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是当代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一个内涵深刻、意义重大的哲学理念。1.这一理念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结构中考察,正确阐明了人与自然双向作用和双向建构的对立统一关系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从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多维视角,说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从本体论的角度看,自然与人相比较永远具有客观性并处于优先地位。马克思指出,人有两个身体,一个是他的有机身体即血肉之躯,另一个是无机身体即外部自然界。“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以他们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对于人具有优先地位,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有机统一的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研究新进展刘助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态、环境等全球性问题随之突出出来,于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不同领域共同的研究热门。现将研讨中的主要观点作一介绍。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容和性质第一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人类又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两者是既统一又相对立的关系。①第二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包含着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征服改造自然,使自然界逐渐人化。二是人类在征服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又始终受到周围自然环境的制约。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人类的生产活动。②第三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认识与被认识、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目前,更主要的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产。③第四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辩证的关系,这是自然界内在关系的最高体现。具体包括人与自然的依赖关系、系统关系、演化关系。人与自然是一个互相依赖有机联系的大系统,在这个复杂系统中,人和自然部处在演化之中。人既是自然的征服者,又是自然锁链中的一环。④第五种意见认为,人与自然是协调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发生的种种矛盾  相似文献   

4.
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观念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为一个整体,被看作是反对人与自然分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径.目前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之整体模式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模式本身就消解了人之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亦随之成为幻像.笔者对比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整体形态,最终指认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形态才是合理的整体形态,而这一整体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则为这一整体形态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的关系,依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意见,既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深奥的哲学问题之一。他们说: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会被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例如,关于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就是这样。” 但是,同一个经验事实,在哲学上却往往出现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例如,人会把自然界作为认识对象,可以通过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从浅层向深层的扩展过程来认识自然界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这是事实。对于这个事实,我国学术界却有两种完全相反的理论概括。有人认为,自然界逐渐被人认识的过程,就是自然界的人化过程,因此主张把已经被人认识到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传统的自然哲学还是当今的生态哲学,一个根本主题是研究人在自然界面前的解放与自由。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的自由基本上属于认识论自由和征服自然自由,黑格尔关于自由的思想在古典哲学中则独树一帜,其先见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而赢得本体自由的问题。黑格尔整个哲学的奠基点是绝对精神,而绝对精神本身则是思在一体、主客同一、人与自然互依的。绝对精神以自身为根据,自我运动和自主发展,本身即为自由。精神自由要落实到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上而化身为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就必须走出逻辑学的纯粹思辨过程而进入到自然界之中,并通过扬弃自然界的非己性而显现精神自由。精神以允许自然界有自由的方式来谋划自身的现实自由,而自然万物按照自身存在目的竞自由则是精神自由的外在现实形态。  相似文献   

7.
论坛荟萃     
先达:考察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新视角在人类思维史上,对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考察有两种对立的思维方式:一种是仅仅把自然当作客体来考察,就自然考察自然的客体性原则;一种是否定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仅仅把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产物、异化和体现的主体性原则。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把自然作为人的劳动对象纳入人的活动范围来考察,提供了一个把握人和自然关系的全新视角——实践。在劳动中,自然界是劳动的对象,是人们借以获得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没有无对象的劳动,劳动包含对客体性原则的认可。劳动没有否定自然的客体性,人们要在劳动中达到预期目的,必然努力按照事物本来面貌认识事物,但它打破了僵死的客体  相似文献   

