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为探究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对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的延时影响及同伴依恋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亲子依恋问卷、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及长处与困难问卷对604名小学三年级留守儿童进行间隔半年的两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儿童内化问题,父子依恋和母子依恋对内化问题的预测均不显著;同伴依恋在亲子依恋和师生关系与留守儿童内化问题之间均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相似文献   

3.
考察流动儿童同伴依恋与孤独感的特点,以及认知情绪调节在两者关系之间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取样方法对595名流动儿童和本地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孤独感显著高于本地儿童;(2)流动儿童的同伴依恋得分及其信任、沟通维度得分显著低于本地儿童;(3)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同伴依恋显著负相关;(4)较高的积极认知情绪调节得分对同伴依恋和孤独感的关系具有减弱作用.因此,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可以作为流动儿童应对不良环境的弹性力量.  相似文献   

4.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曾守锤 《心理科学》2011,34(3):631-635
对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状况以及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在压力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中是否起调节作用进行了探索。给334名流动儿童和237名城市儿童及其家长施测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家长版)(CBCL)。结果发现,流动儿童的领悟社会支持得分显著低于城市儿童,层次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在压力与心理适应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表明社会支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潘玉进  曹立人 《应用心理学》2009,15(4):374-378,384
运用社交认知绘图(SCM)、班级戏剧量表与同伴提名等方法调查了处于同伴团体形成关键期的小学四、五年级学生294人,以考察同伴团体诸变量对个体学业成就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同伴团体在小学四、五年级尚处于初步形成期,其密度和中心势均随年级升高而提高;(2)性别、学业成就和社会行为是影响同伴团体形成的主要因素;(3)个体学业成就对同伴接纳与亲社会行为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同伴拒绝与退缩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4)团体密度和团体学业成就在同伴接纳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团体中心势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团体学业成就对亲社会行为与个体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摘 要 以455名武汉某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采用同伴提名法、班级戏剧问卷,考察了不同性别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的关系,重点检验了社会喜好在不同类型攻击行为与受欺负之间的中介效应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的外部攻击、关系攻击、社会喜好与受欺负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男生的外部攻击与社会喜好、关系攻击与社会喜好的相关系数均显著高于女生;(2)小学儿童在外部攻击和社会喜好维度上得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外部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得分显著低于女生;(3)社会喜好分别在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与受欺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且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系数均存在显著性别差异,表现为外部攻击、关系攻击对社会喜好的预测作用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表现为社会喜好对受欺负的预测作用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而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受欺负的预测系数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以374名农村青少年为被试,基于留守青少年和非留守青少年的比较,探讨了个体行为自主决策、亲子亲合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了亲子亲合与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农村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的生活满意度;父子亲合和母子亲合能显著正向预测两类青少年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负向预测其消极情绪。(2)对于非留守青少年,行为自主决策与母子亲合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行为自主决策仅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非留守男生的积极情绪和生活满意度,母子亲合则显著负向预测非留守女生的消极情绪;但是,这种性别差异不存在于留守青少年之中。(3)对于非留守青少年,母子亲合在其行为自主决策与生活满意度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显著:低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其生活满意度;高母子亲合水平下,行为自主决策与其生活满意度之间不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1.
