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以汉代官方儒学的《春秋繁露》和道教经典《度人经》为具体个案,探讨了儒教与道教的关系,发现无论儒教和道教都具有神学特征,但二者的根本指向不同,儒教指向的是现实社会,而道教指向的是彼岸世界。  相似文献   

2.
《学海》2014,(5):5-10
作为当下最重要的国家话语,"中国梦"是我国国家形象的价值核心,规制着国家形象对外传播的内涵、路径与目标,而国家形象的有效传播又直接影响着"中国梦"在世界诸民族之梦中的全球地位与可能性空间。因此,需认清现实起点,厘清国际传播的话语环境与主流学术话语资源,在对策与行动上注意强化其话语核心的内在建构、外在形式的有效表达以及新媒体语境中国家形象的攻防战。  相似文献   

3.
汉画像所刻画的非现实世界——天国仙界,以画代话,用形象化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幻想,这种形式上的极度夸张是与汉赋的形式美是完全一致的。汉赋的语言学叙事与汉画像的图像叙事,艺术形式虽然不同,但共同表现了汉代的粗犷、醇厚的整体性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了强可能性和弱必然性这两种真势模态的逻辑性质。称一个命题是强可能的,当且仅当它在某个可及的但非现实的可能世界中成立;称一个命题是弱必然的,当且仅当它在所有可及的但非现实的可能世界中都成立。强可能性与弱必然性互为对偶。在表达力上,强可能性算子不同于可能性算子。尽管如此,刻画强可能性和弱必然性的逻辑(简称为强可弱必逻辑)仍然是正规模态逻辑,而且它的极小逻辑在形态上类似于极小正规模态逻辑K。本文主要在形式技术上对强可弱必逻辑作了初步研究:比较了它和模态逻辑以及一阶逻辑在语言表达力上的区别,给出了它的极小和扩张的公理刻画以及必然和弱必然的双模态逻辑的公理刻画。  相似文献   

5.
何亭 《美与时代》2007,(10):68-69
在"天人相通"、"阴阳五行"思想浸润下,汉代装饰艺术超越了现实的有限,上升到了涵盖宇宙终极的无限高度;不仅在时空上进行拓展,在内涵上也着力充实、丰富.这些艺术形象从古拙浑朴中飞动升腾起来,达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从而形成了汉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6.
在思想对客观性的态度问题上,最为实质性地显示出了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性差异,从而亦由之显示出了三种哲学在如何切中现实或切中何种现实问题上的根本性差异。就对于现代世界之科学、自律性道德生活与民族历史传统三项基本现实来说,康德哲学较好地说明了近代科学与自律性道德生活之现实,但非历史地将这种存在着严重内在冲突的社会视作"自然"性的存在,而看不到超越这一社会的可能性;黑格尔哲学虽然较好地切中了民族历史传统之现实,但也将以普鲁士主导的"日耳曼世界"当作其"绝对精神"发展终极目标;而马克思哲学则综合了两者,全面地切中了这三项基本现实。正是由于这一全面切中,马克思哲学才能够不仅合理地说明了现代社会的发生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针对其根本问题而提出了超越这一社会生活方式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并对现代世界历史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作为视觉艺术,电影将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经验变成真实的视觉经验,与此同时,银幕上的身体将不可能的现实转换成能够被摄像机捕捉的现实。科幻电影的后人类叙事呈现出身体的空间性、身体的跨界存在、信息论的身体等身体美学问题。电影汇集身体运动的轨迹,呈现出身体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多元可能性,从而建构起身体—世界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8.
针对神经症的行为疗法与森田疗法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认为两种疗法在临床实践中都是以行为为核心的;但二者所侧重的行为并不相同,在治疗目标上也不相同,行为疗法与森田疗法在神经症治疗中存在优势互补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刘克 《中国道教》2009,(6):18-25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碑刻、壁画以及画像石、画像砖上所刻文字等合称汉俩,是汉代民众结合自己的生存环境创造的一个象征世界,表达着他们的愿望和期待。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发展,大批道教汉画发掘出土,为我们全面认识原始道教在民间的影响状况和消除研究中的诸多疑问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曹润生 《学海》2001,3(2):95-101
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史上的独特位置就在于它使哲学进入终结状态.这是因为马克思从彻底的唯物主义出发确立了实证的历史科学,揭穿了哲学思维的唯心主义秘密,探明了产生哲学思维的现实基础以及消除哲学的正确途径.从此,一切哲学的构造都面临着实证科学的还原、消解和代替.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终结给人们留下了对现实世界进行科学研究的艰巨任务,因为只有科学才能使人真正面对现实世界并在这个现实世界中求得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庄存与的《公羊》学虽然受到赵《春秋属辞》的影响 ,但主要限于治学体例 ,而在治学立场上 ,二者其实有根本的歧异。庄存与克服了赵以策书之体说《春秋》的倾向 ,并注重《春秋》例辞背后的立场。这点直接上承汉代《公羊》学。不过 ,庄氏《春秋》学在某些具体的事例解释上与汉代《公羊》学也有差异。庄氏的特点在于对《春秋》变辞的引申与发挥 ,并补充了汉代《公羊》学未曾论述的诸多方面 ,为后人理解《公羊》大义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汉墓壁画在题材以及总体风格上,都具有浓重的多元文化历史传承性。汉代墓葬壁画在内容和装饰题材上,既推崇天堂和鬼神之说,同时也十分注重对现实功利与人文道德的描述。在装饰手法与风格上,东汉时期的壁画既能够突显出有序、朴厚、写实以及叙事的一面,同时也能够表现出其自由浪漫与超越现实的一面。内蒙古的和林格尔汉墓室壁画,绘画内容极具艺术表现力,绘画造型手法干练写意,形式语言形神合一,其将东汉时期的绘画、服饰、人文等方面的艺术特征与艺术风格充分地表现了出来,集中体现了我国汉代劳动人民对神话的信仰,所崇尚的天人观念以及现实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3.
张蝶 《现代哲学》2015,(2):28-32
从Utopia到乌托邦,在理论上二者对等的不可能性和在实践中这种对等的可操作性的差异,开辟了重新解释二者关系的可能性。在跨语际实践中,Utopia和乌托邦的并置带来的不是黏连性而是断裂和界限。乌托邦源自于Utopia,却在诞生后与Utopia在词语层面和概念层面均发生了断裂,但在断裂中需要寻求同一的基础,以便乌托邦能在理论上完满自足。完型了的乌托邦逐渐靠向其周围迅速集结而成的既有汉语概念,通过既有概念的规定与限制最终融入到汉语概念世界中。  相似文献   

