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探讨中学生受欺凌、安全感、自尊与抑郁情绪的关系,使用问卷调查法对978名中学生展开研究。结果显示:(1)受欺凌、安全感、自尊与抑郁情绪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相关;(2)受欺凌可直接预测抑郁情绪,也可通过安全感的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以及安全感—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预测抑郁情绪。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深入了解受欺凌影响抑郁情绪的机制,对预防和干预中学生抑郁情绪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希望特质量表、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自尊量表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32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考察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其希望的影响, 以及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相关分析显示, 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自我效能感、自尊和希望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 自我效能感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 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在中学生网络利他行为对希望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曦梅  罗一君  陈红 《心理学报》2020,52(4):485-496
基于积极心理学, 采用友谊质量量表、自我怜悯量表、身体欣赏量表和直觉进食量表, 对243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 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友谊质量与青少年直觉进食的关系、作用机制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呈显著正相关; (2)自我怜悯和积极身体意象在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间起中介作用, 且该中介作用包含三条路径:自我怜悯的单独中介作用、积极身体意象的单独中介作用以及自我怜悯-积极身体意象的链式中介作用; (3)中介效应性别差异仅出现在友谊质量与直觉进食(分维度)的关系中, 即“无条件地允许进食”和“进食不受情绪影响”两个维度。研究结果为促进青少年形成积极身体意象、健康饮食行为提供了参考建议和干预指导。  相似文献   

4.
基于压力认知失眠模型,采用网络欺凌/受欺凌问卷、青少年社交焦虑问卷、流调中心抑郁问卷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对582名中小学生进行三次追踪测查,每次间隔半年,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考察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网络欺凌/受欺凌对睡眠质量的影响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社交焦虑和抑郁情绪在网络欺凌/受欺凌影响睡眠质量的路径中均起到链式中介作用;(2)网络欺凌/受欺凌影响睡眠质量的链式中介模型存在性别差异。这启示要改善网络欺凌者与受欺凌者的睡眠质量,应关注网络欺凌给他们带来的情绪困扰,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其情绪问题,才能最终有效促进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148名大学生进行历时3年6次的追踪研究,使用潜类别增长模型考察了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和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的特点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为3条(高受害-下降组、中受害-上升组和低受害-稳定组);(2)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为2条(中受害-低欺凌-上升组、低受害-低欺凌-稳定组);(3)网络欺凌受害的独立发展轨迹和网络欺凌受害与网络欺凌的联合发展轨迹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多卷入网络欺凌及受害。研究结果为大学生网络欺凌受害的预防和干预提供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特拉华校园氛围量表、特拉华欺负受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和广泛性焦虑量表对3543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与心理弹性在其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的中介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在控制中学生的性别、年级及父母文化水平后,欺凌受害能显著正向预测学生的内化性问题。(2)心理弹性在欺凌受害与内化性问题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中学生感知的校园氛围在欺凌受害以及心理弹性对内化性问题的影响中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考察初中生依恋风格与欺凌保护行为的关系,同时探讨社会支持和欺凌应对效能的链式中介作用,采用问卷法对565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依恋焦虑与欺凌保护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与欺凌保护行为呈显著负相关;(2)社会支持和欺凌应对效能在依恋回避与欺凌保护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若要增加依恋回避初中生的欺凌保护行为,应注重为其提供社会支持,提升欺凌应对效能。  相似文献   

8.
