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诗意地栖居——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荷尔德林这句诗因海德格尔的阐发而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对于一个向往自由的灵魂来说,诗意栖居的渴望是无法泯灭的。诗意栖居体现着生活的终极意义,也是我们对日常生活的精神内在要求。文人士大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精英群体。坚守神圣使命的压力和生之多艰的困扰常令他们在追求现实人生的同时又渴望拥有艺术化的人生。  相似文献   

2.
诗意地栖居     
法国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能在地球上诞生成长繁衍,就是一首浪漫的诗篇,再衬以风花雪月,燕舞莺飞,就更诗意盎然了。可以说,在花香鸟语,蝉吟蛙鸣中,每个人都生活在艺术的和诗意的氤氲中了。  相似文献   

3.
在与现实对抗中坚守艺术教育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感受诗意生存和审美精神。衣食无忧的当代仍应培养人的审美生存精神,而不是将审美与艺术教育等同于谋生。诗性的审美生存精神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相反,这要求审美与艺术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化和欲望化现实相对抗,而这种对抗陷入了难以对抗又不能不对抗的困境。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化思维简洁而理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文化,诗是“不能吃”的,因此拒绝诗性品质。艺术常常被人们不理解而由少数人坚持,艺术的个性和自由在于艺术的精神,人类的传统就是以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精神与有效的现实相对抗,艺术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实中突围,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与现实对抗的审美教育需要强行给予,即进行早期和长期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4.
换留清纯     
荷尔德林说:只要良善、纯真与人心同在,人便会欣喜而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人生就像一场盛宴。平淡是它的本色,自然是它的历程,清纯是它的馈赠。能坚守清纯的人,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变得粗俗,不受世俗的污染而丧失本真。历尽人生的磨难,仍对未来寄予厚望;饱经世事的风霜,仍对朋友投以热忱。这是真正的清纯,一种经过生活漂染、岁月过滤后的释然而洒脱的清纯。[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庄子和海德格尔都认为自由的生存是以理想和意志对抗现实不合理现象的生存.自然界是人类最原始的栖居场所,人是自然界的延伸,人应该尊重、亲近自然,并且葆有从自然界延伸而来的真实本性.现代社会人类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海德格尔扬弃了西方近代以来“审美救世”的观点,指出艺术精神正在被审美泛化“扼杀”.庄子虽没有“艺术终结”的困惑,但他也认为矫饰的艺术无法安顿人类的身心.然而,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安顿人类身心的方式仍然具有引导人类达到自由生存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于都市的人们,因社会的节奏加速、竞争激烈而心灵疲惫。人们在极力地追寻着自然中的自由与生活中的轻松,寻觅着诗意的栖居和温馨的港湾。家用纺织品设计,是营造栖居的诗意最佳方式。在这个充满情感色彩的诗意的栖居中,温馨、时尚、多变的家用纺织品,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她渲染着诗意栖居的主题,营造着温馨的诗意环境,彰显着多彩的诗意情境和时尚的诗意意境。  相似文献   

7.
自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以来,地球环境不断恶化。物种多样性的减少、空气污染、水污染、森林大面积减少等生态问题不断地挑战人类的生存底线。导致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所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活方式。德国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如果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人们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存方式,超越物质主义,不以"难得之物"为贵,从而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心灵世界。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哲学家试图汲取"东方智慧"来解决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与心灵问题。钱穆先生作为国学学术之高峰,乃集"东方智慧"之大成者,其一生学术之目的在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国人对自身文化产生自信。钱穆先生所著书中所包含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伦理规范,是抨击物质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之路上的一盏思想明灯。  相似文献   

8.
"栖居之思"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按他的解释,"栖居"也即"筑造",是人最根本的存在方式。筑造有四种基本方式。诗(作诗)为其中之一,不过更源始、更根本。因为作诗既能通过语言命名存在和万物,从而为人敞开一个世界,又能为人的栖居采纳尺度,从而使人成为人所能是的那种存在者。人的栖居是"诗意的",指的不是理想中的未来的生存可能,而是人"在这大地上"生存的本质。栖居的"非诗意的"现实,是由于蓄意贯彻自身意志的现代人,通过技术对世界的过度算计造成的。只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情况,才有可能回到栖居的诗意本质。  相似文献   

9.
重庆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她们受到自然的、社会的、精神层面的各种因素影响,在追求审美生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她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对她们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分析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定量到定性,并针对具体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从而引导她们追求本真性生存、自由生存、优雅生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10.
居住源自于个体的生存和安全需求,是生命活动的必须。在这之上,诗人以其诗意化的精神体验,自觉体合宇宙自然的生命节律,在与自然万物的情感交流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这是诗人的精神"栖居"方式。在自我实现的基础上,诗人不断建构着与自然融合为一的亲和关系。这种由内而外的生命活动正是我们提升"居"的美学意蕴的基点:在艺术和审美中感悟宇宙自然的无限宽广,体认我们与世界的和谐关系,进而反观自我,实现人"居"于大地之上的自由存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居"的这一意蕴有着丰富而具体的体现,古代文人或隐于超然世外,或恋于田园牧歌,或耽于静谧空灵,或安于乡野自适,不断构建着精神和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地。  相似文献   