8.
改造自然与保护自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有了人,人与自然就发生了对象性关系。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的什么对象?科学技术是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手段。那么,科学技术的功能是什么?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的看法是:自然界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认识与改造自然是科学技术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可持续发展”这个当前全球性课题的解决,有赖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表明人与自然关系一直是哲学关注的问题,在马克思哲学之前的几千年哲学史中各派对此问题都有自己的解答。随着当代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这个问题再次成为哲学关注的焦点。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一个纯粹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一个与实践相关联的问题,同时也是这个领域中主客体矛盾历史地发展的问题。一、人与自然统一的根据:人始终具有受制于自然的“受动性”,而“人化自然”则永远具有“人道主义”的品格无论是从历史还是从逻辑的…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是什么?近年来哲学理论界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现简介于后.观点一,需要说 认为需要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的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就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正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姚丹 《美与时代》2015,(3):9-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人为天地所生,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既然人为天地所生,与自然一体,那么人的行为也应该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规律,人与自然是彼此融合的关系。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设计美学形成了顺应自然的设计方法、系统论的设计观,以及象天法地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资本论》语境中,马克思多维度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特有的历史性质和历史形式,进而揭示了其中固有的内在矛盾及带来的深刻危机。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现代私有制所建构起来的占有关系,使得人的主体性获得了特定历史内涵,自然界因此沦为一种从属性的手段和工具的规定。二是资本的权力及其统治,造成了对自然的双重戕害,包括作为人的"无机身体"的自然界和人的肉体存在本身即劳动者"自身的自然"。三是资本权力借助于自然科学及作为其外化形态的技术对自然界的驾驭、支配和征服,恶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愈益带有敌对的性质。我们只有沿着马克思的独特运思方式,才能真正领会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是如何历史地建构起来的,进而揭示由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圣经》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美丽、有序、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负有管理万物的责任;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犯罪的结果,"原罪"引发了最初的生态危机;耶稣基督救赎的范围包括自然界;<圣经>以恢复人与神的正常关系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伊斯兰教的自然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了破坏,于是环境保护运动兴起,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提上了日程,一门新的学科——生态伦理学也应运而生了。这些都反映了人类要求重新建立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迫切愿望。伊斯兰教思想中蕴涵着丰富而有魅力的生态智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这对我们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一定的启示。一、 伊斯兰教对“人”与“自然”的界定伊斯兰教对“人”与“自然”的界定与其创世说有关。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超越一切、全知全能的绝对存在,是宇宙的惟一主宰者,人和自然界都是真主创造的。《古兰…  相似文献   

15.
当前,生态环境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人和自然的关系,特别是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东西方文化表现出的不同思想、不同态度,引起了愈来愈多的人们的关注。有人认为,摆脱生态环境危机的出路在于用东方的天人合一观来取代西方征服自然的观念。然而问题并不如此简单。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万物同类,因此人对自然界应取顺从、友善的态度,以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最终的目标。这是各家学说,无论儒道所共有的根本观念。但大同中又有小异,在对待自然的具体态度上又有差异。道家追求反朴归真,反对以人力加之于自然…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历史领域里,人与自然、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个体与群体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主客体关系,对社会主客体关系进行哲学概括,需要正确把握研究角度,分清不同的抽象层次。从哲学角度研究社会主客体关系,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人类社会的总体为主体,以人所认识和改造的自然界为对象所构成的主  相似文献   

17.
儒学是人类中心主义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学主张“以人为中心”,是指以人的问题为中心,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主宰、掠夺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儒学提倡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特征的德性主体,不是提倡以人与自然分离、对立为特征的认识和价值主体。儒学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同情、尊重一切生命的生存与权利,以“万物一体”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8.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爱华 《学海》2006,42(3):143-149
解读自然的视域具有多重维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运演来看,在人类通过五官涉及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物质条件、按自己的需要建造自然的时候,人与自然就结成了关系共同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自然与人构成伦理关系。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  相似文献   

19.
1 对主体一客体的研究开始是侧重从本体论角度展开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人的规定性便等于主体的规定性,自然的规定性便等于客体的规定性。于是人们一方面用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用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种界定很难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只有人才能是主体,而自然只能是客体。但是这种界定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客体不仅有自然,还有社会和思维等,它们与主体处于不同的具体的对象性关系之中;而自然界本身也并不都是客体,只有与一定主体发生了对象性关系的自然存在物才转化为客体。另一方面,人并非都是和总是主体,他们也有作为客体而存在和活动的时候,这在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和客体的情况下尤为突出。因此,仅从实体的意义上考察主体一客体关系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19世纪西欧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他们的生态理论。这个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彻底解放学说的理论结构中,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支柱性理论。这个理论和基本观念包含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关系的自觉调节者;消除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等等。这些基本观点可按逻辑顺序加以展开和获得说明。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理论及其重要地位,对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和当代发展走向,以及促进人类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