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意在说明“白马非马”命题的歧义主要地是由语词“非”的歧义引起的,“白马非马”命题首先是关于概念(或思想)的断定,它正确反映了另一种形式的相异关系,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就应更多地承认这一命题的合理性。“白马非马”作为公孙龙的一个著名命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被视为诡辩,而这种观点是同对语词“非”的解释密切相关的(这里的“非”被解释为“不属于”)。近年来,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于“非”这一语词的歧义分析,联系公孙龙的整体思想, 逐步发现了这一命题诸方面的合理性,而这种新发  相似文献   

2.
一、对哲学概念的两种观察视角:逻辑的和语词的 本文旨在讨论哲学概念的语词特性。这个讨论有一个合适的角度,即对哲学概念的“翻译”。但在传统的哲学平台上,翻译似乎天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哲学问题。这是因为,为了使哲学成为严格科学,传统哲学家们总倾向于在应然的、理想的意义上使哲学概念等同于逻辑化的概念。“逻辑化”的首要特征是形式化,它要求哲学概念具有康德意义上的先验性  相似文献   

3.
形式逻辑和自然语言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Ⅱ)自然语言的指谓性和交际性自然语言有两个基本性质,一个是指谓性,另一个是交际性。自然语言中有许多语词,由语词根据语法形成许多语句。语词指称一个或一类事物。例如,“孔子”这个语词指称一个个别的人。“苹果”这个语词指称一类事物。“孔子是一位哲学家”和“苹果是富于营养的水果”这两个语句分别指称两个不同的事物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语词的内涵与外延内涵与外延,是两个重要的语义概念。在传统逻辑中,往往说及概念的内涵、概念的外延,其实,严格说起来,应该是语词(或词项)的内涵与外延,一个词项的意义,就表现在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根据现代逻辑的观点,内涵就是(?)一个语言表达式和它的外延产生联系的某种东西,也就是用来在许多可能世界中识别外延的一种原则(或标准),而外延就是用这个原则得以识别的那个或那些对象,或者可以将内涵解为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项。例如,“商品”这一语词的内涵就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  相似文献   

5.
一、“自由是什么”和“如何达到自由”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其实是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而人们往往把它看作是自由的规定性。让我们先来粗略地考察一下这个命题的来源。恩格斯说:“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黑格尔在《小逻辑》本质论的§158考察了这个问题。他在“本质”论中由偶然性讲到必然性,并争取自由。自由的主体就是概念,思想概念借助于必然性达到自由、进入概念。(参见贺麟:黑格尔的《小逻辑》讲演笔记》,《黑格尔哲学讲演集》第335页)黑  相似文献   

6.
传统宗教·新兴宗教·邪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个月来,随着揭批“法轮大法”、“法轮功”政治斗争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这一非法组织的邪恶本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由于报刊上不断出现与宗教知识相关的内容,而国人一般对宗教所知甚少,因而也时常有人向我们这些专门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讨教”,希望澄清一些认识。人们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法轮功”与宗教的关系问题。按我的理解,这个问题关涉到两方面的思考:如果认定“法轮功”的“邪教”本性,则不宜将它与正当的宗教信仰,特别是与我国的“五大宗教”联系起来,因为它们彼此之间无本质联系;而认定“法轮功”是邪教同时又在逻辑概念…  相似文献   

7.
“哲学语法”是维特根斯坦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一直以来,这个概念始终让人困惑。本文通过对语法任意性、语言自治性、规则、语词用法等概念的分析,澄清“哲学语法”概念的内容,指出它在哪些方面优于“逻辑”,哪些方面又有所误导。  相似文献   

8.
价值判断的对象并不仅仅包括各种行为方式,[1]也包括各种语词。“合理性的”这个术语是这样一个语词:具有了合理性的就是善的。在刚刚过去的几十年间,作为对所谓的“西方的合理性”的某种反动,人们之所以开始谈论“多种合理性”———这是一种特别被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主张,很可能原因就在于此。在这里,我并不打算详细论述导致这样一种主张出现的各种历史发展。我只想使自己限于———在与这次学术讨论的主题有关的各种概念所具有的学术框架之内———详细考察这些概念:这种框架就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争论。作为与“古代”、“传统”、“…  相似文献   

9.
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已着手研究语词的意义问题,柏拉图已开始考察共相(一般概念)的实在性,亚里士多德首先把事物的本质和偶性区别开,认为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定了关于这个事物的概念的研究。在近代,培根提出的“市场幻象”就是指  相似文献   

10.
一 问题的提出正如黑格尔屡次指出过的那样 ,熟知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真知的东西。对于那些主要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话语中思索问题和叙述问题的人来说 ,“自然辩证法”无疑是一个熟知的概念 ,但人们是否已经真的把握了这个概念的含义了呢 ?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我们看来 ,谈论“自然辩证法” ,就须先对“自然”概念的含义获得一个明确的认识。这里我们并不打算引入海德格尔式的、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的词源学的方法来解读“自然”这个概念 ,我们不妨直接引证J .S .密尔的一段广有影响的话来阐明这个概念 :自然这个词有两个主要的含…  相似文献   

11.
作家史铁生《写作三想》(片断)(《思维与智慧)1995年第1期)中对“作家应该经常到生活中去.文学创作最重要的是得有生活,没有生活是写不出好作品的”这句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对我启发很大.由此,我也想谈谈我的认识.“生话”是一个语词.逻辑上讲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也就是同一语词在不同的勾子中表达.的含义可以不一样.同样“生活”这个语词在这句话里,也有着特定的含义,它不再指我们所理解的日常a话,而是指我们对生活的仔细观条和深刻的体验.每个人都梦想成为作家,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成…  相似文献   

