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家庭教育如何为幼儿园教育做好准备 幼儿园教育尽管以游戏为,但毕竟与家庭环境有了很大的差别,幼儿面对骤然陌生的环境大多会产生抗拒心理,有的幼儿甚至因为无法适应幼儿园生活而变得沉默寡言,脆弱敏感。如家庭教育能提前为幼儿入园教育做一些准备,会大大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缩短幼儿入园后的适应时间,对很多知识的学习也可以更快地掌握,让幼儿在园生活更加愉快自信。家长在幼儿入园前一段时间内可以多给幼儿讲一些涉及幼儿园的故事,让幼儿对幼儿园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2.
一、案例背景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是入园后首先需要克服的障碍。教师利用班级中的生活标识,创设班级环境,就可以帮助幼儿尽快地了解幼儿园中一些基本的规则。生活标识的使用,使孩子的自主意识得以觉醒,通过环境的暗示,幼儿认识到盥洗室、教室、走廊、楼梯的基本规则,例如靠边走,站脚印排队,寻找自己的杯子等等。  相似文献   

3.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宝宝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这是孩子生活中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如果宝宝能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他对自己的自信心就会增强.如何让宝宝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度过焦虑期,快乐入园,成为了新学期老师、家长们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4.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知识的获得与增长,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完成的。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日积月累的过程,他们在大班一日生活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对幼儿进行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好机会。经过半年的实践教学在探索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幼儿时期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关键期。以814名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行为习惯间起连续中介作用,且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要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注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幼儿时期是培养个体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关键期。以814名幼儿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探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和幼儿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显著正相关;(2)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心理素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良好行为习惯间起连续中介作用,且权威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显著高于专制型教养方式与心理素质的链式中介作用。因此,要促进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应注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与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唾液皮质醇和日志记录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I)的方法, 考察新入园的59名幼儿皮质醇变化与两个月期间患URI次数、持续时间的关系, 同时检测了幼儿气质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新入园幼儿在国庆小长假后的第一周内, 其皮质醇变化的整体趋势表现为下午的皮质醇水平比上午的皮质醇水平高; 上、下午皮质醇水平的变化幅度与其患URI次数显著负相关, 注意分散度与患URI次数呈显著正相关, 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与其患URI的平均持续时间显著负相关; 趋避性能够调节上、下午皮质醇水平变化幅度与URI的平均持续时间的关系。研究表明, 幼儿面对新入园这一急性压力事件时, 皮质醇水平的暂时性升高对免疫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来抵抗URI。幼儿气质的认知、情绪的或注意的不同过程与URI以及对皮质醇变化水平与URI关系的作用机制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幼儿德育是在幼儿身心发展到一定程度,与周围环境产生更多互动之时必须要进行的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它的基础,情感教育是其核心,道德生活化,融八日常生活是幼儿德育的终极目标。因此要做好幼儿德育就必须从幼儿生活中涉及德育内容的各方面入手:从家庭生活入手,塑造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从幼儿园生活入手,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自律品质;从社会生活入手,锻炼幼儿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通过这些手段,帮助幼儿实现自我发展,逐渐成为完善的个体。  相似文献   

9.
常规是指对幼儿行为的标准化、具体化要求,可以理解为使幼儿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序进行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四条提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发展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的生活经验。”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如何利用积极有效策略建立幼儿园班级良好常规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几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幼儿群体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元胞自动机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元胞自动机模型对幼教环境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模拟。探讨了"从众"和"模仿"心理作用下,不同幼教环境,不同素质、不同数量教师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元胞自动机模型能反映幼教环境下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动态过程,再现幼儿教师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有望成为幼儿群体行为学、心理学研究的仿真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儿童年满三岁可以进入幼儿园小班接受有计划有组织的学前教育.入园是幼儿期心理发展的肇端,是学前教育的起点,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教育实践中,许多幼儿愉快入园,幼儿园小班能够迅速开始正常的教育活动.但也有不少幼儿入园时出现各种行为问题,班上秩序混乱,迟迟不能开展正常的教育活动.我们采用访问调查和现场观察两种方法对这现象进行了探索.访问调查系请有经验的幼儿园教师介绍:初入园幼儿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入园教育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2.
幼儿期是孩子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多维环境的创设,能给幼儿自我发展提供交往、互动、合作空间,促使幼儿的个体建构和共同建构得到有机结合,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人生成长进步打下坚实的根基.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品德多维环境,能够引导幼儿感受优良民族文化,为幼儿良好品德形成搭建有效的平台.  相似文献   

13.
《指南》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园教师和家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了更加具体、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促使我园的保教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对于我园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我园建于1976年,班级容量由原来的十几个孩子过渡到了60、70人、最大限度的扩充到18个教学班后,也有50多个孩子,要让每一位幼儿都能在我园快快乐乐生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相似文献   

14.
试析学校体育对青少年社会性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珏  徐波 《心理科学》2007,30(3):735-736
社会性格是指在一定社会结构中的大多数人为了适应社会条件的需要而共同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倾向及其行为习惯方式。学校体育运动可以为人们提供多种活动情景,对参与者或观看者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培养良好的社会性格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强国之本,在于重教。而幼儿教育是根基的教育,影响人一生的发展。坚持育人为本,首先要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是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表达的就是“育人为本”的价值诉求。现将我园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幼儿期是人生中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因而是人生的一个非常关健的时候,尤其是3岁左右的托班幼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能及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溺爱”了孩子,导致幼儿自理能力较差,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幼儿园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学会认知,及早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情绪能力是幼儿进行社会互动的一项关键能力,对幼儿的毕生发展有重要作用。通过引入情绪能力训练课程来培养幼儿的情绪能力已成为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共识。研究针对3~5岁这一培养情绪能力的重要时间窗口,基于家长-教师-同伴的三元人际关系,开发了一套本土化的幼儿情绪能力训练方案。为验证方案的有效性,以北京市某幼儿园56名中班幼儿作为...  相似文献   

18.
对于幼儿美术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促进相关的探讨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幼儿教育界的热点,是幼儿教育专家和艺术家们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所以历来的文献著作中,专门论述幼儿美术教育,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和相关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多方研究表明,幼儿绘画或者说美术活动与幼儿心理都有着方方面面的联系,幼儿可以通过美术活动改善和干预一些心理问题,得到心理情绪的宣泄与释放,加强和改善与其他儿童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也有一些专业理论研究表明幼儿的艺术教育对幼儿的多元素质发展并且心理健康发展有很多促进作用。它可以提升幼儿心理健康素质,可以促进对幼儿良好性格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生活环境。社会、学校、家庭的足够重视与关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9.
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在入园适应方面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于燕 《心理学报》1984,17(3):13-22
本研究有六个小班的96名三岁至四岁半的儿童参加,其中48名为非独生子,48名为本班的配对独生子。使用的方法为观察与问卷。结果表明:三至四岁半的独生子与非独生子入幼儿园第一个月的适应行为无显著差异。报告也讨论了影响入园困难的因素,研究入园问题的良好指标以及有效的教学措施等。  相似文献   

20.
养成好的习惯会使学生终生受用。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尚未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时候正是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养成教育的关键时刻。但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太过急于求成,往往会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在这一阶段的教育,应以顺应儿童发展的规律为前提,并施以爱心、恒心来引导学生,让他们慢慢适应小学的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