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不同情境下儿童分配行为的年龄差异以及资源价值和数量在其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第一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岁)相比,年长儿童(10岁)倾向于做出不平等分配。在第三方分配情境下,与年幼儿童(8、10岁)相比,年长儿童(12岁)倾向于做出平等分配,并且这种行为随着资源价值的增加或数量的减少而增加。由此得出结论:在平等与效率冲突的分配情境下,随着年龄增长,第一方分配情境下利他的不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效率提高;第三方分配情境下平等分配增加,儿童分配的公平性提高。同时,资源价值和资源数量影响儿童的资源分配,资源价值较高或数量较少会导致不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高效;而资源价值较低和数量较多会导致平等分配增加,即儿童的分配更公平。  相似文献   

2.
刘文  朱琳  张雪  张玉  刘颖 《心理学报》2015,47(11):1341-1348
公平敏感性是指个体对感知到的公平和不公平的稳定而个性化的反应, 其表现为个体对公平的不同偏好。本研究旨在考察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发展特点, 并进一步探究分配情境、分配数量和分配结果等因素对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影响。实验1采用VOE范式, 在第三方任务情境下, 考察130名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的发展特点, 结果发现在VOE范式下, 2~3岁儿童公平敏感性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 3岁~3岁3个月儿童的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实验2, 选取60名处于公平敏感性发展最明显的3岁~3岁3个月的儿童比较其在不同分配情境、分配数量以及分配结果下的注视时间差异。结果表明, 在有接受者情境下儿童公平敏感性显著高于无接受者情境下的公平敏感性, 并且公平敏感性受分配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卷入情境下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分配行为特点以及内群体偏爱在其中的作用, 呈现给儿童两种实验情境:实验1, 134名5~8岁儿童在第一方情境下与来自内、外群体的一名儿童分配不同价值的物品,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与5~6岁儿童无显著差异; 实验2, 130名5~8岁儿童在第三方情境下给来自特定群体的两名儿童分配资源, 结果发现7~8岁儿童公平分配比例显著高于5~6岁儿童。两个实验均发现儿童的分配行为表现出内群体偏爱, 5~6岁儿童比7~8岁儿童更明显。并且, 5~6岁女生比男生有更明显的内群体偏爱, 但在7~8岁组无性别差异。此外, 只有7~8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表现出卷入情境上的差异, 他们在第三方情境比第一方情境下更能做出公平分配, 但5~6岁儿童的公平分配行为并无情境差异。综上可见, 比起年幼儿童, 年长儿童基于资源价值的公平行为发展得更好, 并且在两种卷入情境下受内群体偏爱的影响均更小。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根据不同属性细化资源价值,创新定义资源客观价值,探究4~9岁儿童基于数量、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的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发展特点。结果发现:儿童公平规范执行行为会因资源分配情境和不公平提议存在发展差异。具体表现为:(1)儿童数量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出现早于价值公平规范执行行为;(2)在基于主观价值的资源分配情境中,儿童更难以表现出公平规范执行行为;(3)儿童对绝对不公平提议更容易表现出公平规范执行行为。这些发现不但具体阐述儿童公平规范执行行为发展特点,而且为保障个体之间合作活动的持续性以及进行公平规范教育提供了既全面又具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10~12岁儿童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关系,实验1采用第三方惩罚范式,招募233名儿童被试,实验2采用第三方补偿范式,招募238名儿童被试,考察三种分配(高度不公平、中度不公平和公平)情境下社会价值取向、情绪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并对比两个实验的结果。结果显示:(1)在第三方惩罚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拿出更多金币用于惩罚分配者;(2)在第三方补偿任务中亲社会儿童(相比亲自我)在两种不公平情境下都拿出更多金币用于补偿接受者;(3)情绪只在高度不公平情境下在社会价值取向与第三方利他行为之间发挥中介作用;(4)采用第三方补偿(相比第三方惩罚)的儿童面对不同分配时情绪波动更小,在中度不公平情境下有更多利他行为。这些结果从发展的角度为社会价值取向对第三方利他行为的影响机制提供证据,强调了亲社会取向对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儿童道德义愤的发展及其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实验1考察106名幼儿园大班、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的道德义愤在年级以及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上的差异;实验2考察57名小学儿童在有无代价条件下,其道德义愤对第三方公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儿童的道德义愤呈现随年级增长而不断增强的趋势;儿童由数目不公平分配引发的道德义愤得分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幼儿园大班和2年级儿童在数目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均显著高于价值不公平分配,而4年级儿童在数目和价值不公平分配中的道德义愤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诱发道德义愤的儿童更多地做出第三方公正行为,并且更愿意选择补偿受害者;在不同诱发道德义愤条件下,是否需要付出代价都不会影响儿童的第三方公正行为。研究说明儿童的道德义愤随年级增长而发展,并影响第三方公正行为。  相似文献   

7.