11.
两千多年前,庄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战火纷扰、"人为物役"的复杂时代;两千多年后,西方海德格尔将他所处的时代视为技术泛滥、人被异化的"贫乏时代"。他们为了摆脱各自的生存困境,庄子凭借生命之"化",追求"诗意的逍遥",从而通达"道";海德格尔依托艺术之"真",寻求"诗意地栖居",从而回归"存在"。在这一过程中,庄子与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都渗透着人生艺术化倾向,庄子希冀借此达到人生的自由状态,海德格尔旨在由此为现代人寻求存在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道可道     
荷尔德林曾经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我当初并没读懂它。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和幸福,奢谈什么“诗意地栖居”?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写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吴为山先生有一件作品,名为《春风》,吴为山这样解释作品创意的源头:当时我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至极……这便是生活的诗意了。  相似文献   

13.
正作为一种文明样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三大系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和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以是观之,理想的建筑和城市应该能够让我们"诗意栖居"和"留住乡愁"。2013年12月15日,由北京市伦理学会、北京建筑文化研究基地主办,北京建筑大学文法学院、北京市"城市与空间"学术创新团队承办的"生态文明视阈下的建筑伦理与城市文化"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4.
西方现代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纳入思想的范围,提出"人诗意地栖居",追问"诗意"对于人的存在何以可能。首先,人的筑造与栖居的可能在于栖居规定筑造,筑造是人的存在的显示,也就是人逗留于大地上,作为"天地神人"四方中保护者和建筑者的意义。而物的空的给予性,使人的栖居即在"天地人神"中的逗留成为可能。其次,世界的"让居住"及人对诗意栖居的语言之召唤使物的聚集成为可能。再次,语言之所以可以承诺物聚集的可能,乃在于语言的纯粹性。诗意的语言能通达人的栖居。反思"人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阐释学的意义,更是对人的居住的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金寿铁 《学海》2012,(2):124-130
政治哲学理念贯穿于卡尔.雅斯贝尔斯全部哲学思维的始与终。生存自由必须以政治自由作支撑,而政治自由必须建立在生存自由之上。只有在政治自由中,才能有效地保证生存自由并使其持续实现,反之,只有在生存自由中,政治自由才充满活力并富有想象力。生存自由与政治自由互为前提、缺一不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同属于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人的自由。法制社会、议会民主、多元民主、国家制度等社会形态必须尽可能限制对自身权力的运用,必须尽可能为生存参与让路,以保证政治自由,而在政治责任中,政治自由重新实现自身与生存自由的中介形态。  相似文献   

16.
人类要获得幸福必须改变现行的自由生存方式,选择全新的优雅生存方式。幸福是人类追求的终级目标,智慧是实现幸福的最佳途径,而优雅生存是当代人类智慧的应有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人类作为存在物不能在孤立的状态中生活,要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个性的发展,公共生活因而成为人类生活的历史常态。遗憾的是,社会公共性的历史形态因存在各种悖谬而为人诟病,以至向往自由生活的主体渴望在个体化生存中体验诗意栖居的可能。这样的文化选择使人们诉求主体性时代并沉浸其中,但主体性的完善不能离开公共时空,公共性的缺失使主体性遭遇困境甚至使人们感到虚无。当人们在主体性反思中探求超越现实境遇的可能世界时,社会公共性的重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工业文明伊始,人类孜孜以求的生存境域即为"诗意的栖居",而侗族聚落作为少数民族栖居生存的重要场所,其天人合一的环境之美、和谐统一的建筑之美、时空一体的空间之美、共生共息的生态之美所形成的聚落景观,是"诗意栖居"的物化表征与生动再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变世界的学说,其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受西方近代政治哲学的影响,马克思首先以自然与自由的关系的讨论作为切入点,继而展开了对生存于现实社会即市民社会中人的自由问题的批判性分析,并最终形成了其立足于人类社会位阶上的关于入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何以可能的自由观,实现了对西方自由主义的超越和自由问题的思维方式变革。  相似文献   

20.
西方工业化时期,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严重的。惨重的教训,使他们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在20世纪中开始自觉地对自然环境保护,有效进行污染治理。现在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正是对经济规律和人天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国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和措施都加大了力度。我们相信,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增长,全民加强环保意识,切切实实地从每一件实事做起,真正的"天人合一"、"诗意栖居"境界有一天终会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