远的身体主体观。虽然他最终没有超越二元论,但相关言说还是为身体的复兴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2.
物感美学是当代美学在以康德的趣味美学为代表之后,新兴起的一种美学思潮,也是"当代文化界、艺术界关注和研究的主要课题",在艺术创作的精神意义上,以卢西奥·丰塔纳为代表的半物式物感美学,浦捷超越实物形式的精神物感美学,形成了架上物感美术创作的空间衍变与突破,使审美主体由一种旁观式,即"无利害"的、"距离"的审美,变成了一种物与观者的视觉、直觉和精神的交融性沟通。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性美学视域下,作为中华美学精神显性形态的儒家美学因其与伦理道德的密切关联,往往被当代美学研究者视作理论粗放的功利主义美学。事实上,儒家美学对道德善的注重并不妨碍其成为一种可行性的当代美学观。在文艺观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内在价值存在于作品中的;在美感论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自然价值存在于审美情感中的;在形而上学上,儒家伦理美学的"善"是作为本体价值存在于审美境界中的。因此,儒家伦理美学实质是一种审美与道德价值内在结合的伦理美学,其不但具有当代美学的合法性,而且是有着美好价值担当的生活之道。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11月30日,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与中华美学学会联合举办了"人工智能时代的身体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贵州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学者40余人济济一堂,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展示了身体美学在人工智能时代的阐释力。近年来,中国身体美学发展迅速,成为最有活力的当代美学流派之一,通过与实践美学、生态美学、生活美学等流派的对话,成功地介入了当代文化的建构。讨论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  相似文献   

16.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史中的大问题,亚里士多德对这个问题的阐述吸引并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当代心灵哲学的主流学派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解释为"属性主义"(弱的物理主义)或"弱的二元论",但他们要么取消了灵魂对身体的因果效用,继而否认了灵魂的实体地位,要么割裂了灵魂与身体在存在上的统一。本文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是"质料形式主义"的,灵魂与身体的关系奠基于形式与质料的关系以及可感实体的存在结构和原因结构。灵魂与身体不可分离,它们"在彼此之中",但灵魂是首要的本原,身体是展现本原的物质实体。灵魂作为本原的方式是多重的,它是身体的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相似文献   

17.
新实践美学应该弥补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缺失,建构起自己的身体美学。实践本身就是身体的实践,没有身体的实践是不存在的,因此,身体的实践和实践的身体是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的逻辑起点。实践的身体是在身体的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首先应该关注人类自身生产中产生的身体及其审美关系,即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问题,建构起本原身体美学。在人类的生存中,身体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类物质生产最基本的方面,衣食住行等都存在着身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审美化和艺术化问题,因此,新实践美学还应该建构起存在身体美学和发展身体美学。存在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存在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存在的审美化和艺术化,主要是肉身生存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发展身体美学研究身体发展及其审美关系,研究身体的符号化和精神化,主要是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美和审美及其艺术的问题。新实践美学的身体美学追求肉身身体、精神身体、符号身体的有机融合,以塑造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8.
白玉蟾道教美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大家,白玉蟾有丰富的道教美学思想.本文从宋代道教美学思想发展的总体特征出发,对白玉蟾三个方面的美学思想即"真快活"的审美高峰体验和道教审美人格论、"其心之乐而乐乎山者"的道教山林美学论和"即心是道"的道教审美心胸和审美人生论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9.
王晓华教授关于身体诗学与美学的研究形成身体话语的"当代史"。"身体"概念的复杂意指,决定了《身体诗学》运思的艰险。等身性提示出身体诗学对待物与世界的平等观念,而超越维度则显示出身体诗学具有的谦卑态度和神圣感。与现象学还原的路径相反,身体诗学的论证包括两个次序相连的操作:理念的还原与思想的还原,不妨称之为"身体诗学的存在还原"。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心"是"身体"能动性的意谓。交心的实质在于互身。有别于认知学所遵循的主体理性原则,身体诗学依循关系理性展开生活世界。与人之存在的言说相伴始终的是身体观的演化、身体活动形态与身体对象化的呈现。存在关切下的身体观与身体化,分别相关于人类文明与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2018年7月23日,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深圳大学身体美学研究所、湖北理工学院华中休闲文化研究中心、九江学院等共同主办了第四届"中国休闲哲学论坛暨身体美学专题会议"。与会学者们在这个丰盈的文化空间聚集,探讨身体与休闲、生态、日常生活的关系。论坛围绕"从学科定位到研究范式""探究身体美学与休闲美学及其他学科关系""勘探传统文化中的身体美学思想""敞开超越西方身体美学的可能路径"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