张野  张珊珊  刘兰馨 《心理科学》2018,(5):1151-1157
为探讨社会排斥和社会接纳情境下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研究采用个体-偶然排斥范式和第三方奖惩分配范式,对8~9岁儿童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和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1)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社会接纳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行为显著多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行为显著少于8岁组;(2)社会排斥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社会接纳组,9岁组被试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判断显著高于8岁组,奖惩分配不公平性判断显著低于8岁组。结论:社会情境影响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在排斥情境下,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明显提升;8~9岁儿童的奖惩分配公平性随年龄增长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60名8-10岁儿童,采用迫选式独裁者游戏,考察个体与博弈对象的社会距离以及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有利不公平条件下,与博弈对象社会距离越近,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2)分配差距越大,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的拒绝率越高;(3)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交互作用显著,在中等分配差距条件下,儿童对不公平分配提议拒绝率的社会距离效应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社会距离和分配差距对儿童有利不公平厌恶有显著影响,在中度分配差距下社会距离具有更加明显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 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11.
个体的情绪伪装能力是其情绪社会化发展极为重要的方面,选取某幼儿园12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区分外表-真实情绪”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考察3~6岁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进而探讨情绪伪装认知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3~5岁为儿童情绪伪装认知能力的快速发展期;(2)儿童在消极情境下区分内外情绪的能力显著高于在积极情境中的表现;同时,对两种情绪伪装动机(社会适应、自我保护)的认知能力无显著差异;(3)儿童情绪伪装认知和错误信念理解能力显著相关,两种错误信念(意外内容、意外地点)理解都能很好地预测情绪伪装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2.
公平是人们社会交往中采用的一种综合考虑自我和他人利益的策略,幼儿依据何种标准进行资源分配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理解,体现为公平认知;二是应用,体现为公平行为,儿童对公平的理解和应用会有一个发展过程。实验1,采用独裁者博弈范式考察4~8岁儿童公平认知与实际分配行为差距。结果显示:4~8岁儿童均已具有公平认知,公平行为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二者之间的差距逐渐减小,直到8岁儿童公平行为与公平认知趋于一致。实验2,探索社会比较、不公平程度和有无代价对儿童分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者对儿童分配行为均存在显著的影响,儿童宁可付出代价也倾向于避免自身处于不利地位,和确保自己相对有利。结论:儿童公平认知与行为存在显著差距,儿童公平决策的发展包含了克服使别人得到比自己少的强有力的社会比较过程,社会比较对分配行为存在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丁芳  周鋆  胡雨 《心理科学》2014,37(5):1154-1159
为探讨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研究1采用自编的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情境问卷,对335名七、八、九年级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特点进行测查,研究2采用独裁者博弈游戏研究范式,考察了120名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对不同情境中公平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随年级的增长而降低,且在性别、他人评价、情境类型以及情境类型与他人评价的交互作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内疚情绪唤醒状态下,初中生在两人情境中分配给搭档的代币数显著高于分配给自己的代币数;初中生在三人情境中分配代币的数量依次从分配给搭档、自己和第三人而递减,但与控制组没有显著差异。研究说明初中生的内疚情绪体验对两人情境中的公平行为有积极影响,而对三人情境中的公平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雪  刘文  朱琳  张玉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40-1746
分配公平性是指个体如何以公平的方式对资源进行分配, 其主要依据3个原则:贡献(equity)、平等(equality)和需要(need)。最新研究表明, 幼儿很早就已经具有基于贡献原则的分配公平性判断与行为, 双加工理论对于该研究结果能够给出更为适当的解释, 心理理论与情境卷入水平分别从认知和情绪方面对幼儿分配公平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未来研究应注重研究内容的具体化, 对幼儿基于贡献原则的分配公平性发展特点、相关影响因素及其内部动机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5.