12.
从前有位私塾先生,学问浅薄,但乡里仍有不少孩子前来向他求学。那时候人们白天一般都不睡觉,那位私塾先生却特别爱在白天睡觉。有一天,他刚想睡午觉,有个学生拿着《论语》来问他“宰予昼寝”是什么意思。先生伸伸懒腰,解释说:“‘宰’就是杀;‘予’就是我;‘昼’就是午昼、白天;‘寝,就是睡觉。‘宰予昼寝’的意思就是:即使杀了我,也要在白天睡一觉。”说完就钻进被窝里去了。这个私塾先生在解释“宰予昼寝”时之所以闹笑话,就是因为没注意到一词多义的现象。一词多义就是一个语词表达了几个概念。这是因为客观事物是无穷的,而词汇是有限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概念和语词不完全对应的情况。上述故事  相似文献   

13.
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语词是概念的语言表现形式。如果把两者直接联系起来,概念的语词形式叫做“概词”。由于语词所表达的意义比概念要广,并且具有感情色彩和民族特点的附加因素,跟概念相对应的只是语词,而不是词义。换句话说,对客观事物或客观事物属性进行了概括的那个概括义,只是词义的主要部分,而不是词义的全部。谈及词义比概念要广的问题,一般着意的只是由词义的引伸演变出来的不同概念义素,在语言逻辑研究上,由词义系统里通过比喻用法而形成的固定的“比喻义”所造成  相似文献   

14.
在普通逻辑中,人们通常以“或者”这个语词作为表达选言判断的逻辑联结词。 在选言判断的语言表达中,人们有时也仅用“或”这个字来联结选言肢,这时的“或”是“或者”的省略,其含义与“或者”相同。但要注意单独使用“或”字的语句,并非一定表达选言判断。如说:“无产阶级或工人阶级是大公无私的”。在这句话中,语词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著作中拜物教、异化和意识形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拜物教和异化的联系 1984年,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社会科学院举行多学科的综合会议,讨论马克思著作中异化概念的内涵和作用问题。与会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异化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大厦中占居什么地位。这就是说,要把“异化”概念作为一个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加以理解,并对它的内涵加以规定。十位与会者以不同的方式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其中两位直接了当地反对把“异化”纳入马列主义哲学的“范畴系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有广义、狭义之分 ,本文是在狭义的意义上来谈论的。吊诡的是 ,纯粹狭义意义上的中国哲学是不存在的。自从有了“中国哲学”这一称谓 ,它就不再是狭义的了 ,因为“哲学”是我国学界经日本从西方输入的概念。也正因为如此 ,关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几近百年 ,迄无定论。肯定说、否定说、折衷说 ,说来说去 ,至今还是三种观点。这篇文章没有限于从中国哲学有否合法性的角度去讨论问题 ,相反把中国哲学当成一个既定事实 ,不是关注“是什么”而是强调“怎么做”。文中提出的“悖论” ,绝非康德二律悖反意义上的悖论 ,也不是逻辑学里的悖论 ,而是用一个剌激性的“悖论”语词以发人深省、引起注意罢了。而文中强调的“面向现代”、“参考西方”等 ,又体现了传统实用理性的精神和开放胸襟。作者是高校教师 ,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作基础 ,所以或许能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17.
高科技中的科学伦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念说明“科学伦理”在目前尚是一个内涵外延都不清晰、容易引起误会且有争议的概念。人们可以把这个概念理解为是专门针对科学家及技术专家而提出的道德要求,从而探讨了科学家作为个人应当担负的道德责任(参见李文潮、王国豫),也可以将其解释为“是把通常的道德标准应用于科学中某些出现了问题的理论与领域,特别是科学中的应用范围、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科学的组织与机构等等”(Lenk,1991,S.16;1992,S.7-13、53-75);最近的一期德国《哲学信息》(Information Philoso-phie,2005年第2期)报道,德国高校界有影响的科学活动家密特斯特拉斯…  相似文献   

18.
意象与思维     
一、关于意象的争论意象和概念都是重要的认知成分。在哲学、心理学的历史上,对意象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历来有意象主义与概念主义(或称命题主义)之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洛克、霍布士、穆勒等都把思维看作是从知觉经验所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的心理意象的系列。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在意象主义看来,意象是感觉的副本,是思维的基础。他们强调,意象是构成思想的基本符号,其它的符号只是导出和衍生的,以语词为中介的思维仅当它能转化为相关的意象时才是有意义的。因为意象较语词更接近现  相似文献   

19.
对于交往问题的研究,以往人们更多的是从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或传播学等视角进行实证性探讨。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交往问题已引起了哲学界的重视。现把近几年的研究情况作一介绍,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一、关于交往概念的界定目前对交往概念的各种界定,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 1、“关系说”持此说的同志认为,社会交往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和接触。有的同志还进一步指出,交往作为人们之间的物质、思想、信息的交换,是一种联系,但它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联系,这种联系只局限在社会的范围内,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个人、一个集团或一种思潮与另一个人、另一个集团、另一种思潮只  相似文献   

20.
通过回顾学界近年对于“自然”含义的研究,梳理其中所见的语文学及观念史等方法,以此说明这些研究方法背后的理论预设。针对“自然”义的诠解性尝试强化了“自然”意涵的收束性,并且呈现出概念性的特征。概念的意涵总是在一个先在的概念化思想操作中被预设的,即概念是以“可定义性”为前提的。收束性的意涵探究一方面奠基于概念性的预设和概念化的操作,另一方面意涵探究的结果又使得“自然”成为体系性思想分析和建构的工具。以此提示,在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中,对“自然”等关键性语汇的概念性预设与概念化操作需要有方法上的自觉。语词的可概念化并不等同于语词本身具有概念性,我们需要对“概念化”及其必要性保持自觉。在此基础上,让语词回归经验并凸显其“非概念性”可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