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06,2(12):28-29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基督教界人士大都认为新教传入中国,是以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1807年来华为标志的,因此马礼逊通常被看作是新教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在近代基督教来华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点毋庸置疑。但倘若把他作为新教的第一位传教士来定位,并因此得出新教由此传入, 则显然有不顾史实之嫌。笔者冒昧置疑,以此文抛砖引玉,还望方家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政治外交为例,分析了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合流,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使当时的传教活动在中国并不成功。文章也肯定了马礼逊等在传教事业上所做的基础工作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北京10月5日电 我国部分史学家、宗教学专家今天在京举行座谈会,揭露梵蒂冈利用“封圣”搞反华的行径。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以及中国宗教杂志社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二十多人参加座谈。 与会学者列举大量事实指出,在中国近代史上,天主教、基督教的传入是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侵略密切相连的。著名学者戴逸先生说,外国传教士是在鸦片战争中跟着侵略军大批涌进中国的,外国的侵略和传教事业密切结合成为一体。当年的传教就是侵略活动的一部分,侵略军为传教士活动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这个名称,在中国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来说,它专指16世纪马丁·路德改教后的基督教新教,或称“更正教”,这是19世纪初(1807年)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传人的。从广义上说,凡崇奉耶稣基督为救主的都是基督教。因此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就不只是一二百年而是一千三四百年了。它应该从唐朝的景教算起,包括元朝的“也里可温”、明清的天主教和19世纪的更正教。这也就是我们传统的说法:基督教曾四次传人中国。那么,为什么说“三起三落”而不是“四起四落”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苏以葆 《天风》2012,(8):48-48
中文圣经的历史纵然不算悠久,却充满上帝的恩典。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至今,中文圣经出现了近两个世纪,其间虽然经历近代历史的风云变幻,然而上帝的话语一直是基督徒在风浪中的指南针。第一部在中国境内译成的新旧约圣经,首推《神天圣书》。十九世纪初,马礼逊牧师(Rev Robert Morrison)远渡重洋,到中国传扬上帝的福音。英国圣经公会遂委任马礼逊在中国把圣经翻译为中文。  相似文献   

6.
陈小鲁 《天风》2005,(7):44-45
以中国基督徒作词、作曲或用中国民间曲调加以改编具有民族风格的赞美诗问世,是基督教赞美诗中国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英国伦敦福音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成为第一个来华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随后新教的各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纷至沓来。他们带来各自编译的赞美诗,以供本教派在中国内地的教会使用。至清末民初,新教及其他教派编辑刊行的赞美诗集已不下百余种。  相似文献   

7.
<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出自《三字经》的句子,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儿童启蒙教材。马礼逊早已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早在1812年他就向英国读者介绍和翻译了《三字经》。尽管如此,马礼逊并没有意识到用"三字经"的形式来宣传基督教教义,他在广州用中文  相似文献   

8.
陈忠 《天风》2002,(11):33
19世纪鸦片战争发生之前,大清帝国名义上是主权独立的国家,但是一个国力枯竭、危机四伏的封建王朝,在广州十三行云集着英国一本万利的鸦片走私商人,从西方(以英国为首)派来了59名传教士,只因清政府严厉“禁教”,只有19人以其他职业为掩护驻在广州,其他传教士都待命南洋地区(包括马礼逊)。  相似文献   

9.
严锡禹 《天风》2018,(3):27-27
马礼逊(RobertMorrison)是基督教(新教)来华的第一位传教士,于i807年9月6日抵达广州,开启了基督教近代在华传播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9月27日,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就梵蒂冈歪曲、篡改历史,拟宣布册封所谓“圣人”事发表声明。 声明指出:“罗马教廷经过长期策划,宣布将于2000年10月1日,公开册封一些在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斗争中,因作恶多端受到惩罚的中外传教士及信徒为‘圣人’。这是严重无视中国教会主权,损害中国人民感情的挑衅行为,是中国人民包括所有爱国的基督徒绝对不能接受的。” 声明指出,“饱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对其利用基督教、天主教侵略中国的斑斑劣迹记忆犹新,对于那些凭借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天风》2018,(11):21-23
在介绍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牧师何进善时,我们都提到过英华书院。今天我们就专门介绍一下这所学校。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希望创建一所传教学校,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通过米怜的辛勤工作,马礼逊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的现代报刊起始于宗教报刊,1815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基督教刊物《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该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从而“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1))。宗教报刊的创办改变了千百年来经院式宗教传授和少数人掌握宗教传播权力的局面,使宗教知识的传播实现了大众化、普及化,宗教的传播与发展从人际传播时代真正进入大众传播时代。因此,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和中国宗教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李玉芳 《宗教学研究》2004,2(2):131-136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传播受阻的问题一直是学界比较关注的,本文意在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受阻的原因,它们分别是:(1)基督教是靠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强行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充当了侵略中国的急先锋;(2)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3)抱着"欧洲文化中心主义"观念的基督教拒绝中国化,并企图"为基督征服中国".  相似文献   

14.
《天风》2015,(1)
<正>1807年9月,英国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抵达广州,开启了新教在华传播的大幕。然而,初入中国,传教之艰辛,实难尽述。传教士来华,首要任务是传教,而接受信徒,施行洗礼,则是具体表现。马礼逊入华后,经过7年的努力,方有第一位信徒接受洗礼,足见福音事业开创的艰难。1814年7月16日,马礼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00,(10)
为庆祝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50周年,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今天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与会基督教负责人指出,总结50年来的经验,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只有“三自”——“自治、自养、自传”才是中国基督教正确的办教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16.
英华书院     
严锡禹 《天风》2018,(11):21-21
<正>在介绍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牧师何进善时,我们都提到过英华书院。今天我们就专门介绍一下这所学校。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希望创建一所传教学校,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通过米怜的辛勤工作,马礼逊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1815年10月,马礼逊和米怜着手为英华书院筹款,他们向英国教会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在马六甲建立英华书院的计划。  相似文献   

17.
二百年前的中国,仍然实行着闭关锁国的政策,因此,以马礼逊为开创者的传教士到中国来,面临着许多困难,其中,汉语是令大多数传教士感到万分头痛的难关。  相似文献   

18.
罗冠宗 《天风》2003,(11):U002-U006
现在,我谨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本书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 这是一本关于述评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侵略中国历史事实的著作,不是写中国基督教的历史。在新中国建立,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起时,我们就开始控诉、揭发历史上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为其侵略服务的罪行。但过去揭发的材料主要是传教士及其政府官员讲话的摘录和一些同工们写的单篇文章,同工同道们  相似文献   

19.
唐晓峰  茹雪 《天风》2015,(4):26-27
历史经验说明,基督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自1807年马礼逊入华算起,基督教传入中国已逾200年。如果单从今天基督教信徒数量的增长看,似乎基督教在华200年的传教历程还是"辉煌"的。但若从其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入、融合,乃至认同、参与程度来考量,其离"成功"还有一定距离,即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剌佛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广州商馆主席,马礼逊则是公认的基督教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开山始祖"。剌佛给予马礼逊在华事业多方帮助。可以说,马礼逊在华事业的开拓,与剌佛对其的鼎力相助是分不开的。但学界研究迄今尚付阙如。本文拟详加探究,祈望能补此方面研究之罅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