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关于《水浒传》中所描写的招安问题,是研究《水浒传》的核心问题.因为招安问题是《水浒传》的中心情节,若没有招安这个中心情节,也就没有了《水浒传》.所以研究《水浒传》就必须研究招安问题;若否定招安问题,就是对《水浒传》的否定,也是对作者施耐庵的否定.若是这样,《水浒传》不就成了反面教材,哪里还能有在文学史上璀灿夺目的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相似文献   

2.
从主题思想上看,《水浒传》可称为"为市井细民写心"的作品,其以北宋末年为写作背景,在宋江等三十六人横行河朔的历史事件基础上,关注的是民间流传的传奇异事,作品中描述了市井生活的广阔场景和市民这一阶层的日常琐事,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人们的社会生存状况,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这些都是《水浒传》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3.
鲁智深岂能再遁空门!———电视剧水浒传观感●新江好容易耐着性子看完43集电视剧水浒传。大失所望。这就是那部中国人引以骄傲而我情有独钟的古典名著水浒传吗?真是城郭如故人民非,晁盖不是晁盖,宋江不是宋江,林冲不似林冲,武松不似武松。他们怎能是我心许已久佩...  相似文献   

4.
"忠"、"义"连缀现象至迟出现于东汉前期,内涵丰富,通常具有偏义复词"忠"、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偏指"义"等多种含义。历代正史忠义传之"忠义"的内涵前后不同,大体以《新唐书》为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君主"忠"与对乡里亲朋等同等级人"义"的双重表现,第二阶段是官僚对君主"忠"与平民对君主"义"的共同组合。  相似文献   

5.
略谈五逆     
子开 《佛教文化》1994,(1):10-10
五逆与忤逆,读音虽同而意思迥异。忤逆在汉地讲法中指不孝顺父母,比如《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弃德背恩多忤逆,惟行不孝从痴咍。”俗世用这个词也挺频繁,如《水浒传》卷二二:“(宋江)又恐连累父母,教爹娘告了忤逆,出了籍册,各户另居。” 而五逆,又叫五无间业,佛教则用以称五种招致堕无间地狱报应的恶业大罪。罪恶之大。  相似文献   

6.
黄勇先生根据《庄子》提出的"差异伦理学"及"道德铜律"极具创造性,然与《庄子》思想有一定差异.《庄子》道德论不是以行为对象为中心的.《庄子》否定基于特定立场之行为的道德属性,反对"中心化"的行为.《庄子》并不提倡"站在他人立场"的做法,否定主客二分的行为之道德价值."道德铜律"的两个原则——"人所欲,施于人"与"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全然是《庄子》的主张.一种"站在他人立场上想问题"的做法,仍然解决不了《齐物论》所讨论的"评判者难题".尽管"道德铜律"或"差异伦理学"有异于《庄子》思想,但推进了《庄子》研究的方法论创新,能够反映出《庄子》道德论的超越性特点,有助于揭示《庄子》思想的价值.用这种极具创意的方法论分析《庄子》思想得到的基本结论仍然成立."差异伦理学"和"道德铜律"本身亦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具有宝贵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成书的过程很复杂,流传的历史也十分漫长。笔者认为,作为一部成功的小说,《水浒传》不仅写出了一个英雄的故事,更通过对与不同人物的刻画表现出国人内心深处渴望英雄,耽于遗忘,并内心黑暗的心理特征。并且,在对不同英雄的刻画中,表现出一个传统社会没有的新的价值观念好汉。这是对国人心理极为深入的洞悉,也是对我国文化很有价值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从法哲学视域,通过对"为学"与"为道"的诠释和对《管子》"四篇"与《老子》的比较发现:二者均以自然之道为规制人生和社会的根本依据;二者所论之道有可知可得可效法之同和可言说与不可言说之异;由此形成二者法哲学思想致思取向"为学"与"为道"的不同。《管子》"四篇"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是通过对礼法的改革和完善,在现实世界中彰显和实现道,其致思取向是"为学";《老子》规制人生和社会的目标在于回归道,其致思取向是"为道"。在一致崇尚自然之道的同时,对人为的礼法,《管子》"四篇"建设多于否定,《老子》否定多于建设。  相似文献   