丁芳  刘颜蓥  张露 《心理科学》2018,(2):357-363
为了探讨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以及不同程序信息下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取向的发展特点,研究采用自编的程序公平认知情境故事材料,对150名小学1、3、5年级儿童进行测查。结果表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级增长而提高,在有投票权且同等和有投票权但不等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无投票权下,在消极结果信息下的程序公平认知得分显著高于在积极结果信息下,且年级、程序信息、结果信息两两之间和三者之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随年级增长,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在结果取向和权威取向上不断减少,在过程取向上不断增多,在能力取向上则是上升到3年级之后又逐渐减少。研究说明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并受程序信息和结果信息的影响;小学儿童的程序公平认知归因随年龄增长越来越倾向于过程取向。  相似文献   

16.
公平行为是儿童道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采取博弈实验范式来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以往对儿童公平意图的博弈研究中,选取的儿童年龄跨度大且研究范式并不适应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而学龄前期可能正是公平意图开始发生及发展的时期。因此本研究选取108名4-6岁学龄前儿童,在实验一中采用独裁者博弈(DG),实验二中改进mini-最后通牒博弈(mini-UG),分别从提议者和回应者的角度考察学龄前儿童公平意图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4岁儿童已经能初步辨识对方的公平意图,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在他们行为决策时占的比重更大;5到6岁期间公平意图的影响更大,是儿童公平意图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7.
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岁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岁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岁时儿童的情绪共情。  相似文献   

18.
群体情境下儿童的资源分配决策受到群体身份、群体地位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在群体因素与公平分配之间, 儿童或坚持公平正义, 或偏向群体利益。这三种群体因素对儿童的分配公平性均造成了影响; 个体因素也会影响群体情境下儿童的分配决策。未来研究应对群体因素多加关注, 通过操控分配情境中的群体信息, 尝试探讨三种群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进一步了解复杂的群体情境下儿童的分配公平性。群体情境下影响分配公平性的个体因素也是需要未来研究逐一验证和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温国旗  刘文 《心理科学》2015,(6):1391-1397
目的:探究幼儿不公平厌恶是自动化反应还是理性行为。方法:采用最后通牒博弈游戏变式和认知资源消耗任务,考察104名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结果:(1)4~6岁儿童的不利不公平厌恶随年龄发展增多;有利不公平厌恶出现较晚,表现较少;二者发展不平衡;(2)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是依赖于认知资源的理性行为;(3)4~6岁儿童不利不公平厌恶受认知资源影响更大;认知资源不足导致5岁儿童不公平厌恶行为减少更多。结论:4~6岁儿童的不公平厌恶是依赖于认知资源的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20.
张雪  刘文  支焕 《心理科学》2018,(2):324-329
公平行为是个体对自己或别人不偏不倚的行为,存在本质公平与表现公平。本质公平,即个体本身渴望公平,能够依据某种公平原则做出公平行为;表现公平,即个体在行为上做出公平的表现而实质并非来自本身的意愿。研究1选取270名6~8岁儿童,采用资源分配任务考察儿童在有无社会信号作用下表现公平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2选取300名6~8岁儿童,采用抛硬币任务来考察儿童是否会用公平程序来掩盖其不公平行为。结果表明:(1)有无社会信号条件对儿童公平行为存在显著影响,并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有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公平行为,无社会信号条件下,儿童更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不公平分配。(2)儿童选择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获取奖品的人数随着年龄增长显著上升,抛硬币的儿童报告自己得到好的奖品的概率显著多于得到不好奖品的概率。结论:社会信号作用下儿童更多会做出表现公平而非本质公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