14.
汉代思想体系的形成,主要受到儒家、道家和阴阳五行等思想的影响。汉镜、汉隶的美学内涵是汉代思想在这两种艺术形式上的内在体现。汉镜的世界、汉隶的线条都不同程度地折射出"儒"与"道"的沟通与融合。汉镜的图案、纹饰和铭文体现汉代人的阴阳五行观念和人生观。汉隶"水平线条"的稳重,表达了汉代人希望富足和乐地在人世中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汉隶的水平线条,不仅是书法里的线条也是汉代人日积月累的共同心理和情感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15.
汉兴以来,儒家思想一直较为活跃,武帝之际,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确立了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在社会各层传播,在这一传播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汉代服饰的审美取向,形成了汉代服饰审美文化。汉代女性服饰作为汉代服饰体系中的一大分支,其丰富的服饰类型承载了汉代深厚的文化哲理,是研究汉代服饰审美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汉代女性服饰审美的形成、标准与特点直接影响着人们对汉代服饰的认识,以汉代女性服饰为研究点,探索汉代女性服饰审美取向产生的原因,并总结出汉代女性服饰的审美标准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曾说:"宗教世界只不过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即使在宗教教条占主要影响的时代和社会结构中的文化,也存在着世俗精神."[1]从宗教的目的与要求来看,宗教总是把天国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看作是对立的,追求灭绝世俗的享受,宣扬天国的神圣与美好.  相似文献   

17.
据说,在这个广袤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只有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生伴侣的可能性则是五十亿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1.自然哲学的可能性及其形而上学根据谢林认为,反思的发展引起了主体和客体、理想和现实的分离。若不考虑到反思的作用,我们就得设想人与自然是一个东西,就是说,必须设想人在直接感受的层次上体验着与自然的统一。但人已通过反思把外部客体和它的主体表象区分开来,并且人已成为他自身的客体。总之,反思牢固建立并永久  相似文献   

19.
王齐 《美与时代》2007,(12):45-47
汉画像是汉代视觉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其构图上的特点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深受汉代审美意识的影响.汉代艺术并非只注重形式美,在美的自觉上也有所追求,并对魏晋南北朝绘画美学有着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易学发展史上的汉代象数易学,就其理论形态、思维方式、思想特征而言,具有鲜明、典型的时代性与范导性.作为汉代经学核心的有机组成部分的汉代象数易学,对汉代哲学与文化、社会与政治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与深远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汉代象数易学在易学与哲学史上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的认识,或者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本文从"立足《周易》象数系统,确立天人之学新形态"、"深化儒家社会政治思想,强化政治指导功能"、"深化整体性和谐理念,凸显和谐价值理想终极诉求"等方面,深入地分析并揭示了汉代象数易学的理论价值与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