9.
《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文学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不仅继承了《左传》优良的叙事传统,开启了后代以人物为中心,“以类相从”的写人文学的不二法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史记》这一叙事写人的创作传统。本文试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史记》的人物传记在叙事结构方面对《水浒传》中为英雄立传写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判断按质分有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两类。肯定判断通常用联项“是”表示,否定判断通常用联项“不是”表示。照说,它们之间的区别已经是泾渭分明的了。但是,很有些时候、很有些场合,为了某些特别需要,肯定判断却用否定的形式来表达。这样一来,某个判断是肯定还是否定,就不是那么瓜清水白,丁丁卯卯的了。鲁迅的著名作品《阿Q正传》里有这样一句:“其实他的生活,倒也并不比造反之前反艰难”,便是  相似文献   

11.
叶秀山 《世界哲学》2015,(2):5-12,160
本文围绕着德国古典哲学的"否定"概念,首先探讨了这个概念作为逻辑范畴从康德、费希特到黑格尔的演进史,肯定了黑格尔通过将"否定"引入"存在论一本体论"从而完成德国古典哲学对传统形式逻辑的改造工作。其次,由于黑格尔的"精神"的能动性,"精神"促使"理性"达到自我认识,最终使得"理性"成为有序、合理的"意义世界"的创造者。最后,本文指出,"否定"的"精神"在哲学上不是斯多亚主义,不是怀疑主义,也不是虚无主义,而是"存在主义一实在主义",因为"精神"通过"理性"开创了一个新世界。同时,"精神"的持续"否定"意味着我们可以确信一个更好的"未来"世界必将到来。在这个意义上,"否定"的"精神"又是一种"未来主义"。  相似文献   

12.
庄子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向来以"老庄"并称。庄子对老子道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早在《史记》内就有记载。《庄子》一书从头到尾以道贯穿,每一篇都以道为纲。《老子》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庄子》说道产生了鬼神和上帝。在鬼神问题上,庄子用事例告诫人们,真正的鬼神是在于人间人为的鬼神。庄子还举出小鼠知道在神坛下打洞可以避免烟薰和挖掘之祸,以此否定了神灵的存在。在神仙问题上,《庄子》一书内没有一处有神仙这个称谓。《庄子》所描写的至人、神人、真人、天人、圣人,是庄子用寓言手法比喻为他的理想化身,这些人是品格高尚的凡人,不是长生不老的神仙。在生死问题上,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是道所生,是物,排除了永生不死的灵魂的存在。庄子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无神论思想,并展现了自己的无神论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周思源教授对《水浒传》的颠覆解读引起了很大争议,笔者对之也甚感惊异。周先生作为一位知名学者,对《水浒传》的解读,竟然作出如此贬抑。笔者认为这已经超出了一般学术性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尽管梁山某些成员上梁山之前作过一些坏事,但汇集梁山后,纪律严明,主流是好的;梁山好汉替天行道并非只是幌子,地地道道是一支杀富济贫的农民起义军。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9,(6)
<正>《金陵神学志》2019年第一期刊载了金陵协和神学院常务副院长陈逸鲁牧师的文章《基督教中国化与金陵协和神学院》,文中称:丁光训、陈泽民和汪维藩可称为"金陵三杰"。这不是要否定其他老师的贡献,而是因为这三位牧者在国内外学界是被广泛认可和推崇的神学家,他们的思想有一定的深度,值得发掘和总结,将其用来启发、推进基督教中国化。他们的思想是基督教中国化的代表,也是构成我院"金陵学风"的主要代表人。  相似文献   

15.
传奇《宝剑记》是李开先的代表作,创作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全剧共五十二出。其基本情节与人物均来源于《水浒传》第七回《豹子头误入白虎堂》至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其中有李开先根据自己所处时代背景和思想所作的改动,同时,主人公林冲的反抗意识也颇具争议。《水浒传》中,林冲是一个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一步步被逼无奈反抗的英雄;而传奇中则被重新塑造为一个文武兼备、嫉恶如仇、不屈不挠、主动谏奏的儒将。在这一变化中,我们既看到李开先对社会弊病的思考和匡扶正义的良苦用心,也体会到林冲英雄末路的悲壮。  相似文献   