采用问卷法对894名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调查,探讨歧视知觉与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关系,并考察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作用。结果表明,歧视知觉正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负向预测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和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同学关系削弱了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作用;但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增强了歧视知觉对母亲外出和双亲外出留守初中生问题行为的作用。研究结果提示,歧视知觉是影响留守初中生孤独感和问题行为的危险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有利于降低留守初中生的孤独感、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留守初中生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以1008名初中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在压力背景下探讨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对流动儿童不同情绪适应(孤独感、社交焦虑)和行为适应结果(问题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保护作用,并揭示二者保护作用的适用领域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亲子关系显著预测行为适应,朋友支持显著预测情绪适应和亲社会行为。(2)亲子关系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3)朋友支持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消极作用。(4)尽管亲子关系和朋友支持都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流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消极作用,但压力事件较少时二者的保护效应更强。这提示流动儿童与父母和朋友的紧密情感联结能够缓解压力事件对其情绪和行为适应的消极作用:父母是缓解行为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朋友是缓解情绪适应问题的保护因素;积极行为适应能够同时获益于父母和朋友支持。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同伴侵害是青少年抑郁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其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3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考察了社会退缩在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师生关系在这一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退缩显著中介同伴侵害与青少年抑郁的关系;(2)师生关系显著调节中介路径“同伴侵害→社会退缩→青少年抑郁”,具体而言,相较于高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而言,同伴侵害通过社会退缩影响抑郁的中介效应在低水平师生关系的青少年群体中更高。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某市四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96名学前儿童及其父母和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家庭系统理论,采用父、母填写的父母感知协同教养量表和亲子关系量表、母亲填写的儿童早期同胞关系质量问卷和幼儿教师报告的儿童行为量表探讨亲子关系、同胞关系在父母感知协同教养与学前儿童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母子冲突和母子亲密分别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父子亲密分别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与同胞冲突和同胞温暖间起完全中介作用;(2)父/母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母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父子冲突和同胞冲突在父亲感知协同教养和儿童攻击行为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学前儿童依恋回避对其孤独感的影响,以及同伴拒绝和师幼关系在其中的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和同伴提名法对193名学前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1)依恋回避、同伴拒绝和孤独感之间两两显著正相关;(2)同伴拒绝在依恋回避和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师幼冲突调节了依恋回避通过同伴拒绝影响孤独感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相对于师幼冲突程度较低的幼儿,高师幼冲突幼儿的依恋回避更容易导致高同伴拒绝进而体验较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管健  孙琪 《心理科学》2018,(5):1145-1150
以247名贫困儿童为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构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亲子关系对贫困儿童问题行为的多重中介模型,得到抑郁、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亲子关系和社会经济地位分别通过中介路径影响贫困儿童问题行为,与亲子关系有关的中介路径为91.25%,与抑郁有关的中介效应为57.60%,与自我控制有关的中介效应为57.15%. 结论:良好的亲子关系或成为贫困儿童的保护因子;应关注贫困儿童心理健康,增加有效心理疏导机制;注重培养贫困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7.
童年中期同伴关系、同伴关系知觉与心理行为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春凤  周宗奎 《心理科学》2006,29(5):1086-1090
本研究以422名小学二、三、四年级的儿童进行为期3年的纵向研究,考察了时间2的同伴关系知觉在时间1的同伴关系和时间3的心理行为适应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自我知觉的社会能力在同伴接纳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自我知觉的友谊质量在双向互选朋友与社交/领导行为和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8.
戴斌荣  彭美 《心理科学》2021,44(6):1361-1368
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对1440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研究,建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亲子沟通、社会支持分别通过影响师生关系、友谊质量和自我意识而间接地影响社会适应性。应格外重视留守儿童的友谊质量及自我意识,同时加强亲子沟通,完善社会支持系统,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切实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社会适应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青少年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和其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亲子沟通问卷、同伴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对475名来自湖南、甘肃地区的初高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亲子、同伴、师生关系均能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2)同伴关系在亲子关系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亲子关系对主观幸福感的直接作用路径受到了师生关系的调节;(4)师生关系调节了亲子关系通过同伴关系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经。可见,师生关系在亲子关系预测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过程中具备重要的调节功能,未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可聚焦于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及发挥亲子、同伴、师生关系的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连云 《心理科学》2013,36(4):922-927
为考察、检验学业成绩影响儿童孤独感的中介变量,采用同伴提名问卷、依恋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调查了4—6年级438名儿童。结果表明,在考察单一变量的中介作用时,亲子依恋、同伴拒绝分别在学业成绩与儿童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教师接纳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当同时考察亲子依恋、同伴拒绝、教师接纳在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时,三种社会关系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教师接纳、同伴拒绝和亲子依恋是学业成绩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