李文辉  姜枫 《心理科学》2023,(2):347-354
为探究小学生学习压力和自尊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及性别差异,本研究收集小学生学习压力问卷、自尊量表、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和学业成绩的数据。结果发现:(1)小学生学业成绩能够正向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2)学习压力和自尊在学业成绩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起到链式中介作用。(3)链式中介作用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群体呈现部分中介作用,存在三条中介路径:学习压力的单独中介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路径和学习压力与自尊的链式中介路径;男生群体呈现完全中介作用,只有两条中介路径:自尊的单独中介路径和学习压力与自尊的链式中介路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父母自尊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亲子信任关系量表,针对233对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亲子信任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亲子信任和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对于揭示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寻找到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探讨家庭收入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关系以及歧视知觉、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家庭收入问卷、歧视知觉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SES)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对广东省某地区两所中学1053名青少年进行匿名施测。结果发现:(1)以PSQI得分≥8作为睡眠问题的参考界值,青少年睡眠问题的检出率为15.60%;(2)歧视知觉、自尊在家庭收入与青少年睡眠质量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因此,家庭收入既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又通过歧视知觉、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嫉妒的影响,以及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机制,采用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尊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大学生嫉妒问卷调查了438名在校大学生。结果发现:(1)父母拒绝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并间接通过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正向预测嫉妒。(2)父母情感温暖间接通过生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自尊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负向预测嫉妒。(3)父母过度保护可显著正向预测嫉妒(直接、总间接),但自尊、生活满意度的单独、链式中介作用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采用社会支持系统量表、自尊量表、自我控制量表、攻击量表对重庆市某中学559名青少年进行调查,再次验证自尊与攻击的关系,并探讨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自尊和攻击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和自我控制在青少年社会支持和攻击间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显示:(1)社会支持、自尊和自我控制与攻击之间呈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与攻击、自尊与攻击关系间均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自尊与自我控制在社会支持与攻击关系间起着链式中介作用。因此,社会支持、自尊、自我控制是青少年攻击的重要影响因素,社会支持除了能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攻击外,还可以通过自尊、自我控制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其攻击水平。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间隔1个学期的追踪设计考察青少年自尊与未来时间洞察力的因果关系,及二者对学业成绩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控制了T1未来时间洞察力后,T1自尊可以显著正向预测T2未来时间洞察力;而在控制了T1自尊后,T1未来时间洞察力不能显著预测T2自尊。(2)在控制了T2未来时间洞察力和T2自尊后,T1未来时间洞察力和T1自尊均可显著正向预测T2学业成绩。(3)T2未来时间洞察力在T1自尊和T2学业成绩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UCLA孤独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对31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老年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2)孤独感、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相对剥夺感与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道德推脱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以5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其相对剥夺感、道德推脱、道德认同和网络欺凌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在控制性别、年龄、主观阶层等级后,相对剥夺感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欺凌;(2)相对剥夺感通过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预测网络欺凌;(3)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受到道德认同的调节,即相较于高道德认同,低道德认同水平的大学生的道德推脱对网络欺凌的预测作用更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形成机制,对大学生网络欺凌的干预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学业成就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尊和流动性的作用,采用自尊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问卷对西安市两所中学的847名初中生(流动298人)进行三年的纵向追踪,同时收集青少年在初中三年的学业成绩(语数外)。结果表明:(1)青少年初一时的学业成就可直接预测初三时的主观幸福感;(2)初二的自尊在初一的学业成就与初三的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学业成就、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间的纵向中介模型在流动与普通青少年间存在显著差异:结果(1)(2)仅适用于普通青少年,流动青少年初三时的主观幸福感仅受初二时自尊水平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早期学业成就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提升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认知理论的视角来探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作用以及自尊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3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网龄对网络人际信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网络社交效能在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人际信任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社会支持通过网络社交效能对网络人际信任的间接效应受到自尊的调节.对高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低自尊个体而言,网络社交效能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人际信任只有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师生关系和自尊在中学生亲子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之间的链式中介效应,使用亲子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北京地区八所普通中学的273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中学生亲子依恋、师生关系、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显著相关。(2)中学生亲子依恋不仅直接影响其主观幸福感,而且还通过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师生关系—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对主观幸福感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文化智力理论与社会认同理论探讨了主流文化认同、自尊在文化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采用文化智力量表、主流文化认同量表、自尊量表和幸福感指数量表对648名少数民族预科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自尊是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变量;(2)主流文化认同是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自尊的中介变量,因此,主流文化认同和自尊在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这表明主流文化认同和自尊是影响文化智力与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重要内因,研究结论对提高少数民族预科生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来自山西省太原市和长治市的7所中学的2407名初一学生进行了调查,探究了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尊的中介作用和基本共情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1)父母低头行为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2)自尊在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基本共情可以显著地调节自尊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但不能显著地调节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网络欺负行为的影响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