16.
诸葛殷同同志的文章《“A是A又不是A”与辩证逻辑》(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2期。以下简称“诸葛文”对拙作《不要用普通逻辑否定辩证逻辑)(载《哲学研究)1993年增刊)中的一些观点进行了批评。但我认为诸葛文中的许多说法是不正确的。特写此文与其讨论。如众周知,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是根本不同的。在逻辑研究中,既不能为肯定辩证矛盾而同时肯定逻辑矛盾,也不能为否定逻辑矛盾而否定辩证矛盾。诸葛文对ZO世纪ZO-4O年代一些辩证论者混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的观点进行批评,并且说什么马佩的主张“承认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律,就…  相似文献   

17.
"原始的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就是人们拿来彼此交谈,进行思维的有声语言……"①在论及人类的原始语言时,那种认为思维离不开有声语言的传统理论——我们姑且称之为"语言思维论",无一不持上述观点。显然这是以对手势的否定为前提的。在《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一文中斯大林同志曾写道:"手势语言……其实这并不是语言,甚至也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替有声语言的语言代用品……。"②由此,以这一论述为基础的"语言思维论"对手势的否定,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具有传统的经典性。但是,在本文论述中将会发现,对这种"经典性"的怀疑,不仅来自于自然科学的论证,同样也来自于为"语言思维论"经常援引的经典著作本身。本文试图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角度,从手、言语的发音器官和脑的辩证关系入手,以证实手势在思维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由此论证思维产生语言(在本文中都特指有声语言)远胜于语言产生思维。语言不仅是劳动的产物,同时也是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  相似文献   

18.
九天玄女授天书——水浒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天玄女在水浒传中着墨不多,仅出现两次,却是一关键角色。 九天玄女初次登场是在第42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事接梁山好汉劫法场救出宋江一段。宋江上梁山后,回郓城搬取老父,不意遇官兵追拿。宋江慌不择路,误入绝路还道村,不得已躲入一座破旧古庙的神厨中。危急关头,九天玄女娘娘显灵,卷起怪风,降下黑云,救了宋江性命。然后两名青衣接引宋江来到一座“金碧交辉”的大殿上,拜见了“脸如莲萼”、“唇似樱桃”的玄女娘娘。玄女称宋江为“星主”,赐仙酒仙枣予以压惊,随后授与天书三卷,并传下“法旨”,要他“替天行道”、“全忠仗义”、“辅国安民”、“去  相似文献   

19.
孟子之学在先秦属儒家八派之一,秦火之后,其徒被灭。西汉时司马迁始为孟子作传,至东汉列《孟子》为传记博士,不及五经博士。有赵岐其人推崇孟子,始得"亚圣"之称。唐代韩愈为抗衡佛教而矢志接续儒家道统,提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子之学才发扬光大。至宋代朱熹"始著",继承了孟子的心性之学和王道仁政思想,并将其纳入理学的逻辑框架,从而真正奠定了孟子在儒家道统上的历史地位。清代是"古学复兴"的时代,戴震致力于解蔽被朱熹理学化了的《孟子》一书,试图恢复原始儒学的本真面貌。但戴震的研究也并没有真正回到孟子的始点,而是完成了对孟子原典的"否定之否定"历程。  相似文献   

20.
清代毛宗岗本《三国演义》中的诗歌多用于评点,特别是用于评人。其诗歌评点的对象不但包括重要历史人物,还包括许多小人物,评点对象的选择服务于毛宗岗本人推崇的"忠义"伦理观。《三国演义》诗歌擅于运用多样的评论手段,剪影式评点、抓住细节进行评点、针对人物典型事件进行评点是《三国演义》诗歌中最常用的几种评点方法。特别是针对关键人物的诗歌评点,在反复吟咏中,毛本《三国演义》善于透过多个角度,利用"逆评""预评"和"衬评""比评"对人物进行"全方位"的评述,从而突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